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知》 精神和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8月15日晚,由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委宣 传部、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省司法厅联合主办,海南日报社、海南特区 法制报社协办,省"三下乡"组委会、海南大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海南省 宪法知识有奖竞赛抽奖仪式暨文艺演出"活动在海口市明珠广场举行。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宪法认同",但是"宪法认同"亦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会促进或者阻碍"民族(国家)认同"观念之形成。故而,立宪者须借助于"宪法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立宪模式。在当今世界,德国、美国和欧盟可以分别作为"先民族认同后宪法认同"、"先宪法认同后民族认同"和"超民族的宪法认同"等三种"立宪模式"之典范。中国和平统一事业之实现,当以"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岸"宪法认同"之规范基础,以"宪法认同"之发展来引导、促进中国国家统一的立宪进程。  相似文献   

3.
宪法政治哲学以宪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一个完整、科学的宪法政治哲学理论,必须在逻辑上回答"宪法的起点是什么",在本体论上回答"宪法究竟是什么",在认识论上回答"宪法表现为哪些形态",在方法论回答"如何认识宪法"。只有宪法政治哲学与宪法解释学相得益彰,才能搭建完整、科学的宪法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最新宪法修改的背景,表现为"动因"和"前奏"两个方面.最新宪法修改共14处.宪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表现为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有赖于宪法的充分实施;依法治国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宪法.从而我们能正确地认清宪法修改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将社会治理和权力运行纳入法治轨道.提升基层公务人员宪法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通过加强宪法教育、推进宪法治理、完善宪法保障,使基层公务人员强化宪法认知、提升宪法认同、培育宪法信仰.  相似文献   

6.
2004宪法修正案中,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增加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将"人权"和"私产保护"写入宪法,使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更加详实,体系更加完整。但是如何保护宪法相对稳定、司法如何真正独立、怎样完善违宪审查制度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蔡锷的宪法观念可从三方面来分析:宪法制定、宪法文本和宪法信仰。蔡认为制定宪法应充分考虑国情;宪法文本里出现的国名之中不应包含"民"字,关于领土的规定应采概括性语言,应明确将紧急命令权、紧急财用权和解散议会权赋予总统;对宪法应忠诚信仰。其宪法观念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修宪注重国情;培养宪法信仰,既要维护宪法权威,又要加强宪法教育、普及宪法文化。以今天眼光观之,其宪法观念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近来有关宪法司法化的争论颇多,但多集中于法院在民事、刑事诉讼中能否适用宪法的问题,而忽视了行政诉讼中的宪法适用问题。江苏建湖案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事实上与我们不能将宪法规定作为行政法规则对待有关。为使宪法"活"起来,使宪法在日常生活中能切实控制普通立法的效力、解释和适用,促使政府"依宪行政",就必须实行宪法"行政法化",修改《行政诉讼法》,允许法官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宪法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宪法学视角看,"弱势群体"系"制度保护不足的宪法权利主体",其宪法权利体系由"自由权"、"社会权"等实体性宪法权利与"请求保护权"等程序性宪法权利组成。弱势群体享有宪法上一般权利主体和特殊权利主体之双重地位,由此而可能发生的"权利竞合"与"权利冲突"现象,须借鉴域外宪法学原理,而透过法律条款作妥适之处理。弱势群体之宪法权利可经由立法路径转化为法律法规上之具体权利,亦可通过"合宪性解释"方式经由"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种路径而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人权"入宪表明我国人权宪法关系的完善.人权宪法关系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宪法关系,其构成要素也就包括一般宪法关系的三个要素,即主体、内容和客体.  相似文献   

11.
宪法与正义     
宪政或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秩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宪法是宪政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和文本载体,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但是,从宪法到宪政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一部真正体现民意和时代要求的宪法——正义的宪法是首要的和必需的。"正义的宪法",即宪法的产生和内容上的正义性,或者说宪法的"合法性",这将涉及到宪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意义重大.但"黑砖窑"事件启示我们,"人权"仅仅写入宪法不是宪法修正的目的,其目的应该是保证该条款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文章认为,宪法基本人权保障机制最关键的是三个环节:立法保障是事先保障、实体保障;违宪审查是事后保障、程序保障;社会舆论监督是体制外保障、是整个机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欧盟宪法源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由于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各共同体,且欧共体、欧盟不同于政治学和国际法中的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从而导致欧盟是"自成一类"的政体,这种特殊性促使欧盟宪法有别于各成员国的宪法。正是欧盟宪法这样的特性,从而表现为一种新型的宪法。本文试图就欧盟立宪中的主要问题结合传统宪法的理论对此进行分析和阐释,进而说明欧盟立宪和欧盟宪法是对传统宪法挑战和另一种宪法的超越,欧盟宪法是一种正在孕育和形成的新型宪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对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宪法发展将发生全方位的重要影响;中国宪法全面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文章建议把"三个代表"写进宪法,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违宪审查依据是指违宪审查机构运用违宪审查权对受审查之规范性文件或其他公权力行为作出是否合宪判断时所应遵循的根本准则。基于违宪审查依据之"绝对拘束力","宪法关联法"意义上之宪法性法律、仅具"弱拘束力"之宪法判例、不具普遍约束力之宪法解释、自身需接受宪法审查之宪法修正案均不具有违宪审查依据之资格。  相似文献   

16.
"监督权"比"诉愿权"更适合作为我国现行宪法第41条6项权利的概称。监督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监督权"思想发展的结果,并非请愿权观念的发展形态。权力形态的监督权可否作为公民权进入宪法,取决于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是否允许个体公民实施该形态的监督行为。监督权在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中位置的合理性,可通过考察制宪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政策背景和法律体系完备程度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宪法和中国宪法学的根本问题是处理执政党的权力如何进行有效的宪法转化的问题.在这一根本问题上,宪法学界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努力明显不足。学术史的简要检索告诉我们:陈端洪对"中国宪法根本原则"的理论追索与刘大生"党主立宪"二十年的努力之间存在问题面向和基本判断上的共同性——两者都直面这一根本问题,都将"党"理解为中国的宪法因素而非简单的历史因素,进而各有侧重地进行中国宪法理论上的和制度上的持续努力。"中国宪法怎么说"的困惑因此可能获得一个初步明晰的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18.
宪法作为一国的根本大法,其意义不仅体现在直接根据宪法对其他法律在制定、适用过程中的违宪情况加以检查.也体现为利用宪法的价值原则来引导和解读其他国家法律.由于宪法与刑法共同承担着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责任,因此宪法价值能够作为刑法原则的阐释基础.在承认这一前提的情况下,现有的罪刑法定及罪刑均衡原则均应当从宪政视角加以审查,在解释"法定"及"均衡"的内容上,应强调宪法的直接适用和宪政的自由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9.
腐败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通病。反腐败不能仅仅从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进行,要依据宪法从根本和全局上把握。反腐败也不能仅仅依靠"运动"的形式进行,而是要从制度着手:从"为人民服务"的逻辑起点出发,树立反腐的宪法价值观,在现有宪法反腐的制度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项具体程序、实体法律制度,完善下位法,最终让反腐的宪法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八二宪法"实施三十多年来,释宪作为一种社会成本小、较灵活的回应社会变迁的方法成为了学界共识。根据宪法解释研究特点不同总体来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于本体论研究,第二阶段研究方向转向回应现实,围绕基本权利保护建立自下而上的释义学,用宪法解释相关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宪法解释的本质属性是"个案的"还是"抽象的"理解不同,导致宪法解释层面的研究出现两种方向,一是尊重现有框架,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承担解释宪法的职责;二是在司法适用中解释宪法。在宪法解释制度的设计中,一种混合模式正在兴起,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基础上借鉴多种解释模式,构建适合中国的宪法解释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