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鹤 《中国民政》2013,(9):46-46
近段时间,许多省市都加大了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日照市也自2011年起,对公益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做了先行探索。从日照市的情况看,公益类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公益组织向更高更远发展。主要问题是: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制约公益组织发展壮大;项目开展重叠严重,造成社会公益资源浪费;项目开展缺乏监管,容易引起公众质疑;  相似文献   

2.
新《环保法》第58条有明确诉讼主体、扩大可诉范围的亮点,也存在规定过于原则、法律效力不高、诉讼主体狭窄的不足。环境公益诉讼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陷入能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数量少、"法律规定的机关"范围不明确、作为环境公益诉讼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不能开展、"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环保法庭"低受案率"的困境。面对这些问题,要解决,更要反思。这就需要进一步扩大环境诉讼主体的范围、消除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恐惧、完善环境保险制度使政府不再为污染买单、引入"原告奖励"制度来降低环境公益诉讼的成本,提高环保法庭的受案率。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公共利益代表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制度的基本目的是解决社会纠纷与冲突,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纠纷类型时,必然要求创设新的诉讼形式予以救济。当前我国公益纠纷的不断出现为诉讼审判实践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令司法机关直面这类纠纷公益代表权资格的争议。本文始终带着解决国内问题的强烈意识,重点考察各种代表机制的利弊,进而主张我国应构建以检察机关为主要代表、个人和社会团体为补充代表的公益代表机制,以期为我国公益诉讼研究的推进和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我省各地涌现出许多由民间自发筹建,为社会公众和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救助、灾害救助、恤孤助学、扶助残疾人、环境保护等公益项目,在吸纳社会资源、募集社会资金、培养慈善意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人大论坛》2011,(12):36-38
康菲溢油事件善后处理远未结束,其将面临来自国家海洋局、环保公益组织、个人等提起的相关诉讼。此中,环保公益诉讼是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借助民间环保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来打击污染破坏环境行为。是国外环境治理中的一个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因为民间公益社团具有公益性、专业性和利益中立性,在公益诉讼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张宁  王冰 《青年探索》2016,(6):27-32
近年来各类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数量多、影响大,其中不少公益组织是由青年人创建并担任负责人。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对G市三个青年公益组织及其负责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公益组织的青年领袖人物的成长过程中,公益孵化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公益报道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青年公益活动的模式有行动倡导和行为艺术的特点,而报纸的公益报道则提高了青年公益活动的社会认可程度。研究同时发现来自政府部门的对青年公益组织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尚不明显,由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不但应该给社会组织提供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还应该积极介入青年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使青年社会组织能发挥更加积极正面的社会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7.
扶持青年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路径,但长期以来,各国政府和公益组织扶持青年创业的成功率均较低。而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扶持青年成功创业的公益模式。该模式的实践经验表明,公益组织作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面对层出不穷和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从理念、方法、治理、资源、制度和工具上进行社会创新。只有这样,公益组织才能更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消费者都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一种制度。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首次写入公益诉讼内容,即新增的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规定原则性过强,剩下的具体制度设计工作全部依赖最高人民法院相应的司法解释。可是,公益诉讼是作为诉讼权入法的,而中国的诸多部门法中并无相应公益法权的实体法规定,公益诉讼权的规定显然是对实体法的一种超越。公益法权具有天然的社会权本质,要顺利实现公益诉讼的制度安排,须完成公益诉讼的路径转化。以公益法权的社会权属性为据,为其寻求宪法上或民法上的权源,以实现公益法权实体法的弥补与司法配置。  相似文献   

9.
王姝亚 《人民论坛》2011,(7):128-129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对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有重要意义。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实践中,对诉讼原告范围的界定不够科学,通过对国外行政公益诉讼成熟经验的借鉴,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应拓宽行政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并确立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中国家公诉人的角色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和扩张进行全面检视,分析当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存在的实践困境:社会组织行使环境公益诉权的要求过高、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缺乏环境公益诉讼资格、公民参与环境公益诉讼未得到支持等,针对性提出明确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降低社会组织行使环境公益诉权的门槛、赋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环境公益诉讼资格、设计公民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等相应的立法完善对策,以积极发挥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预设功能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灾害治理是政府的基本社会管理职能。政府在灾害治理中发挥了其他公益组织所不可取代的主导作用,但政府的这种主导作用并非包揽一切。公益组织基于公益使命,在灾害治理中也可以发挥政府不好起、起不好的作用。本文以昙花一现的"遵道模式"为案例,分析灾害治理中政府与公益组织协同协作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环保非政府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具有优势,已成为众多国家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应改革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准入资格制度,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建立竞争机制,以完善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由于受损的是公共利益,因而在诉讼中由谁来提起诉讼则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建立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而言,考虑到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价值取向和司法实践,结合域外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趋势,应赋予我国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具有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4,(5):93-93
侯登华在《政法论坛》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正式建立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确立有关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民事原告主体资格。在基本法+单行法模式下,社会组织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条件和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在单行法修订前,应通过司法解释规范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司法机构应对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提供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妇运》2014,(9):F0002-F0002
湖北妇女十一大以来,湖北省妇联坚持需求导向,回应妇女关切,着眼长远发展,狠抓机制建设,努力推动妇联组织由行政管理型组织向枢纽型社会服务组织转变。开展了首届"公益木兰"妇女儿童公益服务项目创意大赛,征集项目286个,吸引社会资金450万元创建了湖北省妇女儿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搭建了妇女儿童需求、社会组织服务和社会资源支持的对接平台,以重点的突破带动了工作的整体跨越。  相似文献   

16.
《今日海南》2016,(6):42-43
今年文昌西瓜滞销成为民生关注的热点。政府、媒体、社会公益组织再次出手,帮助瓜农走出困境。类似情况,在海南曾多次发生。西瓜滞销,应该找市场还是找市长?本期邀请您就这一话题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1日,《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行业协会民间化之后,再次大力推进社会组织民间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创建和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推进,公益创投作为一种创新模式正在各地政府的主导下大力推行。公益创投是以项目为中心,将政府-市场-社区居民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社区各群体提供"微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形式,对政府提高服务水平、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以及增加社区社会资本,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计珍 《前沿》2005,(4):114-115
行政公益诉讼是相对于行政私益诉讼由非法律上利害关系人提起的、直接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诉讼。在我国这仍是一司法盲区,但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本文通过对国外行政公益诉讼的简要介绍,论证了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应采用的行政公益诉讼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日前,国家民政部发出《关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不得提供公益捐赠回扣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基金会接受的公益捐赠,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于公益目的。“不得在接受的公益捐赠中提取回扣,返还捐赠人或帮助筹集捐赠的个人或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