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算发达,但既有商品的交换,便有交易。这交易的原则,也就会渗入到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四友斋丛说》卷10载: 章朴庵名拯,枫山之侄,释褐为给事中,后官至工部尚书,清操淳朴略与枫山等。其致仕回家,有俸余四五百金,枫山知之大不乐,曰;“汝  相似文献   

2.
考察 关于对官吏的考察,《四友斋丛说》卷12有这样一段记述: 南京考察,大率以苟细责人而不问其大者。……今贪残之人,赃贿狼藉,鱼肉百姓至于靡烂而不已者,一切置而不问,好以闺房细事论罢各官。夫闺房之事既暧昧难明,流闻之言又未必尽实,纵或得实,则于名教虽若有亏,于朝廷设官之意亦未大戾,较之贪墨之徒,相去盖万万矣。今之进退人才者,顾详于此而略于彼,未知何谓也。  相似文献   

3.
解题 据王锜《寓圃杂记》所记: 吴人爱以脂麻(按,即芝麻)点茶,鬻者必以纸裹而授。有一鬻家藏旧书数卷,旋摘为用,市人得其所授,积至数叶视之,乃《通鉴》也。其人取以熟读,每对人必谈及。或扣其蕴,则实告曰:“我得之脂麻纸上,仅此而已,余非所知也。”故曰“脂麻通鉴”。  相似文献   

4.
偶见一册《唐大诏令集》,印象中,治唐史者常常称引此书,用来参订史实,当是很“专业”的读物,不然,《资治通鉴》、二十五史都在陆续“白话”,这一部“王言”(虽然是机要秘书代拟)却为什么没有“今译”一下呢。随便翻览几页,果然就有些读不懂。比如“命相”条下,有《李德裕平章事制》,即诏李德裕以兵部尚书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俗称“拜相”),其中颇有一番形容,诸如“元精孕灵,和气毓德”;“竖直成性,清明保躬”;“贞规澹夷,  相似文献   

5.
我总以为,《贞观政要》是一部带点理想化的君臣言行的记录,并连带得疑心那里面关于纳谏的故事,有一部分也是故作姿态。比如讲太宗如何虚怀以待,听取并采纳臣工的意见,对那一位以直谏闻名的魏征,尤其优容有加,而我却分  相似文献   

6.
赵翼《廿二史札记》“明大臣久任者”条下记道:“永乐以后数十年中,大臣多有久于其位者”,如人称“三杨”的内阁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如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胡(氵荧),“耆艾满朝,老成接迹”,“当时朝廷之上,优老养贤,固可想见,而诸臣庞眉白首,辉映朝列,中外翕然  相似文献   

7.
记得曾经见过的一本书,名字记不很清了,内容是辑录古今中外名人留在世界上的最后的话,平常说,就是临终遗言。这里面有没有中国皇帝的遗诏呢?似乎是没有的。因为皇帝的文字,多是官样文章,少有个性,自然不必收。但此刻想起来,这遗诏,是不是就一定没有个性?却也不尽然。 比如,曹操——虽生前未称帝,但死后追封为帝,到底也还是帝王之属——的遗令,就颇有情致,以致百年之下,被“游乎秘阁”的著作郎陆士衡看到,还忍不住大发感慨,“遂愤懑而献吊”,作了一篇很有  相似文献   

8.
史书真是难读。《春秋》,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便有伏笔。于是有《左传》发其隐:“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元年春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这是由于只是摄政),可知读史是要从没有字的地方,读出字来的。那么有字的地方呢?自然也少不得要有字外意。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论“《三国志》多回护”,其中言道:至叙述高贵乡公曹髦被弑一节,其实是帝  相似文献   

9.
“议大礼”一事,对明嘉靖一朝的朝政,都极有影响。“大礼”议过之后,已是一派顺者昌、逆者亡的局面。凡弹劾因议礼而受知于君上的大臣者,几乎都被认为是反对皇帝,因而被罪。 嘉靖11年冬,彗星见。自然,这是“天示不祥”,依惯例,皇帝下诏求直言。时监察御史冯恩认为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对宋讷委以国子祭酒之任,对他的严以治学已经不疑,但道德品质如何,乃至于私室独处时的所思所想,似乎仍不能完全地放心。史载,他曾命画工偷偷摹绘宋讷平居时的模样,某日所见,则是一副正襟危坐,面含怒气的形容。次日召对,太祖便从容问道:“昨天为什么生气呀?”宋讷闻听不觉一惊,回答说:“诸生有趋踣者,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讼耳。且陛下何自知之?”于是,“帝出图”,讷唯叩首敬服而已。  相似文献   

11.
在没有革封建制度的命以前,中国的一切典章制度被认为都是好的。故凡改革者,皆无下场。拒绝改革成了旧时代吾土吾民的一种选择,一种心态。在那时的人看来,并非原有的典章制度不好,只是一种情性的力量,使它失去了应有的  相似文献   

12.
“议大礼”,是明史上有名的故事。前不久《瞭望》周刊尚有文及此,并说,这是皇帝的家务事,不必细论的。 诚然“家务事”矣,但彼时的天下,本是皇帝的家天下,则皇帝的家务事,亦与国事无异。何况“议大礼”引起的风波,又早超出所议本身。 细论自然不必,我能记下的,也极是简略——孝宗(弘治皇帝)死,继位者为武宗(正德皇帝)。武宗三十一岁死于豹房,无后,于是阁臣杨廷和以遗诏迎兴献王(孝宗的弟弟)之子朱厚熜入继大统,是为  相似文献   

13.
解学士死得冤枉。这是想起来总令人觉得惋惜的。自然李卓吾说他“虽死何辞也”,是另有一番道理——以书生而蹈高位,又始终不改书生习气,被祸之不免,怕是一定的了。 解大绅早年受知于明太祖朱元璋。朱曾很是亲切地对解缙说:我们义为君臣,却情同父子,你对施政方针有什么见解,不妨直言。于是,就有了那一篇著名的  相似文献   

14.
小谢谢朓后大谢一代,是灵运的族侄一辈。只是作为南朝大姓谢氏家族的一支,朓的祖、父辈已未能跻身高位,又因祖母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姐姐,曾为范晔谋反事牵连招致家祸,故及于谢朓一代,愈见家运衰微。朓年十九解褐人仕,十年仕途平稳,后却无端卷入萧齐  相似文献   

15.
《盐铁论》是一部独特的著作。虽然最近一次对它的大规模讨论也已经过去将及20年,并且,当年的那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如今似已化为笑谈(也许是哂笑,也许是苦笑)。但这些,应该算作是《盐铁论》以外的故事,至于它的“文本”,仍然是一篇令人兴会无穷的文字。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北京日报》杂文版曾郑重推荐李斯的《谏逐客书》,读后令人颇生感慨。这的确是一篇好文章。文笔好,意思更好。它不仅主张大胆引进人才,而且,凡明月之珠、太阿之剑、骏良駃騠,自然,少不了还有郑、卫之女,窈窕赵姬,诸般可作为赏  相似文献   

17.
班固所作《王莽传》,是《汉书》中的第一巨制——上中下三卷,洒洒洋洋四万言,对王莽的一生行事,叙述可算详尽。虽然有研究者认为这一篇传记“带有无情的偏见和捍卫汉朝的情绪”(见《剑桥中国秦汉史》),大约不够做信史,但舍此之外,似乎也就没有更加可靠的材料。令人觉得有点为难的是,我们对它可以信赖到什么程度?譬  相似文献   

18.
《晏子春秋》上有故事说,在晏予出使鲁国的时候,齐景公兴起大台之役。岁暮天寒,工程不止。服苦役的百姓,叫苦不迭,纷纷议论说:若是晏子归来,便好了。晏子终于归来,向景公复命后,乃以歌讽谏:“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君王也)靡散(作践也)我,若之何!’”歌罢而叹,泪流满面。景公心中明白,连忙说:“先生一定是为大台之役吧,我马上停止,也就是了。”晏子拜谢,然后出而直奔工地,拿起木棍抽打那些消极怠工的人,说:“我们小百姓都有遮风避雨的住房,君王要修个台子还不尽快完成,你们想怎样呢?”百姓们怨恨地说:“晏子原是帮助君王作恶的啊!”正在这时,  相似文献   

19.
元祐八年,高太后死,哲宗皇帝亲政,开始起用当年的“变法派”。不过此时却与熙宁年间变法初始之时有些不同。彼时的几位当政大臣虽然对变法持有不同意见,但彼此之间,并无多少私怨,甚至私交也还不错,因此,无论怎样在变法问题上争执不已,却仍然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此番陆续上台的执政者,却是很挟了些私怨在里边,乃视不同政见者为仇雠,总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才好。追贬当日的政敌吕公  相似文献   

20.
“大谢”谢康乐与“小谢”谢宣城,早有“诗中之日月”一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庸置喙了。只是二人英年殒命、且死非其罪的身世遭际,总不免令人思之慨然。将这列个题目,或者尚有几句话可说。先说大谢,小谢留待下篇。大谢出身望族,家世显赫。祖父是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军的谢玄,乃以军功封康乐县公。灵运少年袭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