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0年初 ,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的正式建立。中苏同盟是战后雅尔塔格局下的产物 ,同时也是中苏两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综合考虑。中苏同盟由 2 0世纪 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到 60年代的彻底破裂 ,是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严重事件 ,也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中苏两国及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至深至远。本文从中苏两党关系的脆弱性、国家利益的矛盾及意识形态的分歧等角度分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陈立中 《前沿》2007,6(9):39-42
中苏论战的本质是中苏两党关于破立"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分歧的争辩。本文以中苏论战为切入点,按时间为序,全面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中苏文化》是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本文针对刊载于《中苏文化》中的戏剧文献进行研究,在大后方戏剧与电影深度交切的特殊情况下,通过《中苏文化》杂志这个窗口来研究苏联电影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时,不仅应该包括其中的电影文献资料,也不能忽视戏(话)剧方面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杨扬 《求索》2013,(8):67-70
1949—1976年,中苏政党外交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建国初期,中苏政党外交处于友好合作发展期,并逐渐达到友好外交的顶峰:自20世纪50年代末始.中苏两党矛盾逐渐显露,两党外交逐渐陷入曲折与重挫。这种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意识形态的作用;两国国家利益的差异:苏共的大国主义与大党主义、中苏国内政治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1949年12月,毛泽东开始了首次访问苏联之旅。期间取得的最大成果为苏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起中苏的同盟关系。但就此次访问的过程和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协定的内容来看,中苏之间的这种同盟关系是不平等的。也正是这种不平等性为之后的中苏关系破裂买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6.
中苏两党之所以会在国际共运内部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并造成国际共运的分裂,说明旧的国际共运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了。同时,中苏论战主要是以意识形态争论的方式出现的,意识形态分歧本身也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待分歧的态度问题,二是分歧本身的是非问题。对前一个问题,苏共错误地对待分歧和处理分歧,即超出意识形态搞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使中共没有后退的余地,被迫与其论战;对后一个问题,没有一方是完全正确的,双方都犯了错误。所以,中苏论战的实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是国际共运传统模式发生危机的一种反应,从中苏两党关系来看是中共反对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从争论的内容来看是中苏两党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中苏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观点认为,中苏论战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和统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然而,文章认为中苏论战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大意义,它打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的探索,推动了各国党独立自主潮流的发展,最终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传承》2006,(Z1)
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开始,到1960年代中期,中苏两党围绕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发生分歧、展开争论,到最后进行公开论战。与一般的理论争论不同,中苏争论的主角是中苏两党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是中共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单是邓小平率团到莫斯科与苏共领导发生面对面的争论,就有四次。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前夕,为了缓和中苏矛盾,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智勇双全的邓小平担任代表团团长出使莫斯科。赫鲁晓夫非常震惊,与苏共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如何对付邓小平。不知是出于紧张还是为了壮胆,赫鲁晓夫不止一次…  相似文献   

9.
《中苏文化》是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从1936年5月创刊到1949年5月连续出刊达13年之久,结合当时电影国营化、民族化的浪潮,苏联电影及理论体系在大后方的重要地位被凸显,而《中苏文化》杂志对此曾有过集中的反映。本文针对刊载于《中苏文化》中的电影文献进行研究,从不同类型和角度去反映当时苏联电影的状况,实质地印证苏联电影给予中国电影的影响,让身在21世纪的我们可以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对当下已有的历史观点做出评判。  相似文献   

10.
以往学术界关于导致中苏分裂决定性因素的分析,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分歧论"和"国家利益冲突论"。我们通过对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演变过程的考察,提出"结构失衡论"。其一,社会主义阵营领导结构发生变化以后,中苏两党平起平坐,争夺话语权就成为中苏两党解决他们之间路线和政策分歧的基本手段,而目标则在于国际共运的主导权。其二,党际关系掩盖甚至替代了国家关系,在这种结构中,从本质上讲没有主权意识,没有平等观念。这种结构性缺陷成为中苏同盟必然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创造》1960,(2)
东风勁吹,西风日衰。我們在世界一片大好形势之下,以十分兴奋的心情,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約签訂十周年。在这十年間,世界历史按照确定不移的客观規律发展着:社会主义正如旭日东升,精力旺盛,气势磅礴;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漲,波瀾壯闊;帝国主义却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东风压倒西风,这是我們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誰也阻擋不了的历史潮流。偉大的中苏同盟,在促进这个巨大的历史潮流中,作了光輝的貢献。中苏同盟条約签訂以来,越来越明显地表現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中苏两国在經济、  相似文献   

12.
正198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悄然出现在中苏边境的黑龙江边。这条界江的两边,已然对峙了20多年。在中苏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是唯一两座隔江相望的城市。胡耀邦视察黑河时,黑河的同志告诉他,五六十年代,两座城市的情况差不多,差距是60年代以后拉开的。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政府增加投资,把布拉戈维申斯克当做摆在中国面前的"橱窗"来建设。而我们,一方面是"文革"动乱耽误了,另一方面是担心中苏两国会打仗,总觉得一旦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前后,苏联通过《雅尔塔协定》及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以下简称中苏旧约)获取了在东北的特权。其中的旅大问题,由于苏联的军事存在,是关系国家主权最为敏感的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在外交上与斯大林就中苏条约问题数次交锋,迫使斯大林做出让步,坚决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及至赫鲁晓夫主动归还旅顺海军基地,苏军撤出旅大,从此结束了外国军队驻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宋超 《求索》2012,(5):65-67
周恩来起草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强调互助合作,为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奠定基础。他领导编制"一五"计划、"12年科学规划",率团谈判缔约《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运筹签署"156项"、"122项"合作协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指导合作项目的计划申报、实施、管理,决策和协调解决关键性重大问题;强调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扩散形成产业化,工业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和支农工作。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和领导组织艺术,对中苏科学技术合作深化发展和成效提高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第十三届会议于一九六三年六月十日至十八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在会议上讨论了上届会议的决议执行情况。并通过了中苏一九六三年下半年和一九六四年上半年科学技术合作计划。根据这一计划,中苏双方有关机构将相互接待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考察有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生产经验,并将相互提供科学技术资料和样品。苏联代表团在中国逗留期间参观了一些工业企业和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开展了一场全面的中苏友好运动,"苏式建筑"即是中苏友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记录;该文研究了中苏友好运动和"苏式建筑",厘清了"苏式建筑"的三种风格及其相关建筑理论,提出把握好本地城市建筑的发展脉络、保护好重要历史建筑以及促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没有胜利者的中苏大论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胜利者的中苏大论战上海师大教授叶书宗20世纪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现过两个阵营对峙的“冷战”,以及口诛笔伐的中苏大论战。中苏大论战中,双方论战的文字汗牛充栋,而对这场大论战的研究却是近乎空白。笔者亲身经受这场大论战的洗礼,多年来积淀了诸多难解的思...  相似文献   

18.
9月25日中午,对外友协礼堂内灯火通明,气氛热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这里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国苏丹友好协会的成立。对外友协会长齐怀远及外交部、文化部、外经贸部、工、青、妇等单位的负责人和各界代表出席了招待会。正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苏丹共和国总统巴希尔中将及随行来访的部长、州长们亲临对外友协祝贺。巴希尔总统是迄今光临我会的第一位外国国家元首。这充分体现了苏丹政府对加强中苏两国民间友好关系的重视。中苏友协的成立为源远流长的中苏传统友谊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周总理与中苏友谊医院 今天,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异乎寻常的宁静,朝阳照射在大门上那金碧辉煌的《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几个大字上,闪闪发光。我凝视着,久久不忍离去。啊!这几个大字是当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应我的请求题写的,一横一竖一撒一捺,都体现毛泽东同志对中苏友  相似文献   

20.
1961年9月26日至10月6日,在北京举行了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員会第十一届会議。会議是在真誠友好、充分互相諒解的气氛中进行的,并签訂了会議議定书。会議批准了中苏1961年第四季度和1962年上半年的科学技术合作计划。根据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计划中规定了进一步加强互相交换在两国国民經济和科学技术各部門所取得的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先进生产經驗。根据委員会第十一届会議的决議:中国有关机构将接待苏联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員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