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以非学院化与去学科性的文化研究为主要方式与种种前沿理论的复杂互动.它们有着德法英美源头与主脉,对马克思主义既是挑战又有在低谷中的复兴作用.在“理论之后”西方知识左翼面临危机,盛极而衰,期待着新人、新思维和新理论.新近,日本后马克思主义者柄谷行人从康德到马克思的“跨越式批判”,把经济视野带回文化研究.他以消费者的联合实现资本-民族-国家解体的共产主义途径,仍然是一种新乌托邦.与之相对,杰姆逊提出维护福利国家“大政府”实现剩余价值再分配的方案,则比较接近马克思关于资本自身否定的逻辑.这是一种“回到马克思”之超越.  相似文献   

2.
只是通过解读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形式难以完成“走近马克思”这一目标。这是因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中 ,“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传统哲学体系和马克思哲学的对立” ,这一系列的观点为今天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设置了重重迷雾。哲学研究的现实任务 ,即是拂去这些迷雾 ,以为真正走近马克思开辟一条通途。  相似文献   

3.
“人”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需从三重维度入手:其一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前提;其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关键;其三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核心。前提—关键—核心构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整合系统,而人具有意识及其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人的本质思想的本真表达。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需关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握人的自然属性需正确对待科技理性主义与意义世界构建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个体要充分发挥其内在基本规定性之间的张力作用。社会要为个体生命丰富性展开提供条件,只有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双/多重互动中才能真正展现人的本质,使人本真地在世,面向事情而思,走向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4.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的根本特征,只有自觉地把它运用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之中才能科学地理解人的属性准确地揭示人的本质,由之才能建构真正传达出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人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正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称之为“新唯物主义”。这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地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其思想闪耀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早期的很多著作之中,这些著述清晰地展示了唯物史观形成的思想轨迹,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发展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8、19世纪欧洲学术思想为背景,全面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使用情况,发现:相对于当时的文化研究状况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文化哲学”的缺席,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意识了到当时所谓文化研究的唯心主义倾向。但作为一种新历史哲学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忽视今天人们所说的种种文化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是通过“文明”概念、“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甚至还有“上层建筑”概念来进行的,这提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构建的科学路径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大量事实说明马克思忠实地实践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志向,马克思的一生是创立科学理论并使 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是今天中国共产党 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谋幸福的最好行动;社会主义将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的不断发展,运用创新的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不断实现实践—认识—实践的“否定之否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其鲜明的底色和亮色,只有真正践行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才能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焕发更加科学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关柏春 《理论前沿》2004,1(1):33-36
肖勤福教授在《理论前沿》2003年第20期发表《从“出卖劳动”到“出卖劳动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个典型事例》一文,说明“随着马克思研究的深入,他自觉地、毫不犹豫地改正了关于‘出卖劳动’的说法,代之以‘出卖劳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个典型而生动的事例。“应当肯定,肖教授在文中比较详尽地描述了马克思从出卖劳动到出卖劳动力这一认识的转变过程,说明了马克思“自我否定”和理论“创新”的过程,这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他把这个过程称为“与时俱进”就是不恰当的了。与时俱进的本意是指,随着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扬…  相似文献   

10.
面临后现代理性的挑战,关于马克思主义究竟向何处去、命运会如何的问题,德里达认为我们必须以一种还债的心态走向马克思,通过奋力的开拓和创新使之不断以新的方式获得再生和转生。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这种核心思想和主导意识边缘化、泛化和中立化,否则就会造成它与时代的脱节和断裂,磨平它的思想锐气,耗尽它所有的精神能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只有深入到使之分离又使之结合为一的内在本源处(社会实践)那一度中去思维,才能真正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并使之以新的形式和姿态进入我们的时代文明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面向实践、面向未来的理论特质和基于实践需要不断实现自我革命的内在生长机制,正是由于它自己的这种实践性品格和把握实践矛盾的特殊能力,才使之赢得并重现于后现代并建构一种“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是21世纪永葆党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没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里找到现成的答案,而是从俄国当时的时代实际出发,领导了伟大十月革命并取得伟大成功。“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不断受到挑战和回应挑战的历程。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和东方社会的蜕变,催生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20世纪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和世界范围内的剧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之具有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葆活力的关键,就是不懈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一方面承认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市场进而形成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条件下人受制于物的抽象统治,进而丧失自身主体性展开了激烈批判。由此,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下的“资本逻辑”与“虚幻的共同体”,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成为“世界历史性”个人时才能恢复主体意识,实现真正的解放,届时世界历史也将转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逻辑为核心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阶段。世界历史在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叙事主题基础上,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具有阶段性的叙事主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叙事,它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背景下重构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话语体系和出场方式,是世界历史理论叙事逻辑的当代展开。  相似文献   

14.
“幽灵”概念是解构主义的术语,德里达用其不确定性特征来驳斥福山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消亡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活了马克思主义。但德里达为马克思的“幽灵”存在的辩护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马克思,而是要用解构主义重新解读马克思,其结果是更深刻地消解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以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国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采取何种政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既有理论成果并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该问题作了科学说明,形成他们关于“社会共和国”的思想。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历经四个阶段的发展,从而使无产阶级建立“社会共和国”的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党建理论”研究能否真正作为一门科学实践活动,最终能否真正建立起一门相对独立的“应 用研究”科学.关键在于回答“应用党建理论”研究的独有对象与任务,研究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理论 与“应用党建理论”之问的关系这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讨论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现提出来以求商榷。 一、关于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市场经济”的概念,列宁虽然使用过“市场经济”,但他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此,现在我们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哲学界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途径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或是回归文本研究,或是以西方解释学为方法观照理解马克思哲学,从而形成一股“以书解马”、“以西解马”的“解释化”浪潮。实际上,由于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在空间语境及其哲学使命理解的不同,由于解释学有产生教条主义、相对主义的可能,解释学很难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形成的深刻启示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必须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在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事件的互动性结合中加以创新,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认真学习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于自由贸易不仅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研究,而且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马克思的自由贸易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路,并且成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这“两个伟大发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研究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的内涵、条件、必要性、必然性、本质的思想,揭示自由贸易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由贸易思想的源头,不仅有益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人格和伟人情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有益于趋利避害,科学运用自由贸易这一工具,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港)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重要论述,更好更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港)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文明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