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沙平 《四川党史》2002,(4):38-40
1937年10月,艾思奇、周扬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上海来到延安,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有这样一幅: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这使他顿时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底奔涌。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又进窑洞来通报: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  相似文献   

2.
1937年10月,艾思奇、周扬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上海来到延安,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有这样一幅: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这使他顿时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底奔涌。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又进窑洞来通报: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当毛主席神采奕奕满脸笑容地出现在窑洞时,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毛主席轻轻鼓掌还礼,然后伸出两臂招呼大家坐下。等大家坐好后,他就亲自给每个人斟茶、递烟,还给抽烟的同志划火柴点火。…  相似文献   

3.
艾思奇,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被称为“人民的哲学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以一本《大众哲学》影响了大批青年投身革命、奔赴延安。1937年,他从上海来到延安。在欢迎会上,毛泽东亲切地说:“噢!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你好呀!思奇同志,你的《大众哲学》我读过好几遍了。”  相似文献   

4.
正早在上世纪30年代,艾思奇25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国内一位有名的青年哲学家。1937年,艾思奇从上海来到延安,毛泽东慕其名,经常约他到自己住处谈话,有时也到他住的窑洞看望。毛泽东说过:"艾思奇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他是一个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相似文献   

5.
阎惠忠 《党建》2010,(2):52-53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管工作多忙,每年春节都要到当地基层政府向民众拜年。 据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杨起荣(原中央警备团连长)回忆:1941年春节前一天,他随同毛泽东一早就来到枣园乡政府向民众拜年。当毛泽东走进乡政府院内,乡长杨成富和乡里几位年长的老人就急忙迎出门来。毛泽东加快了脚步,笑着上前与大家一一握手问好,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簇拥着毛泽东走进窑洞里坐下,于是就攀谈起来。  相似文献   

6.
沙平 《党史博采》2007,(7):23-26
艾思奇是我党内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大众哲学》曾创下连出32版的奇迹,可以说,在他没见到毛泽东以前,毛泽东已经是他的忠实读者了。艾思奇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开始了较密切的交往,两人在哲学的交流和探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碰撞出一束束闪耀古今的思想火花。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一篇篇震古烁今的著作问世。在长期的来往和接触中,艾思奇对毛泽东敬仰有加,认为毛泽东乃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大师。毛泽东则对艾思奇发自内心的评价:“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好”字,意义可谓广矣!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艾思奇在哲学思想上有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是毛泽东对艾思奇哲学著述的阅读和借鉴,其表现是毛泽东学习吸收了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和叙述方法;二是毛泽东与艾思奇的哲学交往和共鸣,两人通过私人交谈、组织哲学研讨会等互相启迪;三是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吸收和传播,其表现是艾思奇在著作中吸收毛泽东的哲学观点,并致力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全面和深入传播.艾思奇到达延安之前,主要是他的著述影响毛泽东;至延安后,为两人相互影响阶段;到北京后,主要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影响艾思奇.  相似文献   

8.
1943年7月初,周恩来由重庆回到延安。一天,他从毛泽东的窑洞出来,又信步走进了彭德怀的窑洞。不一会儿,来延安参加整风的陈赓也来了,三个战友相见,格外高兴。正当他们谈得起劲时,突然进来了一颗“灾星”,三人的欢声笑语顿时停止了。  相似文献   

9.
倪良端 《党史天地》2009,(7):22-24,56
1940年的一天,延安杨家岭窑洞里传出的婴儿啼哭声郑重向世人宣告:47岁的毛泽东喜添“千金”!十分欣赏孔夫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名句的毛泽东,为女儿取名李讷。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06,(1):88-89
毛泽东在延安时,每年春节都要在枣园的小礼堂请村里人吃饭。礼堂门口放着一张方桌,毛泽东站在桌旁和每个人握手。每家的家长都穿着新衣服来给毛泽东拜年。吃饭时礼堂里摆十几桌,每桌都有一位领导人作陪。毛泽东给大家敬酒,说你们都是我的老邻居,不要讲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像们家里做客。自从毛泽东说了这句话以后,每天清晨妇女们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桌椅板凳收拾好,就怕毛主席忽然来了,窑洞里不干净。怠慢了他。  相似文献   

11.
延安城墙的对面,一座大山,山上有一座全城能看到的宝塔,宝塔山下和山上,有着一排排窑洞,窑洞外面可见近处和远处穿着白色大褂的医务人员走出走进。有时可见穿着便服的病人从窑洞内走出来晒太阳,散步。早春时候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地照在树梢上,一个23岁的外科大夫,穿着一身不厚不薄的军装,从山上快步走下来。她非常高兴,又紧张又活泼地往前奔。她的后面跟随着毛泽东的警卫员小王。来到毛泽东居处,小王走前一步,揭开窑洞门帘向毛泽东报告:“主席,朱仲丽医生来了!”“嗯,好!”毛泽东坐在书桌边,放下手中笔合拢了文件,转…  相似文献   

12.
延安,革命圣地。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党中央即在此奠基。 宝塔山下,聚集了共产党人的一代精英; 窑洞灯火,映红了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 共产党人在这里指挥全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蒋介石嫉恨延安,重点进攻,首指延安,他派出了自己的宠将、爱将胡宗南,挟几十万大军扑向延安。 毛泽东布下巧计,连戏胡宗南; 不怕打破坛坛罐罐,放弃延安,留下空城…… 小部人马诈败诱敌,主力结集青化砭…… 坚持陕北,毛泽东红布引斗高卢牛,牵着 胡宗南鼻子走。 三战三捷,毛泽东为胡宗南巧掘坟墓! 军民同心,智者克敌,毛泽东亲自指挥了 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延安保卫战!  相似文献   

13.
1947年初蒋介石派胡宗南率数十万大军进功延安,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暂时撤离。对于放弃这块阵地,很多指战员总是舍不得。毛泽东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耐心细致地做解释工作。 3月12日,国民党军队的飞机不时在延安上空盘旋轰炸。毛泽东仍然和往常一样,照常坐在窑洞里批阅文件。警卫班的战士从外面拣了一块炸弹皮送给毛泽东看,劝他到防空洞去。毛泽东接过弹皮,在手上掂了掂,笑嘻嘻地说:“嗬,是块好钢呵,可以打两个菜刀使用!”  相似文献   

14.
陕北。延安。 1937年 11月 29日,一架飞机在延安的简易机场降落。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委员王明偕同康生等人缓步走下飞机。中共中央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等在机场热烈欢迎。毛泽东以“饮水思源”为题致欢迎辞说:欢迎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欢迎我们敬爱的国际朋友,欢迎从苏联回来的同志们。你们回到延安是一件大喜事,这就叫做“喜从天降”。 然而,毛泽东用他那热情的怀抱迎接回来的王明并没有改掉忽“左”忽右的作派,此次回国更以为掌握有共产国际的新精神,因而显示出一派“钦差大臣”的姿态…  相似文献   

15.
冯鹰 《世纪风采》2007,(12):9-11
从湖南韶山冲走出来的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从云南腾冲走出来的中国哲学大众化第一人的艾思奇,两人曾有过不平凡的接触。他们的革命友谊,不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结成的,也不是在当年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建立的,而是在延安。哲学把毛泽东这位中国革命的领袖与人民哲学家艾思奇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0,(3):118-119
1941年春节的前一天,毛泽东一早就来到枣园乡政府拜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簇拥着毛泽东走进窑洞。毛泽东说:“今天第一件事是给大家拜年,  相似文献   

17.
“我那时还是个年青娃娃”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延安。当天上午,他不顾旅途疲劳,就陪同外宾一道来到凤凰山麓革命旧址。这是一排三孔窑洞,窑洞外面的大牌上挂着一张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回延安后和毛泽东合影的照片。外宾指着照片问:“‘这张照片是在这里拍的吗?”一位同志回答:“就是在这个地方拍的。”周恩来当即谦逊地说:“我那时还是个年青娃娃!”’西安事变,矛盾错综复杂,各方剑拔管张。周恩来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托,不顾个人安危,周旋于张学良、杨虎城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之间,…  相似文献   

18.
李世明 《奋斗》2013,(11):56-57
延安时期,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尽一切可能广泛接触农民群众,并且和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8年11月20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轰炸延安城,党中央机关连夜由城内凤凰山麓搬到了城北五华里处的杨家岭。毛泽东住在村里一位大娘临时空出的一孔窑洞里,保卫部门要这户农民迁走,被毛泽东阻止了。毛泽东与大娘朝夕相处,像是一家人。大娘做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总要给毛泽东端一碗去,毛泽东有了什么稀罕品,如外地同志送给他的饼干、糖果等,也要给大娘送一些。  相似文献   

19.
1947年8月,陕北沙家店战役结束的当天,毛泽东起到了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驻地东原村,看望那里指挥作战的部分师领导和机关干部。窑洞小,炕上坐满了人,门里门外都挤满了人,大家都等着听毛泽东讲话。毛泽东用他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陕北战争已经翻过了山坳坳,最吃力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他板起手指头数道:“青化砭、羊马河、蟋龙、沙家店,整个凑起来吃掉他六七个旅。我们打垮了胡宗南自命的常胜军,活捉了他四大金刚中的三个,他们四座‘金缸’被我们搬来三座:何奇、刘子奇、李昆岗。只剩下一口缸,叫什么?”“叫李日基!”窑洞…  相似文献   

20.
正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接触英语。长征胜利后,在延安的窑洞里,他跟着来访的美国记者学英语、学唱外国民歌,甚至学跳西方的交谊舞。就是在解放战争中,他也没有忘记学习英语,常常拿着一本《学英语》手册看。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会见了美国女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