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来亚大学 原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于一九六二年一月分了家,在吉隆坡的叫做马来亚大学,在新加坡的称为新加坡大学。分家前的马来亚大学,其前身是新加坡的爱德华七世医科大学及莱佛士学院。 一九六二年,马来亚大学的助理讲师、讲师及教授在内,计有一百零五名,但大多数教师来自海外,主要是英国。其中仅有三十七名是马来人、华人及印度人。这些教师,有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大学 新加坡大学(当地简称星大)是一九六二年以马来亚大学新加坡分校为基础而建立的,其前身是爱德华七世医科大学及莱佛士学院。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新加坡立法议院通过了一项法令,规定设立一个在教育上拥有自治权的新加坡大学,委任新加坡华李光前为新加坡大学第一任校长,新加坡印度人史林尼华山医生为副校长。 新加坡大学是一所综合大学,它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私会党的起源及其活动 新加坡的民间秘密结社,当地政府称为私会党。根据英国人纽波尔的调查,新加坡的私会党成立在一八二五年之前。但据宋旺相和布克莱(C.B.Buckley)两位新加坡史学家的意见,认为直到一八三一年才有私会党存在的记载。这私会党的机构设在郊外的森林里,有党徒一千多名。当年发生一宗在公路上抢劫华人犯人的事件,始为人们所知觉。不管那一种  相似文献   

4.
在东南亚各国中新加坡是唯一华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华人经济在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新加坡华人中小企业变化发展为主线,对1997—2008年期间,新加坡华人中小企业变化和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尽管1997年金融危机对新加坡华人中小企业冲击较大,但相对东南亚其他国家华人企业而言,新加坡华人中小企业在这十年中得到较快的恢复并迅速发展,尤其是新加坡华人中小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对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战后,特别是新加坡获得内部自治及其后取得独立以来,新加坡华人社会发生了深刻有变化。一、政治上国民化国民化即当地化。第一,原来的中国侨民转变为新加坡国民。它标志着新加坡华人有了新的祖国,与当年母国的同胞从此成了不同国家的国民。这是新加坡华人社会随着新加坡的建国而出现的带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2002年6月入选法兰西学院(l'Académie Fran(c)aise)院士的法籍华人程抱一以作家、诗人、翻译家、艺术评论家的身份为世所知,但事实上,程抱一的名字也曾出现于国际汉学史著作,他的一些作品被作为汉学研究成果而为国际汉学界所瞩目.程抱一曾从事汉学研究,曾是一名"汉学家",这一事实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是英国在亚洲仅决于印度的最好的市場。新加坡所需要的工业品主要由英国供应(包括約50%的汽車),而且自莱佛士时代以来,英国每年出售給新加坡的商品此西方其他国家都要多。 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英国在新加坡市場的优勢已經起了變化,虽然不很突然,但很明确。貿易方面的竞争也已增加。英国的推銷政策有时已显得不很适宜,而且对于商战的反应也很迟鈍。 某些英国商品如收音机和輕便摩托車等几乎完全喪失了市場。如果目前的趨势不加以遏止,日本就有可能代替英国成为新加坡20世紀60年代的工业  相似文献   

8.
在东南亚各国 ,华人属于少数民族 (新加坡除外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 ,东南亚华人处在十分特殊的地位 ,不论是在东南亚各国的国内事务中 ,还是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 ,都是如此。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实质 ,是处于少数民族地位的华人与当地主体民族的关系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人社会史1800—1911》一书,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颜清湟博士在其研究东南亚华人社会方面的又一力作。作者取材于殖民地时期的官方报告、各个时期的报纸等,探讨了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人社区的组织、社区成员的相处及存在的社会问题。该著为新加坡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先生为该书作序。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华文化在新加坡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黄松赞这里说的“文化”,用其广义,即既包括无形的精神产品,亦包括有形的物质创造;所讲:“中华文化”,主要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新加坡文化”则指殖民地时代的多元文化和现在的多元文化。1819年莱佛士在新加玻开埠...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小国。新加坡现政府被认为是“高效而廉洁的政府”。它的70001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987年1月1日统计数)以高效廉洁闻名于世。 一、新加坡文官制度的历史背景 新加坡的文官制度属于英国类型,在许多方面与马来西亚有相似之处。这是与其历史背景有关的。 从1842年正式被英国人占领到1959年自治邦成立,英国在新加坡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  相似文献   

12.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19):44-46
湄公河表面上已趋平静,但沿途船民仍然惴惴不安。"金三角教父"糯康(又译诺坎)在老挝落网的第二天,湄公河货船船长阿申(化名)从当地华人朋友那儿得知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死去的13名中国船员终于  相似文献   

13.
传统民间信仰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移民时代以来当地华人社会与文化形态的构建亦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文化形态和宗教功能,而且还体现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建构的社群整合之中。对新加坡华人社群保护神信仰的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华人传统民间信仰与华人社会结构存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往往会与祖籍地缘、血缘、业缘乃至方言认同纽带一起并行不悖地共同发生凝聚华人社群认同的整合功能,成为维系其自我群体认同的重要文化纽带之一。而其实现这种功能的有效路径则来源于华人移民社群祖籍历史记忆和本土历史记忆的传承延续与反复强调,以及宗教信仰仪式展演场景下群体互动和新生集体记忆塑造中的情景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的外资立法与政策钟南一、新加坡利用外资概况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部,面积约626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华人约占78%。新加坡没有自然资源,传统上为转口贸易港。在英国统治时期只是一个原料和工业品集散地,因此英国搞了一些港口、交通、通讯基本设施,...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华人参政的特点和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权利是族群和个体的根本权利 ,是经济利益的根本保障。近 3 0年来 ,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改善 ,参政意识也随之提升。东南亚华人参与当地政治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华人政党或社团代表华族群体参与 ,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 ,但惟有新加坡华族能平等参与社会政治 ;二是以公民身份参政 ,不凸现华族身份 ,不代表华族群体 ,如泰国、菲律宾和越南。  相似文献   

16.
新马华文报纸话语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马两国华文报纸销量、华文教育的发展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指出新加坡华文报纸逐渐被边缘化、作用被弱化的事实.文章认为,新加坡已经失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地位,面对社会交流语言加速英语化的现实,华文报纸的社会地位将进一步降低.与此相反,由于马来西亚华人保留完好和系统的华文教育,华文报纸话语权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增强,马来西亚也因此取代新加坡成为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英国华人的政治参与经历了从"沉默一族"到"地方议会议员"、再到"下议院议员"的上升发展历程,体现出鲜明的英国出生的二代华人(BBC)高素质以及社会融入度高的特质。这表明华裔候选人已成为英国主要政党的重要精英阶层的组成部分,也显示出与华人参政组织——"华人参政计划"及其有效的政治活动的重要作用。未来英国华人参政的热情还将持续高涨,英国下议院中也将涌现出更多的华人政治家,但英国华人欲取得美国华人在政坛上所取得的成就,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新加坡华人社会掀起了一股办学热潮。会馆成了各帮创办华校的主导力量。要了解华人社会是如何在会馆主导下创办新式教育,必须对会馆学校进行研究。鉴于此,笔者以新加坡较早成立的几所新式华校为研究重点,并结合相关的特刊、账本、会议记录等历史文献,具体讨论了新加坡移民时代"会馆办学"是华人社会举各帮之力并使之制度化的一种创建教育机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一、电子工业发展概述电子工业是新加坡一门新兴工业,是一九六五年之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这门工业的飞速发展则在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的发展突出表现为:(1)企业数迅速增加。一九七○年,新加坡拥有电子企业三十五家(不包括电子辅助企业),一九七九年增加到一百七十家。(2)职工人数迅速增加。一九七○年,新加坡电子工业职工人数为一万一千人,一九七九年增加到五万五千人,占同年制造业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一点一。(3)产值迅速增  相似文献   

20.
战后新加坡华人的经济变化黄松赞二战后是新加坡历史的大转折时代,政治上它由殖民地变成自治邦、独立国,经济上由单一的转口贸易变为工商服务业并重的多元经济,并成了新兴工业国。伴随这大势转变,新华社会也发生巨变。现仅论其经济变化。战前和战后初期的新华经济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