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伴儿和严传梅生活了近70年,却不知道他是一位九死一生的“人民功臣”。孩子们只知道父亲从不许人翻那个黑色皮箱,却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直到2020年,严传梅才第一次将皮箱“交代”给家人一那些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记忆,随着一张张已经泛黄的奖状,一枚枚锈迹斑斑的军功章铺陈开来……  相似文献   

2.
别面鲁迅     
岭南 《人事天地》2007,(9):35-35
提到鲁迅,人们就想到匕首、投枪、硬骨头、痛打落水狗等等。大家印象中的鲁迅都是战斗着的。不久前在一次“鲁迅是谁”图片展上,鲁迅孙子周令飞说:“我们发现鲁迅被过于‘意识形态化’了,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一个幽默的人,常爱开玩笑,十分爱笑,而在晚年专心写作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是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辛亥革命后,鲁迅第一篇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及晚年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本人就鲁迅创作小说的艺术谈一些见解,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骂孔子”,是鲁迅的原话。鲁迅一登上中国现代新文坛就开始了“骂孔子”。鲁迅“骂孔子”集中于三个时间段即1918-1919年、1923-1926年、1933-1935年。鲁迅在这三个时间段写的小说与杂文中有七八十篇涉及“骂孔子”。鲁迅“骂孔子”是因“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骂的重点对象是打着倡导尊孔读经旗帜而心怀别样目的的“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圣人”。意在“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诉求“立人”之终极关怀。重读鲁迅“骂孔子”,拟用鲁迅的批判精神,对鲁迅“骂孔子”重新加以审视,抉择出“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以提升善于传承孔学——国学人文精神的本领,汲取于今建设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5.
拯救民族危亡是鲁迅鲜明的民主主义立场,鲁迅唤醒国民的启蒙教育以及他的精神品格都不会“过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鲁迅这面旗帜。  相似文献   

6.
“好玩”的人 我喜欢鲁迅的其中一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相似文献   

7.
沉重的历史责任感教鲁迅对敌人横眉冷对,对人民像孺子牛一样。这种爱憎浸入到了骨髓,铸就了他的铁骨,不管是遭到当局的通缉,还是面对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他都无所畏惧,依然故我。“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是退却,是要在自己的阵地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管他冬夏与春秋”,才真正是鲁迅睥睨一切对手,不为任何势力所左右的伟大品格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一种模糊思维。至于鲁迅,在杂文写作中则较多地运用着模糊思维。而令人拍案称绝的是:他在后期的一篇杂文中,通过对相书上“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一语所作的明确肯定和科学解说,向世人奉献了有助于加智厚德的“师优思维”。笔者认为:鲁迅的模糊思维和他独特的“师优思维”可统称为“比补思维”。鲁迅“比补思维”对人们优良品格的养成有着极高的价值,它是重塑民族新魂的利器与良方。  相似文献   

9.
鲁迅不仅提出了构筑现代文化人格的正面主张 ,而且对中国国民性的负面因素进行了有纲有目的诊断。鲁迅认为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是“面子”观念 ,中国人的精神杂症表现为“官瘾”“好斗”“瞒和骗”“喜调和”“十景病”“矛盾思想”“围观”“健忘”“不认真”……鲁迅对中国社会众生相的分类概括也非常准确 ,非常精辟 ,不仅符合人的不同的社会本质 ,而且在是非上也能收到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生热爱美术,他构建的文学世界因之也有了鲜明的色彩感。在鲁迅的色彩世界里,他喜欢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突出色彩的质感;常常大块涂抹,不做工笔细描。这些特点分别源于他反对温和静穆,提倡“力之美”和以简约为美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11.
应用显微鉴别和色谱分析技术,经送检样品与标准药材和两种时照中成药及其混合物的比对分析,对多种中药材已被混合粉碎或经化学方法提取有效成份的“黑色粉末”和“黄棕色颗粒(混有黑色粉末)”进行了中成药真伪鉴定。结果表明;“黑色粉末”为中成药参蚁胶囊内容物;“黄棕色颗粒(混有黑色粉末)”系将参蚁胶囊内容物掺入另一种中成药复肝解毒颗粒剂中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12.
教师鲁迅     
周勇 《人事天地》2008,(12):30-30
1909年,离国内再一次启动公费留学(留美)考试尚有一年。即使当时国内有其他考试,身在日本的鲁迅也鞭长莫及。鲁迅不想中断求学路,也不想回去。眼看都快30岁了,却仍然一事无成。回去了,被那些熟悉的“势利之徒”看见,岂不是自投他们的奚落罗网?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从小生活于压抑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培养了他懦弱悲观、优柔寡断的性格,其父对他的生活和写作影响至深.他用文学来表达他内心的孤独和对世界的悲观性认识,其作品也反映了普遍的人类生存困境:鲁迅则从家庭走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社会,他选择文学作为武器,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启蒙责任,其作品是战斗性的,两人不同的路径选择,决定了他们和自己文本的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我国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提出了一些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思想涵盖了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等方面,是我国翻译理论建设上最稳固的基石,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WHY网荐书     
《我的诺曼底》 [作者]唐师曾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自1992年开始,多次自驾车亲赴欧美、东南亚以及国内二战战场采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现场照片,历时13年写成《我的诺曼底》。这是献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朵小花,黑色花心是射入胸膛的7.62mm弹头,红色花瓣是子弹穿过皮肤进出的鲜血——以此缅怀“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的无名英雄。他的东西一向风趣幽默又有很强的启发性,不管什么启发,单单跟着他走南闯北也是一种享受.海湾战争曾使唐师曾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症,遭逢人生的最低谷。而当他完成《我的诺曼底》——一部超越战争本身、令人含泪微笑的和平之书——最宝贵的信仰亦失而复得。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的30年,也正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30年.现代文学受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而同步演进.其时,文学理论、创作方法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文学实践的经验推动着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从宠杂到幼稚到系统化和体系化发展,反之,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也在指导或影响着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实践.鲁迅先生的作品,犹其是他的小说创作就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倒霉的小偷     
一个在赌场输掉了自已所有钱财的男子从敞开的窗子溜入一居民家中.他在屋内仔细搜索一启遍,除一张银行存年外,没有发现任何现钞.“如果我弄到这张存折主人的证件,就可以到银行把钱取出来.”有了这个念头,他就开始在房间里找主人的证件.令他狂喜的是,他突然发现在离他不远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张身份证,便急走过去,将其一把抓到手里,随后冲出门外.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宗师,鲁迅杂文是现代杂文的典范。当代杂文作者,不学习鲁迅杂文是不可思议的。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艺术传统,是提高杂文质量、繁荣杂文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从1903年开始发表文章,到1936年10月去世前为上,创作行程33年。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杂文,杂文是他的主要战斗武器。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关于发展的思想,人们习惯用“发展观”来称名之。可是鲁迅发展思想的丰富深刻性,发展观一词似乎难以包纳概括之,因而使用“发展论”一词,对尝试阐发鲁迅关于发展思想的卓异性或有助益。再有一层,当人们一涉及鲁迅关于发展思想这方面内容的时候,脑海之际也往往泛起冒出“进化论” 一词。可以设想:与其用进化论称名鲁迅的发展思想,不如以“发展论”一词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0.
鲁迅《北人与南人》是一篇值得探究、破译的力作。你看,他首先对相书上一条旧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加以肯定,进而将不无道理的“北人南相”说,注入新意并加以改造制作,从而断言“北人南相……南人北相……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还断言北人南相,南人北相是国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