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醇(酒精)与镇静催眠剂在日常生活和临床治疗中使用广泛,所引起的中毒较常见。临床治疗及法医学鉴定中常遇到乙醇与镇静催眠剂联合服用引起中毒甚至致死的情况。目前,对于乙醇与镇静催眠剂联合服用的中毒,尚缺乏比较系统的介绍。本文综述了乙醇与镇静催眠剂联合服用中毒的发生率、中毒方式和途径、中毒症状、毒性协同作用的证据及机制等研究进展,以期引起法医工作者及临床医师的重视,为此类中毒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Zhang DJ  Lin Y  Mao YY  Hu ZQ 《法医学杂志》2007,23(2):101-104
目的探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两种酒精相关违法行为的犯罪学特征。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登记表,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90名被鉴定人分为普通醉酒(63例)和慢性酒精中毒(27例)两组,采用统计描述和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普通醉酒组54.0%的案前有诱发事件,慢性酒精中毒组案前有诱发事件的为22.2%;58.7%普通醉酒组作案是临时确定的作案动机,55.6%慢性酒精中毒组无明显的作案动机;66.6%普通醉酒组是临时确定的作案目标,51.8%慢性酒精中毒组无明确的作案目标。普通醉酒组19.0%对作案时间做出了选择,慢性酒精中毒组织有3.7%选择了作案时间;普通醉酒组61.9%的案后有一定的反侦查手段,慢性酒精中毒组则是有59.3%案后停留现场。普通醉酒组98.4%被评为有刑事责任能力,慢性酒精中毒组仅3.7%被评为有刑事责任能力。结论普通醉酒组案前有诱发事件和作案动机的要高于慢性酒精中毒组,慢性酒精中毒组在案中和案后更多地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普通醉酒组更多地被评为有刑事责任能力,慢性酒精中毒组则多被评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3.
血液乙醇同源化合物分析及其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精饮料申除含多量乙醇外,还含有微量甲醇、杂醇等乙醇同源化合物,且具有和乙醇类似的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特征,均参与肝ADH代谢,并与乙醇存在条件性竞争抑制。利用其代谢特性,在某些复杂醉酒驾车案件的法医学调查中,可根据血液中乙醇同源化合物的定量检测结果,结合对应血液乙醇质量浓度,帮助核实或推算饮酒者申诉的饮酒时间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酒精或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法医学鉴定,是以酒精或有机磷农药单味药物的口服致死量或血液致死浓度为主要依据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往往见到将有机磷农药掺入酒类饮料中自杀或他杀者.对于这一类案例的鉴定,由于酒精和有机磷农药的联合作用,可能引起酒精或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发生改变.因此,仅仅根据酒精或有机磷农药的口服致  相似文献   

5.
<正> 在对中毒活人体内毒物的法医学检测中(如取血进行滥用药物的检测),有时检材量太少。近年来,已有人提出唾液代替血作为检材或作为血的补充检材。本文综述毒物在唾液中的排泄资料,以探讨唾液在毒物的法医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急慢性乙醇使用情况下颅脑损伤模型中,大鼠脑组织iba-1及S100β蛋白表达,探讨乙醇对于颅脑损伤过程中神经炎症影响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分为损伤组、空白组、急性乙醇组、慢性乙醇组(每组包括12h、24h、48h三个时间段),采用ELISA法对于大鼠挫伤脑皮质S100β、Iba-1水平进行检验。结果①损伤组、急性饮酒组Iba-1蛋白表达均在24h达到高峰,且急性乙醇组Iba-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损伤组;慢性乙醇组损伤后各时间段未形成显著高峰,Iba-1蛋白表达逐步上升。②损伤组、急性乙醇组S100β蛋白表达均在12h达到高峰,且损伤组显著高于急性乙醇组;慢性乙醇组则在12h至48h时间段S100β蛋白表达逐步上升。③慢性乙醇组脑挫伤水肿组织AQP-4蛋白表达阳性细胞与其他组同时期相比减少。结论颅脑损伤模型中,急性乙醇使用通过降低S100β、Iba-1蛋白表达而抑制颅脑损伤后期的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炎症。慢性乙醇使用则过度削弱了这两种蛋白表达,使大鼠免疫力、损伤后应激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被破坏。  相似文献   

7.
目前,世界上已有部分国家和地区把酗酒,吸毒及刑事犯罪并列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以合理引导和节制。我们不妨也应引以为鉴,把酗酒犯罪及其预防工作进行纳入综合治理。据资料反映,我国自1986年以来,平均每年酒精中毒者达1500人,中毒死亡800余人,其中95%出于酗酒原因所致故。每年因喝酒而造成的数万起交通事故和刑(治)案件中,97%是出于饮酒者喝得过多引起酒精过量造成酗酒所致。另据警方调查1989年全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因  相似文献   

8.
低血钾猝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血钾的病例在临床上时有所见,而低血钾猝死者并不多见。由于低血钾猝死者在尸体检验方面没有特征性改变,如果没有临床资料做为线索,不做血钾测定,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鉴定,可能会成为法医学上所谓的“阴性解剖”。我们在鉴定医疗纠纷时遇到一例低血钾猝死,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回顾法医学研究时,主要是去探讨不同现象或事物间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这两个特征则在同一个体或者类似个体同时存在。因此,随着我们对相似性与差异性辩证关系认识的深入,将为我们在今后法医学研究中提出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血、尿中乙醇含量的测定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敏  吴侔天 《法医学杂志》1989,5(4):11-15,10
在法医学非正常死亡的尸体检验以及酒后驾车肇事的司法鉴定中,测定尸体或活体血液、尿液中的乙醇含量,推测案发时血液乙醇浓度对于判断其中毒程度和死亡原因,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乙醇的吸收、代谢、测定等的法医学研究,国外已有很多文献报导:而国内对此研究甚少。因此,  相似文献   

11.
人体内乙醇含量的检测及结果分析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量饮酒已被列为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近4%的死亡与酒精相关[1]。酒精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影响人的正常行为。酒后驾车和酒后滋事已成为影响交通安全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人体内乙醇含量的检测在交通安全和法庭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乙醇检测的样本采集与保存、检测方法及结果等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从事乙醇检测鉴定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医师运用医学知识 ,结合实践经验和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资料判断疾病 ,称为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有门诊诊断、住院诊断、手术诊断等等。而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 ,研究并解决法律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法医学鉴定结论则是法医学鉴定人对案件经办者所提供的人和物等检材进行检查、判断 ,将分析意见、审查结果写成结论以解决案件的实质性问题。临床诊断与法医学鉴定结论两者既有联系 ,又存区别。过去曾有将临床诊断直接作为损伤的办案证据 ,从而产生不良影响的教训 ,应引以为鉴。现将两者…  相似文献   

13.
酒精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由过量饮酒导致的一系列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酒精性心肌病是指长期大量摄入乙醇,并具有典型的扩张型心肌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点,同时排除其他能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原因的一种心肌病。因缺乏特异性病理形态学改变,酒精性心肌病的法医病理学鉴定也只能建立在患者的病史和排除其他可导致心肌病原因的基础上。本文就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法医学鉴定予以综述,以期为法医病理学工作者及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法医学鉴定案件的特点,探讨如何运用临床资料、法医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等对周围神经损伤者进行法医学鉴定.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的158例法医学鉴定案件,对其个体特征、损伤情况、鉴定结果、夸大与伪装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58例"周围神经损伤"案件中以男性、青壮年及无业人员多...  相似文献   

15.
国际上有许多研究交通创伤的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但主要研究由汽车为主的机动车导致的交通事故损伤,这主要因为东、西欧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铁路设施先进,全线封闭、高速、自动控制,人身事故发生率较低,相关研究多以活体及临床诊治方面为主。而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越南、非洲诸国发展中国家铁路人身伤亡发生率虽高,但未见完整资料报导,尤其在法医学方面。我国法医学者上世纪80年代在损伤类型、多发伤发生率、撞击死亡率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随着列车提速已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 为了促进法医学科研、教学的发展,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中青年法医学者的研究水平,加速学术交流。国家教委委托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系召开的《全国首届中青年法医学者论文研讨会》于1989年8月8日至11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国家教委法医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王克锋秘书长和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系吴家馼主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从业人员加入到法医学鉴定的队伍中来。在这种大趋势下,一个极易形成的误区就是把医学鉴定与法医学鉴定混淆起来。事实上,两者虽然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毕竞有本质的不同。医学鉴定重视的是损伤本身,而法医学鉴定则是在医学鉴定基础之上,从法律规定的角度为损伤定性。因此,要求我们的法医学鉴定人既要重视医学知识的培训和提高,也要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医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司法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8.
体内乙醇含量测定结果的法医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u DQ  Pang H  Li JR 《法医学杂志》2006,22(1):I0004-I0007
近年来涉及酒后行为的案件增多,但对体内乙醇含量及有关问题的系统性描述较少。本文从体内乙醇的分布代谢规律、毒性作用机理及体内生成机制等方面,根据乙醇含量的测定结果从酒后时间、摄入乙醇总量、精神状态与行为能力控制、死亡原因及方式等几方面系统地进行分析,找出其中蕴含的法医学信息,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醇对家免脑基底动脉零应力状态的影响。方法通过酒精灌胃的方法建立家兔血液乙醇浓度梯度的动物模型,测定各组家兔局部脑微区的血流灌注量;并通过测量血管张开角的方法测定各组家兔脑基底动脉的零压力状态。结果家兔灌酒后局部脑微区血流量值明显增大,至30min后,各组家兔脑血流量基本恒定;血液乙醇浓度持续增高,灌胃后1.5~2h,血液乙醇浓度达到峰值。灌酒后局部脑微区血流量值和血液乙醇浓度与灌酒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各组家兔酒精灌2h后基底动脉张开角均明显降低,各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灌胃量的增大基底动脉张开角降低越大。结论家兔基底动脉零应力状态随血液酒精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论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员血中酒精含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与饮酒驾车血中酒精含量关系及其法医学意义,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2005份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驾驶员血酒精鉴定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性研究。结果饮酒驾车以男性为主,女性饮酒驾车出现醉酒驾车的比例与男性无差别。市区驾驶员醉酒驾车高于郊区。驾驶员BAC<20mg/100mL肇事导致死亡的比例高于饮酒驾车肇事组(BAC20 ̄79mg/100ML),而BAC≥80mg/100mL则低于饮酒驾车肇事组。结论应降低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BAC标准,以利于减少交通事故肇事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