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双版纳特定文化社区中的基诺族、哈尼族、傣族,在节日中形成的族际交往关系和消费文化颇有特色,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审视这三个少数民族在节日消费流变过程,可以看出节日消费反映了少数民族文明化和社会化的成果,体现了文化与社会环境对人的教化和塑模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一)节日起源不同中西方节日在起源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来源于民间和宫廷,而多以民间为主。如清明节,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中国农历24个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 相似文献
3.
课题组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2):91-94
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而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特点,结合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精神认同感教育问题展开探讨,并对如何进一步发挥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民族精神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中的人权问题--法人类学的一项尝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中的人权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对于民族文化中存在的侵害人权的文化因子应予以剔除;为保证民族文化传承渠道的畅通,必须解决好权利冲突的问题;民族文化保护实践中采取的措施不能有悖人权保护;对于民族文化的现代贡献及传统知识在现代社会的运用,应当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权利的补偿。 相似文献
5.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灵魂,传统意义上的田野调查的理想对象是原始、封闭、落后的族群.然而随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严格意义上的原始、封闭的族群已很难找到,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这种变迁中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多新的课题和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早期日本对羌族的研究以历史文献为主,真正人类学、民族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爱知大学松冈正子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他们在羌族微观民族志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对日本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羌族研究的梳理是为了便于我国研究人员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日本学者有关中国羌族的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进一步促进民族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于民族国家体系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武器。然而,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且实行市场经济的无产阶级政权国家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马克思并未给出现成答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几千年来,不管城头的大王旗如何变幻,中国人对家的情怀几乎始终如一,它已化人血脉里,或许曾受梗塞,但从未消绝。过年的时候,其表现更是极尽其致。到如今,尽管年味似乎越来越淡,还是没有什么传统能像过年团圆一样,调动起从庙堂到乡野的举国情感。正因为凝聚着全体中国人的情感,这个年,才成为“中国年”,它是绵延千年的农历春节,而非改元百年以来的西历元旦。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应当奠定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重新认知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文化特点是在真实的"气机"世界里寻求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方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识"与"慎终追远"的未来意识。所谓的传统文化应当包括近现代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应当重省现代西方文明的价值及其两面性,勇敢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于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理解。首先是从理论层面上理解即认识论的问题,主要研究我们怎样认识和了解事物。其次是从策略层面上,主要关于研究策略的选择和考虑。再次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说,研究方法就是关于技术的选择,比如说面对特定的对象如何进行访谈、怎样在特定的田野中搜集资料等等。本文主要涉及的即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云南罗平县多依村布依族的调查发现,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对区域人群的影响作用和协调功能日益凸现,然而,受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水平偏低、信息渠道单一等因素制约,目前的农村社区文化不能适应村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此,建议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强化基层组织的引导职责,以传统的农村家庭功能单位为依托,努力探索有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民族史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封建时代的研究是自发的 ,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和浓厚的政治色彩 ,缺乏客观性。 184 0年以后 ,西南民族史研究由自发转为自觉 ,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以后 ,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调查 ,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以及学术著作、论文不断涌现 ,西南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类进入 2 1世纪 ,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学者们只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不断地拓展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西南民族史的研究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都市民族社区的宗教生活与文化认同--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居民共同的宗教生活,促成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维系了回族社区的存在。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都市文化的濡化下,该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出现了中老年人对伊斯兰教更虔诚,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而年轻人却与之相悖而行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羌族与白马藏人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羌族与白马藏人源于古代同源的羌族和氐族,是两支地域相邻且文化相近的族体.其文化的相近主要表现在生计、生活、宗教、习俗等方面,但由于历史原因,两种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羌族受汉化较深,农耕业较先进;白马藏人多受藏文化影响,农业生产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5.
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工艺品是在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产品,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本质内涵是民族文化商品化。文化、技术与民族生境,构成了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的内在关联。从人类学角度对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对这种关系的变化做出自己的说明和体现出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族群划分以族群认同为基础 ,族群认同又以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语言、宗教信仰及习俗文化等因素为基础 ;族群边界的扩延与缩小 ,取决于族群文化张力大小所导致的族群关系的变动。换言之 ,族群、社会与文化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贵州瑶学研究;始于"二战"末期,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省的六山六水调查中,瑶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为瑶族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深入调查基础上,瑶山现象引起了贵州省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两山"(麻山、瑶山)扶贫攻坚. 相似文献
18.
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撰于1926年,是针对康氏之<新学伪经考>而发,而其旨归,则是对现代疑古思潮之诘难.在<年谱>中,钱穆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史实批驳了上至康有为、廖平,下迄顾颉刚、钱玄同等人论述的牵强武断.<年谱>的学术意义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两汉的今古文经之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而它在当时的学术现实意义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东道主"与"游客":一种现代性悖论的危险--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是介乎于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结构性行为,就不仅仅指具体的人的行为,它必定包含着一种自然生态或者生产形态的改变。旅游开发时常成为"建设/破坏"地方性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对矛盾。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如果贸然把自己的特色去作金钱交换,又无法使这种交换长时间地继续下去,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特别警示的是:切不能以牺牲地方性文化资源为代价,削弱了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