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元凤 《法学研究》1985,(4):39-39
法学界就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问题在报刊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简介如下:一种意见认为,法具有两重性质,即阶级性和社会性。法律一方面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另一方面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性的社会生活规范。在阶级社会,有一部分法律很难说有什么阶级性的,它们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不可能只对统治阶级有利。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不同意法只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过去,人们认为法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似乎是一个勿庸置疑的观点,自从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布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法学界对法的阶级性也提出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阶级性并不是法本身所固有的。主张法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政性的阶级压迫的规范;另一部分是普遍性的社会生活的规范。其理由: 1.早在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原始社会里,就产生了“历史的法”、“严格的法则”和具有明显的法的性质的习惯、制度等,而且  相似文献   

3.
法或者法律,有没有阶级性?是否“凡法皆有阶级性”?有没有“无阶级性”的法?这是关于法的本质属性的大问题,也是多年来法学界争论的老问题。粉碎“四人帮”以来,法制建设走上正轨,法学论坛春意盎然,关于法的阶级性问题又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的讨论。通过讨论,有些问题更明确了,  相似文献   

4.
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对“法的社会性”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开展对法的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以来,提出了不少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的问题。“法的社会性”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5.
法或者法律,有没有阶级性?是否“凡法皆有阶级性”?有没有“无阶级性”的法?这是关于法的本质属性的大问题,也是多年来法学界争论的老问题。粉碎“四人帮”以来,法制建设走上正轨,法学论坛春意盎然,关于法的阶级性问题又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的讨论。通过讨论,有些问题更明确了,有些认识更深入了,有些意见趋向统一了,但仍存在分歧。根据近年来一些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和讨论会上的各方观点看来,大致有以下两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6.
国际法是否具有阶级性是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认为,国际法没有阶级性,有的则认为国际法是有阶级性的。关于阶级性的表现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协调意志”;有的认为,它是“共同意志”;有的认为,马列主义关于法的原理只适用于国内法而不适用于国际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法的阶级性问题,近年来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有的文章别开生面,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有的文章还按照“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了交锋,从而使法学这块荒芜的园地展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可喜景象。然而,讨论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还需要法学工作者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更多的汗水,来共同耕耘和浇灌这块法学园地,以期获得丰硕的果实。下面仅就这个问题,略抒管见,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求真理,用马列主义占领法学阵地。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不再存在之后,有人对法的阶级性,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开展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认真区别一下法的阶级性与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法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评析资产阶级的观念形态时指出:“……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列宁在回答法律是什么时说:“法律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论国家》中论及奴隶社会奴隶的法律地位时指出:“基本的事实是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奴隶不仅不算是公民,而且不算是人。罗马法典把奴隶看成一种物品。关于杀人的法律是把奴隶除外的,更不用说其他保护人身的法律了。”上述奴隶的法律地位,不仅古代罗马如此,即古代东方和古代中国奴隶制时代,情况也是这样。只要看看古代中国商周奴隶主惨无人道的“人殉”和以匹马束丝交换奴隶的事实,就可以完全证实列宁的论断。既然关于杀人的法律是把奴隶除外的,那么,在奴隶制社会里,关于杀人的法律适用于什么人呢?另外,还有没有什么法律是不把奴隶除外的呢?  相似文献   

11.
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目前法学界正在展开讨论,大家的看法还不一致.首先,去年的"华东政法学报"先后发表了李良的"百家争鸣和法律科学"、刘焕文的"在百家争鸣中谈旧法思想"以及杨兆龙的"法的阶级性和继承性"三篇论文.接着今年出版的"法学"双月刊、"政法"双周刊和中央政法干校校刊"教与学"都陆续刊登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多数法学家认为在浩如烟海的旧时代的法律资料中,是有着丰富的遗产,经过批判后可以吸收利用的,但对于刘焕文提出的"新旧法有内在的思想联系"和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法的继承性问题,国内的研究与争论已经延续三十年之久。现在,一些基本的看法大体上已经统一,争论趋于平息。但是,如果因此以为问题已经解决,这种乐观未免为时过早。法的继承性总是同法的阶级性紧密联系的,长期的“阶级斗争”,已经使部分同志对这个问题望而生畏,余悸难消,甚至讳莫如深,当然也就不可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进行百家争鸣了。在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3.
《法学》1986,(5)
关于法的本质属性问题,我国法学理论界已经持续讨论多年了。本刊自今年第一期发表张宗厚同志写的《对法的三个基本概念的质疑》后,反映仍然较为强烈,同时收到不少来稿,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我们认为,要创造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就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冲破“禁区”,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正如有的作者所说,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现状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不能“唯书”、“唯上”,应提倡敢于探索的精神。至于对法的本质属性问题,可以在总结我国建国三十多年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继续进行探讨。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倡导和创造学术争鸣的良好环境和气氛,探索和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看待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力求得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又切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际的科学结论。张友渔同志最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关于法的概念,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包括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定规范。毛泽东同志就讲过:一万年以后也有法庭。一种是狭义的,即专指阶级社会的法律。但说老实话,我对于广义的法是缺乏研究的,我们集中研究的是阶级社会的法律”。他认为对张宗厚同志提出的法的新定义和基本属性,应增加一句:“在阶级社会里,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见《人民日报》今年8月31日第五版)在这次讨论中,我们收到全国各地许多读者的来信来稿,特在此表示谢意!现将部分来稿摘要如下,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法学》1986,(2)
一、法学传统砚念的发展与更断很多人在言谈与文章中提出:要破除传统观念,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发展与繁荣法学。对此,本人未敢完全苟同。因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要与之决裂的“传统观念”系指资产阶级的错误观念、反动观念,并非指一切传统观念。而我们现在所说的  相似文献   

15.
纪:80年代,我国法学界曾就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问题,展开了一场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论战,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新中国法制史上是空前的。现在看来,当时争辩的理论是非问题,已经十分清楚了。它对人们解放思想,使法制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起了很好的促...  相似文献   

16.
法治社会的“法”与“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法治”为其要义。近些年来,学界政界,对法治议论者甚多,其中不乏有胆有识之高论。但何谓法治之“法”,何谓法治之“治”,何“法”可用之于“治”,“法”与“治”关系如何,法治本质与特性如何,似鲜有平心静气、细致深入之论者。就此而言,此处严存生教授之文可谓棋高一筹,令人一新耳目。文中释论人之本性,法之明善及法之属性;治之自治与善治,治之于官而非民,治出于民及其属性等等,均有学理说服与发微启迪之长。推呈学界,或能复引精粹之玉。不仅如此,意味更为深长者,“依法治国”之“法治”,究竟寓意何在?其与“法制”究竟有何不同?前者一定是观念上的进步,抑或传统“治”国之策的另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17.
法的阶级性的理论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法的阶级性理论 ,我国法理学界在上个世纪 50年代和 80年代曾有过两次激烈的争论。新近的一次争论肇始于上个世纪 90年代。与前两次争论不同 ,在这次争论中 ,对法的阶级性理论持批评意见的学者从转换法学研究范式和法学思维方式的高度出发 ,提出了法无本质论、恶法非法论和市民社会优位论三种新的理论。近年来 ,虽然直接针砭法的阶级性理论的文献并不多见 ,但由这三种理论所引发的学术探索却在走向深入。因而 ,针对法的阶级性理论的批评实际上还在继续 ,并往纵深方向发展。法的阶级性理论也因此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8.
阶级性是法的重要属性,但并非法的唯一属性。因此,不应把法的属性简单地归结为一个阶级性,也不应把法看作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法有多方面的属性和功能,法的社会性就是法的属性的另一重要方面。问题在于怎样理解法的社会性,怎样理解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法的阶级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否理直气壮地承认和坚持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关系到能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同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界限,关系到能否在法学领域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的重大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彩礼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在我国已经存续了几千年之久,彩礼本应是促成男女之间美好姻缘的"定情物",而近些年来,天价彩礼现象愈演愈烈,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将追溯我国彩礼制度的起源,介绍婚约的相关法律学说,提出一些由于彩礼所引发的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为解决这一社会矛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