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担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开始了逐梦历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奋力筑梦;在新时代,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2.
《广东党史》2010,(12):56-56
<正>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带领中国人民创建了新中国,领导人民进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带领人民进入  相似文献   

3.
1949年10月1日,古老的神州大地响起了一个震撼寰宇的最强音———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从地球东方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摆脱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宰割。5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积极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历经坎坷和曲折,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矢志不改,赤心不变,坚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实行民主政治。而民主的主体是人,人的行为又总是受特定的思想意识支配的。因此,从人的素质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作为一种历史演进过程,其内在的规律性与自然界的必然性是很不相同的.人的意志和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亿万有意识、有目的、有意志、有情感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的实践创造活动,人民的社会心态,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社会行为,并通过社会行为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可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心理氛围,消极有害的社会心态则起着干扰、破坏、阻碍的作用.因此,引导社会心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而又十分必要的任务.要引导社会心态,最直接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健康的文化氛围,改善社会风气,全方位和多层次地引导和调节社会心态,缓解心理冲突,化解和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时期。综观新中国成立后29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2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观历经"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发展,在人民的经济生活、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取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方向指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政治保障,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将人民幸福引向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人民性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属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的发展阶段赋予了财政不同的历史使命。无论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分配论"到后来的"公共财政论",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保证了民生的持续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原则,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最根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这"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是在对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十分宝贵的八条经验。这"八个必须坚持"是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来的:第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从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本依靠力量的角度总结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中国共产党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新境界。尤其是习近平关于"人"的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经历了由曲折探索、巩固成熟到创新发展的阶段,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它蕴含着十分宝贵的经验,即首要前提是实现人的解放、总体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是坚守人民立场、重要保证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艰辛探索和实践,最终找到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形成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本刊在“纪念新中国成立50年”专栏中,集中介绍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导读者去追寻那些代表共和国时代精神的一代英模,以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正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能够创造奇迹,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一次革命中,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以毛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发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和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0月1日,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声音震动了全世界,它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的50年,是中国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50年。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艰苦、曲折的探索,披荆斩棘,继往开来,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回顾50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建国以来革命和…  相似文献   

17.
人民大会堂始建于1959年,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它的建筑风格吸取了古今中外建筑之精华,并具有民族风格,成为我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1958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要在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公共建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北京第一批大规模的公共建筑项目,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对于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都寄予很高的希望,希望它从内部结构功能到外部建筑形象,都要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反映新中国十年建设成就,反映中国悠久文化和辉煌建筑艺…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艰辛探索和实践,最终找到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形成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养料,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才实现了文化主体的转换:确立了新的文化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主体——统治阶级。中国文化主体的转换,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现代人格的形成;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最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基本理论框架,构建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梳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脉络、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