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大部分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存在着控制股东现象,由于控制股东持有大比例的公司表决权股份,具有控制公司股东大会和操控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能力.随着股东控制权的滥用,公司控制股东侵害公司和债权人利益以及其他股东利益的现象不断出现,这时我国加强公司治理,建立控制股东制约机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由于公司形式多样,受控制股东影响的公司利益相关者众多,本文将研究视角局限在我国股份公司中的债权人保护上,提出在股份公司中,控制股东应对公司的债权人承担诚信义务,以免发生侵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公司利益是股东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当公司利益遭受侵害时,公司应当及时行使诉权,恢复公司的损失。但是,如果公司大股东、董事或经营管理层本身就是公司利益的侵害人,或与侵害人狼狈为奸,则势必造成公司拒绝或怠于行使诉权,从而间接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公司法》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从而使中小股东加强对公司权益的保护和监管的问题有了法律保障。通过广大股东参与监控的法律机制,来保证公司经营机构的合法运作,本文就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的公司资本制度正在走向缓和,我国2005年《公司法》顺应此趋势,改严格资本制为缓和资本制。缓和的资本制度虽然刺激了投资,提高了公司效率,但是对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却不利。本文重在寻求公司债权人在缓和资本制下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4.
公司股东与公司债权人是与公司最为关注的两类利益群体,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的权利与法律地位有着充分的规定,但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则缺乏积极、有效的手段。针对时下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本文从公司债权人的概述出发,在探讨我国公司法关于债权人利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论股份有限公司债权人知情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是公司法的重要内容,而债权人知情权是其利益得以保障和实现的重要方式。知情权是债权人有权获得公司涉及自己切身重大利益的公司资讯,而公司及管理层有义务通知和提供。我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规定有很大不足,借鉴有关国家做法,完善对债权人利益保护之规定,是当前十分值得研究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司权益保护较为薄弱,企业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利润而侵害公司职工合法权益,目前这种局面在社会中已经屡见不鲜,尤其是农民工和矿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直接造成学术界、舆论界及政府相关机构的普遍重视.本研究认为对于公司职工合法权益来说,我们最为匮乏的是严格执法力度,而不是相关法律条款.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公司职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原巍 《法制与社会》2011,(13):295-295
一人公司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公司法》中引入了许多新的制度,其中就包括一人公司制度。但是此制度中仍有许多的危险性,使得一人公司及它的债权人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本文探讨的是一人公司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以防止一人公司股东滥用权力。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公司治理现代化与民主化,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新《公司法》应鼓励职工依法有序地参与公司治理,将保护职工等利益相关者权益载入立法宗旨。职工代表大会、工会、职工董事与职工监事等制度亟待转型升级。当公司不设监事会而无职工监事的情形,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应将职工监事自动转型为审计委员会委员,使职工董事与职工监事、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之间相互兼容。为夯实保护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立法宗旨,增强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韧性,应促进职工劳动关系与股权关系的深度融合。既要在公司法总则倡导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也要在分则部分创新传统公司资本制度,全面设计职工持股友好型的规范体系。建议明确职工持股会法律地位,允许职工持股会或工会成为适格的上市公司股东,允许有限公司为推行员工持股计划而回购股权,同时明确股权代持的性质与效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不少公司通过减少公司资本的方式来达到逃避债务,掩盖虚假出资,抽逃资金等不法目的。这既影响了股东的比例性利益,又严重影响了债权人利益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安定。故各国的公司法对减资的原因、条件、程序等均加以严格的限制。我国虽也存在公司减资的立法规定,但过于简单,缺失有效的运作机制。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公司减资制度,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徐敏 《中国公证》2009,(6):30-31
公司制度发展到今天,己经和人们的生活、就业息息相关.一个没有经过依法清算的公司,特别是那些大公司的消亡,其结果往往是债权人利益的落空、职工保障的缺失、市场信用的沦丧,甚至社会秩序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李晓菁  郑瑞琨 《法人》2006,(1):104-105
作为对收购的一种防御,反收购主要是由被收购公司管理层主导进行的。管理层在保持其职位和增进股东利益之间面临着利益冲突,因此是否允许被收购公司管理层进行反收购历来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2.
鼓励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法的核心原则之一.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多赢共享的公司利益共同体,我国公司法修改应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制度设计进行全面升级改版,具体建议如下:扩大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范围,鼓励职工持股计划;引进商业判断规则,授权董事会和管理层善待利益相关者,寻求利益相关者最大利益公约数;允许适格利益相关者提起公司决议效力瑕疵之诉;若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则应遵循人权和基本自由优先、公益优先、法律义务优先、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贡献率互成正比和鼓励公司全面承担社会责任五项原则;采取抓大放小的差异化公司社会责任立法政策;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公司善待利益相关者,促进社会责任投资和消费;确认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法定义务,统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则,允许独立第三方开展公司社会责任认证和评级.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介绍了公司合并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立法现状,同时提出了在公司合并中债权人利益保护方面的不足:我国法律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规定过于笼统;在某些问题上立法过于严格,操作性不强,而在有些方面立法过于宽松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没有规定深石原则;缺乏债权人会议制度。并且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改革建议:改进和完善债权人保护的程序设计;关于异议权的成立条件上,要进行条件限制;确立公司合并无效之述;改进和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以及引进"深石"原则;规定债权人会议制度,提供债权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多元化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本质上讲 ,公司无非是不同利益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所缔结的契约。其中 ,股东、职工、债权人被并称为公司的三大利益主体 ,由于自身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密切联系 ,决定了这些利益主体天然地具有参与公司治理的原始冲动。因此 ,本文认为 ,三大利益主体的介入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为三大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设计的路径是 :(1)通过小股东从“消极股东”向“积极股东”的回归避免公司治理中“股东大会空壳化”现象的出现 ;(2 )通过职工持股制度和职工监事制度的建立为职工有效参与公司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3)通过“刺破公司面纱”、银行主债权人及派生诉讼等制度的导入加大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规范运作的永恒话题。当前,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很多公司都出现了治理失衡的现象,公司内部关系复杂,治理难度加大。尽管公司治理实质上是指公司内部的制衡与管理,但面临目前内部治理的无效现状及诸多缺陷,本文试图结合新《公司法》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突出规定,着眼于另一个角度——债权人利益保护来讨论和探寻公司治理的别样途径。  相似文献   

16.
职工民主管理是我国公司法上的重要制度,其思想渊源有诸多理论,公司社会责任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就其理论意义而言,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否定了个体经济利益和公司股东利益唯一论,有利于为职工争取在公司中的利益地位;重视经济社会中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为确立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提供了指引。但其局限性在于对职工管理关注的专注程度不够,很难针对职工的特点抽象出一般原理进而指导职工管理公司的实践;以公司及其管理者为出发点的单向性,不足以证明职工参与影响公司决策的正当性;没有讨论公司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因而在确定职工民主管理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时面临着理论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论母子公司结构中有限责任滥用的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继梅 《河北法学》2000,(6):123-124
由于母子公司之间存在的控制关系,使母子公司结构中极易出现有限责任的滥用,从而侵害债权人的利益.本文主要探讨了英美法系针对该情况所采取的“揭开公司面纱”等衡平救济手段,以寻求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05年《公司法》的实施,司法在公司实践中的作用不断显现。不过,公司纠纷案件的司法处理也变得更为复杂。《公司法》的司法适用既需要平衡公司自治与司法介入问题,也需要协调公司经营效率与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公司纠纷的司法救济已经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适用《公司法》等法律,  相似文献   

19.
李北凌 《法制与社会》2012,(36):256-260
在倡导多元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公司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公司法学界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并且已经从理论研究的神坛走入实践应用的战场.本文以强化公司社会责任实施的路径为切入点,从公司的责任主体(董事)、公司社会责任保护的对象(公司职工和债权人)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增强公司社会责任理念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董翠香 《政法论丛》2006,(5):F0002-F0002
公司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公司立法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公司法学者从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公司集团是公司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相对于如火如荼的公司集团化运营实践,我国公司集团的法学研究和相关立法则显得比较薄弱。实践中已经暴露出诸如集团内部不公平关联交易、控制公司肆意侵害被控公司及其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等等一系列弊端,如何规范公司集团的组织和行为、平衡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公司集团的成员公司以及成员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