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基辛格最近出版了一部新书——《世界秩序》(World Order,Penguin Press HC,2014)。前不久我与基辛格会晤,他表示目前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世界秩序。基辛格认为,目前的世界秩序是西方秩序和非西方秩序两种。他提出三点:首先,一直以来都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立的西方秩序,现在非西方也要参与和塑造一个世界秩序,西方秩序能否承受非西方秩序的介入,这是一个问题。其次,美国历来是世界秩  相似文献   

2.
美国美国斯拉夫研究促进协会:会长 D·W·特雷德戈尔德。1960年成立。独立的,非赢利性的研究,组织会议和出版单位。对经济体系和东、西方贸易,俄国历史,苏联的妇女,青年,宗教和现代化进行研究。出版《斯拉夫泽论》,《美国苏联和东欧研究季刊》,《当代苏联报刊文摘》(是一份翻译苏联报刊的周刊)。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西方文艺思潮论丛》、《外国文学评论》、长沙铁道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教育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批判意识与荒诞问题"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3日~5日在长沙铁道学院召开.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柳鸣九先生主持了开幕式.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未央、湖南  相似文献   

4.
195 8年 ,克洛德&#183;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183;布勒东》、《与安德烈&#183;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183;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183;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183;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5.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  相似文献   

6.
摘译自英国1981年出版的《东、西方关系和东欧的未来》一书中莫里斯·伯恩斯坦(美密执安大学经济学教授,前该校俄国和东欧研究中心主任)撰写的《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一文(小标题为原有的)  相似文献   

7.
尽管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呈繁荣兴旺景象,各种著作相应问世,如《文学翻译原理》、《现代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简史》等,但大多数是对翻译活动的过程及与其发展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而对翻译活动的理论研究还几乎是一个空白。直到今天,许钧的《文  相似文献   

8.
整个西方的文学社会学由斯达尔夫人首创。法国文学社会学研究源远流长,直到今日,法国文学社会学家们以及重要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社会学家大多论及文艺的社会价值之尺度。法国文学社会学理论在国外现当代同类研究中占有举足重轻之地位。本文将法国文学社会学研究划分三个大的时期加入论述:①发生期(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②,发展期(从斯达尔夫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③,繁荣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今)。  相似文献   

9.
1.绪论胡适不但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也对同一个时期进行的韩国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1)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6)两篇文章引起了当时韩国文学家的注意。这两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有三:一,通过形式的解放创作“  相似文献   

10.
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的汉学成就在国内学界广为知晓,然而,人们对他的生平经历却鲜有了解.2000年出版的《汉学研究》第五集,刊有译自《中日杂纂》的《法国汉学先驱–雷慕沙》一文.此文对这位西方汉学祖师的人品甚有微言,颇异于笔者所见,因此引起笔者的好奇,乃至于花费若干时间,对该传记的原作者、出处做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方敏  张民军 《美国研究》2002,16(1):109-116
国际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度政治"(high politics)问题如政治对抗、军事对峙、意识形态对立等,而对冷战史中关于东西方经济遏制等"低度政治"(1ow politics)问题反响不畅.对后者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依靠政府解密档案进行,并且至今对冷战史上最重要的经济遏制组织--巴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即便是90年代初问世的两部巴统史专著①,也未完整地阐述巴统历史的全貌.我国学界对冷战中东西方经济关系的研究更是和者寥寥.崔丕教授以十年之功投身于巴统史的研究,其专著《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9-1994)》②(以下简称《巴统史》)一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在巴统史研究中的上述缺憾.  相似文献   

12.
除史地、宗教、民俗、中外交通等领域外,《大唐西域记》在文学领域的价值也很珍贵。研究《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首先应确定其文学归属。目前,对《大唐西域记》的基本认识主要有游记、行记、传记、报告文学、新闻文学、回忆录等。以上归类认识,各有其归类理由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均有缺憾:或者因视角单一而无法兼顾《大唐西域记》的其他特质,或者归类间互有重叠而身份难辨,或者会因传统认知对《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造成遮蔽。打开视野和思路,跳出文体认识的局限,从《大唐西域记》深湛的宗教性内涵和多样的文学表现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出发,将其归入宗教文学(佛教文学)这一大的范畴,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这样处理,在突显《大唐西域记》自身价值的同时,可为数量众多的同类作品找到一个共同的归属,也为中国文学、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拓展出新的研究空间,为促进中外文学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典型的范例。同时,《大唐西域记》人文意蕴较为丰富,如伦理观念、生态意识、警示意义、求真精神、理想主义、开放心胸等,将它归入宗教文学,并非是要回归传统的宗教性解读,而应着重发掘、整理和研究其宗教性内涵中有益于当下、有益人的资源,实现其现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7年,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在法国《批评》杂志上发表题为《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intertextualité),用以阐释和修正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次年,她在克吕尼举行的"语言学与文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文本的结构化问题》的论文,再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但不再涉及巴赫金,而是更加独立地论述了互文性机制.这两篇论文不久就分别收入了克里斯特瓦的理论专著《符号学--符号分析研究》①和"如是"小组的集体论文集《整体理论》②,从此成为广义互文性理论的奠基性文章.  相似文献   

14.
约瑟夫·房德里耶斯(Joseph Yendryès)是法国著名语言学家。出生于1875年。长大后在巴黎从梅耶(A.Meillet)和格拉蒙(M.Grammont)等老前辈学习语言学,精于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和克勒特语,先后写过《关于语言定律的意见》(Réflexionssur les lois phonétiques》、《论专有名词研究的困难》(Sur quelques difficultés  相似文献   

15.
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是法国巴黎三大教授、女性与性别研究和法语地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皇家学0院士、作家、小说理论家及美学家,发表了大量关于文学、电影以及性差异研究的著作,尤其写了很多评论当代作家如杜拉斯、比托尔、埃莱娜·西苏、克罗德·西蒙等人的著述.她的重要作品有:《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或文学的修改痕迹》、《虚构功能:关于小说假象》、《伟大的时代——论克洛德·西蒙》、《从咖啡到永恒:写作中的埃莱娜·西苏》、《玛格丽特·杜拉斯或性差异的故事》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本访谈中,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同时以作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教授的独特视角与美学观点解读作家作品,分析细致精辟,更加突出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虹嫣 《德国研究》2011,(2):52-61,79
1953年创刊的《世界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刊物。50余年来,《世界文学》积极致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选取《世界文学》(1953-2008年)为研究对象,视德语文学翻译为一整体,通过运用描述性译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展现德语汉译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译介状态,揭示其成因并说明其嬗变。另外,通过对《世界文学》中德语文学翻译的梳理,也可以对德语文学在新中国的汉译发展轨迹有一个初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引言     
在中国的一家法国研究杂志上介绍隐喻问题也许是一种尝试,一种肯定隐喻的普遍性、肯定我们两国文学间保持的密切关系的尝试。自《诗经》起,中国的“比兴”便存在于宗教庆典、民间诗歌及教化工具中,也许较之西方的隐喻更深地扎根于民族语言的土壤中。西方对隐喻的研究也由来已久。让我们四顾一下丰塔尼埃给隐喻下的传统定义:  相似文献   

18.
法国当代作家克洛德·米什莱创作的长河小说《圣利贝拉尔的芸芸众生》(包括可以单独成篇的上下两部《喂狼弱鸟》和《鸽徒他乡》)〈注〉。是一部反映法国当代农村变迁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上篇《喂狼弱鸟》共膺三项荣誉奖,即1979年的《欧也妮·勒瓦奖》和同一年的《农民文学大奖》以及1980年的《法国图书奖》。  相似文献   

19.
梁海军 《法国研究》2020,(1):99-104
敬隐渔的《阿Q正传》法译本,虽然是一个不完整的译本,曾在学界引起了一场风波,却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开创意义。敬隐渔首次将鲁迅作品译介到法国,为中国新文学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翻开了历史的第一页。他的文学译介活动促进了中法文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文章以其《美利坚物语》与《法兰西物语》这两部作品为例,从日本唯美主义区别于西方唯美主义的特征之一即异国情调与江户情调的融合出发,分析这种融合倾向的表现,并发掘此种表现背后隐藏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