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信编辑同志: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陪审的制度。我有几个问题要请教一下:人民陪审员是怎样产生的?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具备什么条件?人民陪审员享有哪些权利?现役军人能否以人民陪审员身分参加所在地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盼望答复。五四八二二部队肖文利复信肖文利同志: 一、我国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规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在法学界和实践部门尤其是法院系统一直有着热列的探讨.并进而发展至其存废去留之争。前些年里.司法腐败日趋严重.这与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颇不相容,因而催生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颁布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使人民陪审员制度进入了规范与振兴阶段。不能否认,《决定》将为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尤其诉讼当事人权利发挥重要作用。但受诸多条件限制,《决定》本身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运行上也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实施效果依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要在我国取得理想效果,必须解决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即在一对对或对立、或难以兼容的选项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或侧重。  相似文献   

3.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该决定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也就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培训、考核工作印发实施意见。《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它的颁布,将使我国司法民主进程翻开崭新的一页,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出重新认识。一,陪审制及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概述一般认为,陪审制概念最早产生于公元前四百年以前的古希腊。而现代陪审制度的确立,从严格司法制度来讲,应认为是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最…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陪审制度立法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陪审制度是我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9月16日,李鹏委员长就“陪审员”问题专门发表讲话,肖扬院长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继续积极探索人民陪审员的推荐、任职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审判工作中的作用”;在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五年改革纲要》中,把“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发展目标之一。最近,最高人民法院也有对陪审员问题专门进行立法的动向。在此,笔者拟对我国陪审制立法完善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关于陪审制的定位问题我们认为,陪审员不是法官,也…  相似文献   

5.
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出台,对加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落实无疑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意义。但是,并不完善,并且实践操作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出现诸如"陪而不审","合而不议"的情况,以至于有些专家提出要废除人民陪审员制度。本文认为任何新制度的引入,实施起来都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碰到困难和阻力就放弃,我们要分析这个制度是否有价值,并应该努力探询适宜,有效的方法去落实制度,而不是一味的否定。  相似文献   

6.
人民陪审员制度“可有可无”立法现状,已为我国近十几年司法实践认同。近年来,在确保司法公正为目标的司法制度改革中,如何健全与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日益受到众多法学研究者、立法机关与司法实际部门领导重视,最高人民法院在《五年改革纳要》中,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重要内容,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高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为此,我们特编发了一组笔谈,就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是“存”还是“废”,以及陪审员的职责、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等相关立法及司法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并欢迎广大读者一起来参与。  相似文献   

7.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实施,使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散发出新的活力。但在实行过程中,人民陪审员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人民陪审员专职化、专业化、精英化,人民陪审员作用难以发挥等等,影响到陪审制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今后人民陪审员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Z市S区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工作为视角,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思考和建议。1.S区法院人民陪审员的参审情况S区现有来自政府机关、厂矿企业、社区、农村的人民陪审员共40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25名,学历为研究生的3人、本科生的14人、专科生的23人。  相似文献   

9.
人民陪审员制度“可有可无”立法现状 ,已为我国近十几年司法实践认同。近年来 ,在确保司法公正为目标的司法制度改革中 ,如何健全与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 ,日益受到众多法学研究者、立法机关与司法实际部门领导重视 ,最高人民法院在《五年改革纲要》中 ,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重要内容 ,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草案 )》。为此 ,我们特编发了一组笔谈 ,就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 ,是“存”还是“废” ,以及陪审员的职责、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等相关立法及司法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并欢迎广大读者一起来参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背景:中国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深入,如何通过加强、完善人民陪审制度促进司法公正的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1998年9月16日全国人大召开的一次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这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要完善陪审员的产生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在《五年改革纲要》中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重要内容,2000年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2000年10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作《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民陪审员是参与审判案件,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人民陪审员在法院外的活动,有助于宣传审判工作,扩大社会主义法治的影响”。记者特邀华东政法学院律师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俊民作了访谈。  相似文献   

11.
自200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来,已一年有余。我作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人民陪审员,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我国司法制度重要内容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它对于弘扬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保证司法廉洁、增强司法权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对当前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责任如山,架设沟通桥梁2005年11月15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经过岳麓区人大常委会严格的考核,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陪审员。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岳麓区人大常…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如何健全与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日益受到众多法学研究者、立法机关与司法实际部门领导重视,最高人民法院在《五年改革纲要》中,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应当看到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果不从转变、革新观念着手,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种种建章立制努力,将是“新瓶装老酒”,只能是以往结构的重组,原有模式的再现,一切“照旧”;但是如不重视或不解决好观念与实践的冲突,意图“不变则已,一变惊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种种努力将举步维艰,难有进展。因此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关键在于解决…  相似文献   

13.
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存在多年时间,人们对该制度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其在司法公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反对者则认为其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有很多不足。笔者认为,目前司法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应进行相应修改及完善,进而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林呐 《政法论丛》2012,(2):93-100
陪审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蕴与司法功能。在法国,对于法定刑较重的重大案件,实行以随机方式抽选一般国民担任陪审员,由陪审员与职业法官组成合议庭,共同审理案件,一起决定定罪量刑的制度。法国重罪陪审制度对于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如构建重罪、复杂案件由陪审团审理的制度,取消对陪审员学历的要求、确立科学的陪审员遴选程序与陪审团评议表决程序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实施。河北省有3000多名经法定程序产生的人民陪审员于法定时间统一上岗,与职业法官一同参与司法审判工作。这是司法民主化的一项重要举措。鉴于目前人们对人民陪审员制度还不太了解,特对此制度的有关问题作逐一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审判》2021,(9):26-2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于2018年4月27日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义务1.公民有依法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人民陪审员同法官有同等权利2.人民陪审员依法享有参加审判活动、独立发表意见、获得履职保障等权利,应当忠实履行审判职责,保守审判秘密,注重司法礼仪,维护司法形象。  相似文献   

17.
李腾 《法制与社会》2011,(25):40-42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人民陪审员制度被正式引入司法制度中,并在审判实践中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审判、监督审判。五年来,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和争议。本文通过回顾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剖析人民陪审员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结合基层法院的审判实践,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提出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郑言 《人民司法》2005,(2):10-1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若干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对人民陪审员制度作出规范的立法性文件,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人民陪审员制度进行了规定。《决定》从人民陪审员的审判地位、任职条件、选任程序、参与审判的程序、表彰奖励、责任追究、制度保障等方面对人民陪审员制度作出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规定。由于《决定》规定了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培训、考核等方面由基层人民法院与同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共同进行管理,因此,在《决定》出台后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明确指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法院改革的近期任务之一。《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也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其内容之一。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颁布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共计20条,并从200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走向更加规范的道路。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演进1、我国陪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我国陪审制度的缘起古代东西方国家的司法活动中存在着个人问案模式和集体裁决模式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陪审制度是古代西方国家中“奴…  相似文献   

20.
1998年9月16日,李鹏同志在听取了最高法院关于集中教育整顿工作的汇报后指出,“要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这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近几年,理论界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存与废、优与劣讨论得也比较多,司法实践中许多法院也都开始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制定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方法和措施。但应当说,在有些法院和审判人员心目中,并没有给予人民陪审员制度足够的重视,笔者试从民主与公正角度谈谈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