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作为华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长期拥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珍贵文化遗产,且很多文化资源禀赋极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整合优势资源,把静态的历史文化"活化"为繁荣旅游经济的源泉,既在传承中弘扬传统文化又在宣传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文化旅游的终极目的。殷商文明和姓氏文化具有文化旅游开发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溱洧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播地域文化、传承历史遗产成为包括地方媒体在内的一切大众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地方传媒在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播的过程中,也为自身探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中原·溱洧文化为例,试图从传媒与文化的角度,初步探讨河南传媒对地域文化的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并试图针对这些问题对溱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创见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由省民革创办的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专业研究会的民间团体,多年来,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和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姓氏源流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开展寻根探源服务,促进海内外姓氏文化交流,特别是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重点,应台湾、海外寻根之期望,在组织开展姓氏源流研究丛书的编著,开展海军船政史、闽台关系、中琉关系、中日关系、狮文化、武术源流、人物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对传承华夏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几个重要维度上探索河南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化丰富发展和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主要有: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建立河南红色文化基因库,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借力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旅融合转型升级的平台,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河南发展优势;借力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建设,打造河南红色文化品牌;讲好河南红色文化故事,深挖新时代河南红色文化的典型案例;加强对河南青少年的红色教育,促使其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由省民革创办的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专业研究会的民间团体,多年来,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和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姓氏源流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开展寻根探源服务,促进海内外姓氏文化交流,特别是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重点,应台湾、海外寻根之期望,在组织开展姓氏源流研究丛书的编著,开展海军船政史、闽台关系、中琉关系、中日关系、狮文化、武术源流、人物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对传承华夏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值此六月初夏时节,两岸各界专家学者、社会贤达聚首高雄,参与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畅叙同胞亲情,传承中华文化,共促和平发展。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华文华学院,对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莅临盛会的两岸同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姓氏源流、姓氏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等民族文化认同理念,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区分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更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文化已经成  相似文献   

7.
"文明河南"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打造文化强省的明星品牌,挖掘中原文化资源特色优势,秉承文化创新理念;在传承中寻求其独特的发展路径,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为"文明河南"的建设找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力量.文化不仅是"文明河南"的软实力,更是中国梦的实现方式.文化自强为"文明河南"的实现提供了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姓氏很早的国家。羲里娲乡生黄帝的陇右,因伏羲肇启文明,制嫁娶,正姓氏,女娲繁衍人类,开始华夏第一姓——“风”姓。黄帝子25人,14人得12姓以来,姓氏文化积淀丰厚。“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1]中国的姓氏始自伏羲,伏羲生于陇右天水。甘肃及其天水,是中国姓氏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源出郡望陇右的姓氏,既有三黄五帝中的华夏人文始祖,又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姓氏文物典章、文化遗址盛于中华。  相似文献   

9.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由中华祖先创造并经世代传承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姓氏文化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传袭,  相似文献   

10.
张锦 《工会论坛》2015,(3):100-102
大型人文纪录片《故宫》在荧屏上映作为经典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确功不可没。在现代信息社会形成的拟态环境中,纪录片作为经典文化的一种艺术化表现形式,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叙事情节,受到大众的广泛接受。纪录片作为大众文化和经典文化的一座桥梁,给我们缓冲的时间和过程。但在纪录片营造的电视文化中,我们享受着速食的快感,却失去了思辨带来的想象力。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电视文化的担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做单向度的人。不断提升对经典文化的鉴赏力,学会尊重和理解经典文化,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刍议中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姓氏文化和族谐文化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本文从姓氏文化和族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姓氏文化和族谐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并提出姓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对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监狱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河南省地处华夏腹地,是中华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在率先迈进文明的门槛的同时,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率先产生了过去从来未有过的监狱。据古籍记载:“三五始作狱。夏日夏台,殷曰羡里,周曰囹圄”。夏台、美里均在河南。可以说,河南是中国监狱的发源地。因此,探讨河南监狱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监狱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既积累历史文明,又承载现代文明,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城市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集聚地和发源地,城市通过文化跨国界的传播和扩散,一方面发挥自己的辐射带动功能,另一方面促进与国际问城市和地区的合作与发展。然而,城市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被城市管理者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作为一条重要的文化走廊,在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前的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振兴河西走廊文化提供了堪比汉、唐时代的伟大机遇。河西走廊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是河西中兴和民族复兴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凝聚社会共识,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形势下,作为最大众化的媒体,电视媒体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顺应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时代需求,电视媒体必须继续强调"始终是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定位,通过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切实担负重塑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构筑文化传播的公共空间等路径,真正担当起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们记录传递交流彼此信息的工具——汉字,与中华五千年历史相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水乳交融。汉字不仅载录了五千年历史文明,而且对推动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创建了不朽的历史功绩。直至现在,汉字仍继续在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一样,近百年来,在西方文化洪流的巨大冲击下,汉字曾几何时作为革命对象,也经历了一番暴风骤雨,几遭受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海外国家形象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传统节日的海外传播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南非媒体对"欢乐春节"项目报道的文本分析,探讨"欢乐春节"项目在南非传播的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策划海外交流活动,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共享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是实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是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基础。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等问题,必须通过发挥全媒体宣传优势,利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传承,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在"一带一路"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发展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广阔的传播平台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不仅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更是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客观需要,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要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坚持文化自信,这样才能助力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是目前我国国家级媒体中惟一一档电视舞蹈栏目,肩负着“舞蹈艺术的守望者,舞蹈艺术的传播者”的重任。对增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及其文化的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该栏目还专门创办了“2012民族季”系列节目,系统地介绍各地区各民族的舞蹈。文章对“2012民族季”的相关节目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电视媒体传播中的特点及优势,供未来的电视舞蹈栏目作策划、创作参考,更好地发挥舞蹈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