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悦超 《长白学刊》2012,(3):160-160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多年研究历史的治学积累.他在《自序》中说:“蓄志此业,逾二十年.”梁启超涉猎东西方史学著作,结合中国史书的过去和现状,使《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得到系统整理,其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有判断.其中许多治史经验和精辟见解对今日之治史者仍有很大启迪,譬如关于中国史的意义之谈.  相似文献   

2.
黄十庆:瞿老师是搞史学史的,殷先生是搞考古的,让我们围绕20世纪历史学与考古学本身的发展话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国的历史学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学科,20世纪恰恰又是由传统史学走向现代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发展的一个世纪,变  相似文献   

3.
前两天,一位友人问我是否听说过“0-1等式三角”,我说没有。于是,他找来一张纸,写下了这样两个三角形的等式方程:他把纸递给我看。我只扫了一眼,就没好气地说:“你真是无聊,0+0当然等于0,你加到天黑它还是等于0,1+1=2,这个连3岁的孩子都知道!”我瞥了他一眼,“无聊的人搞这些无聊的东西,你不会是想让我做陈景润、华罗庚,搞数学,然后搞‘哥德巴赫猜想’吧?”我随手把纸条扔给了他。他只是笑了笑,然后又把纸条递给我,说:“你再仔细看看,别把它当成简单的数学等式。”我看了看,依旧弄不清其中有何玄机,便摇了摇头说…  相似文献   

4.
王镇富 《长白学刊》2009,(1):137-140
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影像史学”在史学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应用。“影像史学”的出现,意味着变革传统的研究方法,这对拓宽传统史学的史料视野,延伸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普及历史学的大众应用,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史学工作者如遵循“和而不同”的理念,对影像史学、书写史学、口述史学等治史方式进行整合,将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一门传统的老学科,历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许多新挑战,“影像史学”可能是应对这类挑战的一条新出路。  相似文献   

5.
刘延 《北京观察》1999,(1):13-15
周汝昌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一句很有独创性的话:“情感智慧有着隔世的共鸣。”因为这个“共鸣”他便在心灵上与曹雪芹“汇合”了,成为一代红学名家。我和周先生之间,似乎也有某种类似“共鸣”一类的东西,但绝不敢言“共鸣”,只能说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缘分”。我是个地道的红学盲,而且从未有过扫盲举措,但偏偏有了一个接近周先生、听他畅谈的机会,而且,有了一种心灵的“交往”,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第一次采访周先生,是请他谈他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叫《谈笑》的文章,不料周先生一开始就“走了题”说:无意间涉足红学,便被贴上了一个“红学家”的标签,我便成了红学家。这话似乎专为我说的,我特别高兴,立即从不懂红学的思想围囿中解放了出来,轻松地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尽管我后来逐渐明白当时相信了那个“标签”的说法是“上了当”,但还是挺乐意有这种当可上。因为我从那时起已自然地走进了周老的思维活动中,感受着他的思想,特别深刻地记下了他那几句我感受、思索了许多年而没有结果、自己始终不敢肯定的话:语言就是  相似文献   

6.
魏源在学术上的发展轨迹是由经学而史学,其成就不在经学而在史学。魏源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过渡之先河。魏氏治史以当代史为重点,由“考古”转向“究今”,继“浙东史学派”之后,自觉不自觉地向经学的正统地位发起挑战和冲击。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7.
读吏与明智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先生有句名言:读史可以明智。“明智”者,心明眼亮之谓也。他所说的“史”不知是否包括中国的历史。唐初著名的政治家魏徵先生则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他所说的“古”,大概指的就是文字留存的中国历史了;千古兴亡事,过眼似烟云,倘不凭借寿于金石的文字,又怎么能够以之“为鉴”呢?这么说来,读读中国的历史,也是“可以明智”的。  相似文献   

8.
9月5日晚8时许,辛劳了一天的人们正在休闲娱乐,此时,却有一群人在江西省铅山县文化广场旁的“第六感”舞厅门口挑衅滋事。在此值勤的铅山保安服务公司保安中队长一边组织队员维护现场秩序,以防客户单位财产遭受侵害;另一边向人防经理陈远鸿报告。正在巡逻的陈经理接报后,当即掉转车头向“第六感”方向疾驶而去。 陈经理赶到“第六感”门前,对那群扰乱分子说:“我是保安经理,请你们不要在这里无理取闹。”原来,这伙闹事分子是有备而来,相邀集结了约20人,到此耍威风、称老大来的。这伙人听了陈经理的劝说后,气焰嚣张地说:“这事跟你们(保安)无…  相似文献   

9.
韦纯束 《传承》2003,(5):21-23
黄耿(黄保华)同志已于去年10月走完他的默默奉献的革命道路。他的一生,是矢志不渝地追求马列真理,坚持共产主义崇高信念,并为此信念“痴心不改”、奋战不懈、鞠躬尽瘁的一生。这正如他1990年5月写的《七十初度》一诗中所说的:“征途迢递险而夷,岂意幸存逢古稀。曾痛山河怀击楫,旋皈马列事搴旗”。黄耿同志是我的革命指路人和入党介绍人。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难得的良师、诤友。他的长逝,对我来说,更有“痛彻乾坤此一悲”之感。我陆陆续续想起过去同他交往的一串串往事,这里记叙下来,作为一瓣心香,聊以表达我的深切怀念之情。一我和黄耿同…  相似文献   

10.
老舍之死     
《春秋》1997,(6)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他一到那里,早已做好准备的“造反派”们就贴出了标语,宣布了老舍的所谓三条罪状: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说  相似文献   

11.
激情牛玉儒     
近些天来,我们通过媒体又见识了一位优秀的人民公仆——原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牛玉儒的先进事迹很多。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满怀四溢的工作激情。他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照亮一方百姓奔小康的路。牛玉儒有一句常说的话:“不要谋着做大官,要谋着做大事,要做人民拍手称快的好事实事。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他在动员一位善搞城市绿化的外地干部来呼市工作时,亲自带他在市区边走边看,边讲他勾画的蓝图,动情地说:“你看,有这么多的事可做!一个人有事做多好啊,你来吧!”这是他说服别人来做事的理由,也是他自己对事业充满激…  相似文献   

12.
"头儿"     
说起我们的“头儿”,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他不仅在工作中严格要求我们、在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他就是浙江省乐清市保安服务公司中队长余民。我们的“头儿”三十岁左右,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初次见到他是两年前的一个上午。我是河南郸城人,刚来乐清当保安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的新奇。但就在我第一天上岗时,遇到最困难的事就是语言障碍。“头儿”却风趣地对我说:“这里的方言很特别,也很难懂,你知道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连美国佬也无法破解我们的方言呢!所以从现在起,必须要听懂、能讲本地话,才能更好地上岗工作。几天后,“头儿…  相似文献   

13.
王立常 《创造》2001,(1):47
“吕氏春秋”上有则故事说,梁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村子,“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乡里有个老人到集市上喝醉了酒回家,这个奇鬼就装成这个老人的儿子的形状,一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里,酒醒了,责备他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的嘛,哪一点对你不慈爱啊 ?我喝醉了,你一路上那么捉弄我,是什么道理 ?”儿子急得哭着跪在地上说:“作孽啊 !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昨天我到东边村子收债去了,不信可以问东村的人啊 !”他父亲相信了他的话,怀疑是奇鬼折磨他,准备“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剌杀之”。第二天,老人到市上去喝…  相似文献   

14.
忘海西行: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我的故乡在南中国海的一个小渔村,当年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时,我想起一个人——谭嗣同。他十八岁那年,放浪于西北苦寒之地,赋《望海潮》一首,其中几句我一直记得:"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此诗做毕,他已不再是一个吟风弄月青衣过市的瘦弱书生。借谭复生的往事开启文端,我只是想说明一件事:步入青年时代的我一直执着于和少年时代的旧梦重逢,这种重逢时常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史学有优秀的传统,那便是明道,以及所以行道之大纲。今日史学失去了上述优秀传统。大道隳已久。今日无论哲学还是史学,以及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要务皆为寻此茫茫坠绪并显明之。对于显明道,史学优于哲学。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然而,史学家须先体悟道,而后方能将所体悟之道“见之于行事”。于是,史学家不可不知以论道为己任的哲学。由此看来,有必要先提出两个问题:(1)何谓“一个学者”?(2)“我定学科”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秘密     
有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对我说:“妈妈,我跟你说一句话,你不能说出来的哦!”说完,凑到了我的耳朵边轻轻地对我说:“这是一个秘密。”“什么秘密啊?”我问了他一句,他马上不高兴起来了:“我跟你说了你不能说的嘛!”儿子半懂不懂什么叫秘密,可确实,不为外人道的才叫秘密。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秘密,可这个秘密似乎早已  相似文献   

17.
著名历史学家周予同曾在多种场合讲:"聪明的人搞文学,不聪明的人搞历史……"这句话耐人寻味.我理解周予同的意思是:研究历史要下笨功夫,一是一,二是二.史料是一,只能说一,不能耍什么小聪明,说成一点二;史料是二,只能说二,既不能耍什么小聪明说是一点九,也不能耍什么小聪明说是二点一.史学是"老实学",来不得一丝一毫的文学虚构和艺术夸张.笨功夫是历史学者的基本功,是历史学者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寺人 《中国保安》2004,(18):34-36
“你好!我叫魂之天涯”“你好!”“你有什么爱好?”“音乐、看书、游泳……”……“我最近心情不是很好。”“怎么了,可以说出来听听吗?”“考试没考好,好烦呀!”“嗨,没事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家里又说你了?”……“明天能出来吗?”“干什么?”“我朋友给了我两张电影票,很好的,还有就是想见见你!”“这……我想想!”以上的几段对话是网名叫潇潇雨(女)和魂之天涯(男)三次在网上的聊天,相信凡是有过网聊经历的人对于这样的对话语气都不会感到太陌生。两个从未见过的人,在网络这个似实似虚的世界里,寻找着彼此感情上的寄托…  相似文献   

19.
炮龙舞宾州     
黄咏 《当代广西》2007,(9):60-60
今年2月28日,是农历正月十一日,我有幸目睹了宾阳炮龙节历史上盛况空前的“炮龙舞宾州”。是夜7时许,古城宾阳人如潮,灯似海,鼓震天。大街小巷,只见烟云弥漫,遮天蔽日;烟熏火烤,神龙翘首翻腾;天阔岚空,处  相似文献   

20.
1962年,韩国人均GDP只有87美元,与中国几乎处于同一起跑 线上。 40多年过去了,当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的时候, 韩国的人均GDP已经增长到14000美元。前不久,韩国情报通信部 长官陈大济将中国和韩国分别比喻成“大象”和“兔子”,他说,“如 果说中国是“大象”,那么韩国就是“脱兔”。只有用速度比拼我们 才能领先,而不是体态”。“脱兔”之速意味着什么?从韩国人常常 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必须创造明天韩国人吃饭生存的科学技术” 中,也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