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内容以1978年湖北运川的长白猪群所发生疫病的诊断为基础,逐步深入探究此病的性质。最初,怀疑是弓形体病,因为初步收集的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病变颇为近似。就其免疫历史和分离培养程序,排除了猪瘟及其他常发的细菌病。在疫场病猪和暴露过疫源而外表健康猪只体内各种组织之为弓形体所常住者全未发现弓形体;经常发现的却是一种能扭动的微球体充斥于病猪的全身组织与体液及分泌排泄物中。衡量当时掌握到的资料,起初把发 现的小虫称为小新弓,名此病为类弓形体病;以后正名为猪的新热病,而将此病原体暂名为小新菌。  相似文献   

2.
寄生形态 在《猪新热病的调查》(载本刊1982年第4期)一文中曾提及,在患新热病病猪和暴露过疫源健猪或其他动物的体内存在着小新菌。它们是以最完善的寄生方式同宿主平衡相处。据此,小新菌“以生以息”而对宿主不致病,宿主“得过且过”而对寄生物容忍下来。就这样,寄生物的地位巩固而扩大着生态境界;宿主的安宁有了保障,而生产性能并无损失。但当遭遇某些不利因素,寄生生活转变为发病机制、平衡遭到不可纠正的破坏,则须另当别论。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发表的猪新热病研究第一、二篇报道(见本刊1982年第4、5期)中,提出了小新菌这个名词,本文就考据所得(恕不详列原文),缕述管见。一项新事物的出现,见仁见智,各有千秋,是非曲直,有待长时间实践的检验。本文不期望有当机立断的论据,但事关本病的防制,不借闪电光,怎辨悬崖径。于是,依据四年来对小新菌钻研所得,以与其近似  相似文献   

4.
通常认为,传染病是一种一个传一个的疾病,其病原必须同九十年前的Koch的论点相符。其实,Koch的假说是按当时的认识提出的,其中包括:(1)应能从该病各例中都找到这种细菌,而且其在体内分布场合恰好同看到的损害一致;(2)细菌应能在体外培养,纯化几代;(3)这样分离的细菌应能在其他易感动物体上再致此病;(4)要能示演出感染动物具有对此菌特异的特高浓度循环抗体,或特强的特异免疫力;或是那些新近恢复宿主对此病菌  相似文献   

5.
猪新热病病原体小新菌与其他近似病原体的辨别,前已专题报告(见本刊1982年第12期)。初步认为小新菌是一种高级真细菌。本文根据小新菌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进化史等,与其近似的病原细菌相应资料作比较分析,评议小新菌在细菌分类学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猪的高热病——附红小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年8~9月,在我县高热病猪中发现了猪的附红小体。为了证实和了解附红小体对猪的致病情况和流行,我们分别做了调查和兔体感染试验及回猪感染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自1983年8月15日至9月底先后在本县北湖、西托、南岗大队发生57头病猪,其中仔猪34头全部死亡,致死率100%;成猪12头死亡9头,致死率75%;母猪11头,死亡4头,致死率36.3%。57头病猪中检出附红小体病48头,死亡46头,致死率为95%。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猪高热病病例主要继发感染病毒的多重PCR检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建立的2个多重PCR方法,对2005~2006年收集于江苏省的211份猪高热病疑似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PRRSV阳性率为51.2%,PCV2阳性率为44.1%,CSFV阳性率为10.4%,PPV阳性率为3.9%,PRV阳性率为2.4%。2005年病料中PCV2阳性率为21.2%,2006年为73.2%;2005年PRRSV阳性率为38.1%,2006年为67.7%。2006年猪高热病疫情比2005年严重,PCV2和PRRSV可能在其中发挥了协同致病作用。对10个PRRSV分离株ORF5基因和Nsp2基因进行的测序表明,2006年分离株Nsp2基因中有连续87个碱基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一、概况:近年来,我市部分地区发生猪结核病。綦江县北渡公社社员反映,70年杀年猪时,发现有的猪满肚腹长起“疙瘩”,说是猪生“瘤子”。由于病初没有得到确诊,以至疫病蔓延很快。据71年8月不完全统计,綦江、北碚、巴县等地有21个公社发现此病,病猪5000余头。綦江地区本病流行更为严重,仅该县北渡、新桥、万兴等7个公社、81个大队的调查,有58个大队发现此病,病猪3,599头,为生猪总头数42,371头的8.94%;死亡241头,  相似文献   

9.
猪焦虫在云南省首次发现,现将初步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一)流行病学调查 据调查,本病于1978年7月发现于耿马县猛撒公社向塘生产队。至1982年已在我县4个公社16个大队的34个村寨相继发生和蔓延。流行呈地方性,且多发生于半山区放牧猪群。放牧坡地生长着矮丛灌木林和高山深箐相连,山上野猪、狼、野兔、刺猬等野生动物众多,自然疫源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乐山市某猪场的猪发生以咳嗽、气喘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疾病,取病猪新鲜肺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检出了猪肺炎霉形体(Mycoplasma hyopneunloniae)XY-1株及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idatella bronchisepticai)JYZ3株;利用分离的2株病原菌制成灭活苗,对猪进行免疫,预防效果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猪外感病是最常见最多发生的一个类型的疾病。此病常引起猪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生产性能降低;特别是患外感热病后,猪常因机体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疾病造成死亡,严重地影响养猪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流行病学资料 我省自1962年以来,多发猪的冬季拉稀病。仔猪死亡率很高,疗效不佳;大猪病势较轻,但仍出现水样下痢、掉膘、脱水、腹胀。究系何病,一直未能确诊。 本病多呈地方流行性经过,发病率相当高。如1963年冬,自贡市一个区的五个公社、一个农场的13994头猪中,发病1663头(发病率12%),死亡255头(致死率15.33%)。1971年一  相似文献   

13.
猪球虫很普遍,但是国内关于猪球虫种类、感染情况等尚未见有系统的调查报告。1985年4~10月,我们调查了云南省9个地、州、市17个县、市、区的猪共523头,检查出11种球虫卵囊,其中8种为艾美耳球虫(Eimeria);2种为等孢球虫(Isospora);1种为泰泽球虫(Tyzzeria)。猪球虫总的感染率为84.3%。 材料与方法 (一)取粪 6月龄以下的猪直肠采粪,分别盛入洁净的瓶内。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江苏省盱眙县流行一种以高热、败血症为特征的水牛病,称之为“水牛无名高热病”患水牛的主要临床症状:水肿、淋巴结肿大;剖检各脏器均有出血。药物治疗无效,死亡率100%。该病最早发现于1959年盱眙县日铺公社的盱眙种畜场;1960年就蔓延到河桥、龙山、桂五、古城和古桑地区,仅几年就死亡500多头水牛;相继在安徽省嘉山县、江苏省灌云县、泗洪县等也发生了“水牛无名高热病”。现在已确知河南省信阳专区仅1961年至1963年间死亡于“水牛无名高热病”的牛约200多头,对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5.
四川于六十年代初新出现一种疾病,每年寒冷季节猪只普遍发生急性腹泻,群众称为“猪拉稀病”。其特点是来势猛,传播快,流行面广,各种年龄的猪只皆可发生。据调查四川省1976~1978年有17个地、市、州,104个县发病5766908头,死亡226372头,病死率为3.93%。本病死亡虽不多,但肥猪掉膘,小猪生长发育受阻,造成的经济损失绝不可忽视。我们从1980年冬季开始进行四川省猪冬季拉稀病病原研究,以期确定病原,为防治工作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的某些理化特性和形态大小,曾作了初步的研究。表明它与临床症状较为相似的口蹄疫、猪水泡疹、水泡性口炎病毒间存在着差异。为了进一步认识本病原,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与发展,我们对猪水泡病病毒又进行了差异离心、超离、DEAE纤维素层析、聚乙二醇透析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等病毒的纯化与浓缩,测定了提纯病毒的活力、紫外吸收光谱、浮力密度,并进行了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宁强、略阳、洋县、勉县等部分地区,从1966年开始,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尿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猪病,逐年有所增加,当地群众称之为“尿血病”。 我们从1975年开始对本病进行了调查研究,握掌了本病的分布、病区自然环境与饲养管理状况,先后排除了钩端螺旋体及其他传染病。通过饲喂试验,用当地群众称之为“小泡叶”(有的群众叫“野桑叶”、“山麻杆”)的植物喂猪,引起了猪的尿血,其症状与解剖变化同自然病例一样,证实了猪的尿血病为有毒植物中毒病。  相似文献   

18.
猪痢疾是由猪密螺旋体引起的,以出血性和坏死性肠炎为特征的疾病(俗称为猪血痢)。8~14周龄的断奶猪易发,严重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本文仅就病原和免疫机理作一概述。 (一)病原 猪痢疾自Whiting(1921)首次报道以来,其病原在长达50年里一直不清,曾被怀疑的病原有沙门氏菌、螺旋体、弧菌、坏死梭杆菌、病毒、结肠小袋虫、变形虫、毛滴虫及其它原虫等。直至1971年,由Taylor和Alexander报告了一种致病性厌氧螺  相似文献   

19.
鸡住白细胞虫病及病原形态观察刘文亚,王竹霞,魏拣选,屈康子,李建华,赵公斌,张金良,章少秋,傅平西(陕西省商洛地区畜牧局商州726000)(商洛地区畜牧站)(商洛农校)1990~1991年先后在商州市白杨店乡、大荆区及洛南县石门区等地发生鸡性白细胞虫...  相似文献   

20.
自2015年起我国广东、福建、湖北、河南、黑龙江等省份出现了塞内卡病疫情,虽未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但该病的潜在危害引起了人们重视。本文介绍了塞内卡病毒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重点阐述了塞内卡病毒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