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风窗》1997,(5)
这将成为转折点黄志刚(广西宾阳中学) 我是一个读高二的男孩,不知是不是因为越来越大的缘故,我变得调皮起来,上课时精神常常不集中,学习成绩老是不理想,现在想起来,真是十分痛心。以前总以为学习是件无所谓的事,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总以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了社会也不一定有用。《南风窗》上一篇篇关于学习的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感到自己过去的浅薄无知。去年偶然的一天,我借了同班同学的一本《南风窗》来看,那天晚上,两节自习课的时间,我坐在课桌前一动未动,这是一本多么好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1995,(1)
自“寻找故事的主人”预告城市故事热线开通以来,编辑部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来电,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1997,(7)
当陈先生在那个阴郁的日子带着他病重的儿子踏入《南风窗》的大门的时候,他正被无情的命运折磨得对生活充满了悲观和失望。爱子的病,花去了他们家最后1分钱,也耗尽了他对生命的最后一点希望,那一刻,他的心是灰暗的。走在广州街头,猛抬头,看到“南风窗杂志社”几个金色大字,下意识地,他带着孩子上了楼。他只是想碰一碰运气,寻求一点帮助。而当我们将陈先生写给我们的信在“城市故事”中编发的时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同情和悲伤。一个不满9岁的孩子,患的是当今医学无法解决的病症,维持孩子的生命要花一笔巨额款项,这对一个并不富裕的农家来说,将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而接下来的,是陈先生和“城市故事”都没有预料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编辑部里也不时会接到一些热心人的电话。他们给生病的小炎安以各种各样的帮助,有的寄来了钱,有的介绍医生,有的把香港电视中有关此类病情的报道告诉我们,还有的寄来了治病的偏方……陈先生在写给编辑的信中说,是“城市故事”的热心读者给了他新的希望和勇气,并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让编辑一定要代他谢谢大家。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牵挂着千千万万名读者的心。不由想起了一部影片,说的是一对生死不渝的恋人,女的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男的跑去恳求上帝,上帝说,如果在这一天12点钟之前,找到100对情侣为她祈祷,她便可以重获生命。于是,在这一天12点钟之前,100对有情人聚在一起,将这名姑娘的生命之火重燃。这不是一部很有名的影片,但其中的一句话却令人经久不忘。影片中,上帝说:是爱,救了她的生命。那么,希望我们的爱,也能帮助小炎安,帮助他重获健康。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1997,(2)
用心感受柯文(广东广州) 真想搭上这条热线,给朋友讲一个20年前的小故事。那时我还在读小学,记得那是国庆节后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记我有意义的一天”,让我们写自己的国庆节是怎么过的。那时我家是特困户,父亲一人的工资要养一家8口人。每到假期,我们5兄妹必须帮着妈妈和婆婆卖一分钱一杯的茶水来维持生计,国庆节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1995,(2)
读者朋友,“城市故事热线”又和大家见面了。 千里知音一线牵,自“城市故事热线”开通以来,我们不断收到来自各地的信息,有写信来的,有寄稿来的,也有打电话和亲自找上门来的,大千都市,芸芸众生,我们就此相识相知。 谢谢你,都市的朋友,“城市故事”欢迎你。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1995,(12)
当这一期杂志与大家见面的时候,我们已经准备向1995年说“再见”了。带着对过去一年的不舍,也带着对新的一年的憧憬,我们和广大读者一起辞旧迎新。回首过去的一年,在纸张大幅提价、报刊竞争愈烈的状况下,《南风窗》的全体同仁们,没有退缩也没有抱怨,一个个改版计划的推出,一篇篇好稿的争取,而在背后无声地支持着我们这一份信心和力量的,始终是你们——读者朋友。新的一年里,竞争还在,艰难更多,而我们也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你们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只要,你们的支持仍在,我们就会永远与你们携手,共创明天。而我们的“城市故事”版块,除将继续在“热线”中保持与读者的沟通之外,还将向广大读者征集形形色色的“城市故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大都市的曲折离奇,您将您所知道和所经历的,告诉我,我也将我所知道所经历的,告诉您,好吗? 来信来稿请寄:广州东风东路512号《南风窗》城市故事邮编:510050热线电话:3800404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1995,(5)
转眼间,城市送走暮春,迎来初夏。马上就要编发五月号‘城市故事’版块的稿件了,书桌上,堆满了读者朋友写给‘城市故事热线’的稿件和信件。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我们每个编辑。都有接到过打给‘热线’诉心声的读者电话的经历。越来越多的读者加人到我们的‘office’话题中参加讨论。而每一篇的‘人世间’都以它的真情实意打动着千千万万读者。更令我们感动的是,许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在关注着‘城市故事’,他们的每一个电话,每一声问候,每一份文稿,都给了我们最大的鼓励与支持。编杂志是一件累人的事,编一本精益求精的杂志更是一件困难的事。然而,在读者朋友的支持与关注之中,这所有的累,所有的难,仿佛都变得那么微不足道。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只有将我们的这期杂志编得精彩一点,再精彩一点……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1997,(6)
自《南风窗》推出“个人成长、生命成熟、事业成功”的口号以来,“城市故事热线”不断接到读者的来电,在电话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倾诉了同一个心声,那就是:不满足现状,却又找不到奋斗的突破口,我该怎么办? 一个沉迷千现状满足于现状的人是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的。但同时,仅仅是不满而不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去做,那么成功一样是遥不可及。一名海南读者打电话来,诉说自己在海南打工几年,却仍然是打工仔一名,他说自己自学了不少知识,却苦于无法进入白领阶层。他也曾多方尝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1997,(9)
我们为今年订阅《南风窗》的“城市故事”的读者又寄去了一批礼品。去年10月,我们在“城市故事热线”中告诉读者朋友,如果你订阅了1997年的《南风窗》,并将订单复印件寄给“城市故事”,我们将为你寄上一份小小的礼品,以纪念我们的相识相知。也有没有订单的读者,他们来信问能不能加入到“城市故事”的读者队伍中来,我们当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1997年上半年,我们的读者名单里增加了500多位新朋友。我们通信,通电话,共同为把这个小小的栏目办得更好而努力。远在他乡的雷刚读者希望我们为他在中山大学读书的朋友在20岁生日的时候送上一束玫瑰花,而在海南工作的李学山读者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们,希望每一个《南风窗》的工作人员都能为他签上名。这一切一切,虽说繁杂而琐碎,但我们还是尽力去做。当我将读者的心意告诉我的同事的时候,从社长总编到每一个编辑到广告员和发行员,全都放下手头的工作,找一支好笔,认认真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社长吴迅还特地在自己的柜子里找出一张《南风窗》的祝福卡,叮嘱编辑一并为读者朋友寄去。有不少过去陌生的读者已成了《南风窗》的老朋友,他们不但认识了这本杂志,还认识了杂志社的工作人员,有的读者知道了杂志社的生日,在4月到来的时候,“城市故事热线”收到了来自全国的许许多多的生日卡。得到的回报令我们感动不已。原来,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心,相隔得并不遥远。相识,已是一种缘;相知,更是难能可贵。下个月,又到明年刊物的征订季节了,“城市故事”将一如既往,为每一个读者奉献她的真诚和祝福,真诚地欢迎您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1997,(4)
又到4月! 4月是《南风窗》的生日!4月也是“城市故事热线”的生日!1997年4月,《南风窗》跨入了12岁的生日是,而我们的“城市故事热线”,则刚刚两岁。12岁也好,2岁也好,我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努力和真诚。我们所得到的,是读者的爱和肯定。12年,读者的支持和拥护,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12年,我们正摆脱稚气,走向成熟。在过完12岁生日之后的1997年下半年,《南风窗》将继续对一些版块和栏目作出调整,立志为读者献上一份更成熟的杂志,让你们不断感到新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1997,(1)
去年深秋一个早上,一对衣着俭朴的父子来到南风窗杂志社.那孩子又矮又瘦,青黄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而那做父亲的则一脸的哀苦愁云.原来,那孩子天生患有“地中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1998,(6)
4月,编辑同时收到两封信,一封是广东江门市五邑大学的大学生小照写来的,另一封是广东南海华兴五金厂的工人林建幸写来的。小照在信中说:“不知不觉已经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看看身边的同学仍在花前月下轻谈浅笑或在宿舍里大玩‘拖拉机’,我真感到很迷惑,他们真有这么多时间去浪费吗?”而林建幸在信中也写道:“我是车工,一天只须上8小时班,一下班就去电影院、溜冰场或台球城消遣,真是无聊之极。”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1996,(9)
9月,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去年9月,我们收到了一位校长写给吴颀和雨雁两位姑娘的信,因为校长在我们的“城市故事热线”中看到两位姑娘将利用自助旅行的机会为“希望工程”做点事,所以来信将他们学校的困难告诉两位姑娘,希望她们前去采访。两位姑娘接到信后,马上给校长回了信,还给学校的孩子们买了许多学匀用品和自制的智力游戏。很快,一封封孩子们的亲笔信寄到了吴颀和雨雁手中,那歪歪扭扭的字体,亲热而稚气的言语,表达着孩子们最纯真的情感。 在今年教师节的前夕,我们又收到了这位校长的来信,信中说,学校的情况仍然很艰苦,但这位本已可以回家安享晚年的校长却决心克服种种困难将学校办下去,因为:这些孩子需要读书,他们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1996,(6)
夏天的太阳总是来得早些,早晨,刚进办公室,太阳便透过玻璃窗温暖地照了进来。 比太阳来得更早的是一个女孩,她站在办公室门口,瘦瘦弱弱的样子,衣着很朴素但很干净,手里拿着一本《南风窗》。开门的时候我问她“您找谁?”,她脸红了一下轻声说句什么我也没听清。我请她进办公室来,她躲在门口轻声细语地问:“这儿是不是有个‘城市故事’?” 我请她坐在办公室简陋的“沙发”上,问她有什么事,她低着头把手中那本《南风窗》摆弄了很久,才鼓起勇气说:“我是湖南来的,在广州给人家当小保姆。”说完又红了脸低下头去一声不吭了。 原以为又是小保姆有了什么心事,被主人家欺负了?干得不开心?一个人呆在家中太闷了?或者爱上了主人的兄弟朋友之类的事情,自从“城市故事热线”发了一个小保姆专题之后,我收到了不少小保姆打来的电话,基本上都是这些情况,不过亲自找上门来,还是第一次。 费了好大的劲,我才和这个腼腆的姑娘谈了一会儿。原来,她去年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本来想再读一年多考一次,但家人说她已经18岁了家中环境又不好不要再为家里增加负担了,于是她只好十二分不情愿地来了广州当保姆。 姑娘说她从小喜欢文学,一心想继续读书,她看到“城市故事”中刊登了一个小保姆考上大学的文章后,很想学那个小保姆,利用业余时间读点书,只是不知到哪儿去读,于是来《南风窗》“城市故事”问一下。 她的话令我深受震动,自从那篇《王晓敏,现代都市童话》发表了之后,“城市故事”收到了许多想继续读书的来电来信,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地来广州的打工仔打工妹,她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城市未来的希望。 随后,我们打了许多电话到有关部门,只是许多业余大学或电大招生都要本地户口或本地就业证,不知道哪个学校可以接受这个一心想读的年轻人?而她当保姆的那家主人也不想她出去读书,怕影响了家务,但她并没有灰心,还在继续努力,希望她能感动我们的有关部门,给她一个机会。 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所编发的“城市故事”已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求知欲望,令他们开始了对知识对人生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1998,(3)
旧岁新年交替之际,“城市故事热线”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寄来他们的订单要求加入“热心读者”的行列,而我们也赶在新春之际为他们寄上我们的一份心意礼品。编辑的台面也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方的祝福卡,在新春之际温暖着杂志社每一个人的心。 “城市故事热线”的读者朋友们已经自己结成了笔友。他们之间互相通信,讨论一些人生的问题。有时,他们也会把问题寄来编辑部,让我们一起参加他们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四川石油财经学校的张文读者来信说:我的很多观点和看法,很难跟父母和身边的老师、同学沟通,因为他们总是那么现实和繁忙。但是通过《南风窗》结识的几位笔友却可以互相谈论理想和苦闷,一起分享快乐和失落,我找到了一份可以信赖的友情,是《南风窗》为我架起了这座桥梁。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希望我们的“城市故事热线”成为你的知己或为你找到知己,希望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共创生命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1996,(11)
从去年12月起,我陆陆续续在《南风窗》杂志上发表了几篇关于高考的文章,还在今年高考前为“城市故事”写了一个关于高考的专题,并在电视上主持了一个“’96高考大会战”的节目。事后,许多朋友问我,你怎么对高考话题那么有兴趣?这让我想起当年自己参加高考时惶恐的心情,又想起去年我在普通高校招生现场看到一些考生由于报志愿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1998,(2)
前不久,一个女孩打电话来“城市故事”,诉说心中的苦闷。她说她已经20多岁,也大专毕业了,但是父母却不让她出去工作,而让她在家照顾有病的弟弟。女孩很苦恼,她想出去工作,但母亲说:“现在家里养不起你吗?没饭给你吃吗?”也许母亲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然而我还是支持女儿的想法。一个人不能因为有人养、有饭吃便放弃工作的权利。女孩说她父母是做生意的,家中环境不错,她不工作也可以衣食无忧,而我还是想对那做父母的说:“可不可以请个保姆来照顾儿子,给女儿一个工作和自立的机会呢?”在我心中,每个人都有她的价值,不仅仅是人生价值,还有社会价值。一个人从学校出来,应当走向社会,寻求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我们的另一个叫晓情的读者,便十分认同这种观点。不仅仅是对儿女,就是对家中的保姆,她也支持她读书上进,而最后,她家中的保姆考上了大学。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好好看看晓情的信,能设身处地为女儿的未来和前途着想,给她一方自由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1997,(10)
《南风窗》杂志在今年8月号发表了总编辑秦朔致读者的一封信,信中希望读者能帮他当一回“总编辑”,为《南风窗》“找题目”,出谋划策。姚先生是四川成都人,目前在深圳承包着四川一间企业。看到8月号的这封信,他第一时间把电话挂到了本刊编辑部。姚先生说,特区的业余生活虽然丰富,但他却什么爱好都没有,他不打麻将,不唱卡拉0K,更不好保龄球什么的,做生意之余,他唯一爱好的,就是买书和看书,目前,他的个人藏书超过10万册。姚先生说《南风窗》是他每月必读的一本杂志,他最喜欢我们的“独家策划”,建议我们可以做一些有国际影响的题目,比如柬埔寨最新局势等等。他还向我们推荐了一套影响世界未来的书籍,并热心地告诉我们这些书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得到。另外他还希望我们继续做一做中国的贫富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普遍被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姚先生说,如今的生意人,已经越来越多地加入进”读书一族”的行列,他希望能与本刊多些交流和沟通,互相聊一聊读书心得,互相受益。于是,在放下电话之前,我们约定。以后每月至少通一次电话。还有许多读者和姚先生一样,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信息和建议。“城市故事热线”代表《南风窗》所有的工作人员,谢谢大家。金秋十月,又到了征订季节。今年,“城市故事”将继续为我们的热心读者赠送带有《南风窗》特色的纪念品。同时应广大读者朋友的要求,我们还将在我们的热心读者当中开展“读书”活动,为大家介绍一些好书。只要您将1998年订阅《南风窗》的订单复印件寄来我社“城市故事”,写明回邮地址、姓名和邮编,我们便会将您的名字编入我们电脑里的读者名单中,并在节日为您寄去我们的祝福。如果您无法在当地邮局订到明年的《南风窗》,亦可将订费寄来杂志社直接订购。至今为止,“城市故事”已经拥有过千名热心读者。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获益良多。而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有更多的热心读者,与我们携手,共创明天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1997,(3)
春天来了!远在冬天的时候,我们就在说:“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今,我们“城市故事”和广大读者朋友一起,终于迎来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春天。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1995,(7)
广州,已入盛夏。而比天气更热的,却是编辑部里的城市故事热线。“广州有很多的热线,交友热线、市长专线、咨询热线什么的,可我觉得最适合我们城市上班族的,还是你们的城市故事热线。”一名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广州一间公司做秘书的23岁的女孩在电话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