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中日对译作品中,日语指示词“ニ、そ、わ”与汉语指示词“这、那”具有不对称性。对这种不对称性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如下规律:(1)日语对指示词有着更强的依赖性;(2)汉语中的“此”、“如此”、“其”及人称代词代替了一部分“这”、“那”等指示词的使用;(3)汉语与日语中的指示词在指示方向上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刘瑶 《工会论坛》2013,(6):137-139
母语教学对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双重语言模式”在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使用“双重语言模式”,学生在提高第二语言水平的同时有望提高其母语水平。亦即,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教学能够辅助其第二语言(即英语)学习,从而第二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其母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找到使用母语与第二语言教学的最佳平衡点和比例分配,从而更好地探索双语教育中使用母语教学的最佳方式,以使英语学习者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达人”一词作为一个新增词语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达人”不是新词,在中国古籍中已有该词出现,同时日语中也有“达人”一词。据称现在的流行语“达人”是源自日本,属于日源新词。关于“达人”一词的来源、中日相互交流中的词义影响与变迁,中日语中该词的使用状况等都有待详细的考察。文章通过查阅中日两国典籍考察“达人”一词的意义,并通过搜索人民网,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报纸网络版收集语料,就汉语和日语中的“达人”的词义变迁、使用特征等进行考察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徇私舞弊型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准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中因河私舞弊而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类型。具体包括两大类,一是刑法条文中有明确询私舞弊罪状的犯罪,即在罪状表述中有“河私舞弊”字样的,如:刑法第404条“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征或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的,……”;是刑法条文中没有明确的询私舞弊罪状,但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因河私舞弊而构成本罪的,如:刑法400条“司法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的……”,该条文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河私舞弊私放在押人员的罪状,但在现实中…  相似文献   

5.
中日文同形词形同义异问题是日语学习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其中一些差异微妙的词,使许多日语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误。找出中日文同形词为何形同义异的根源,是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本文指出:古今汉误词义变化,汉语进入日语后的词义变化,和制汉语在汉字搭配上与汉语的不期而同,中日文中意译词的出现及相互交流,是造成中日文同形词形同义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有许多在国内学习日语后东渡到日本留学,发现在谈论日语时很难和周围的外国同学沟通。自己使用的语法术语其他人听不懂,而其他人讲的语法自己也不理解不了。为什么大家学的都是日语,谈论它的方式会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日语教学上使用的语法的不同导致的。国内许多高校日语教学上使用的语法,是以日本学校语法(日本中小学母语教育使用的教学语法,以桥本进吉的语法学说为主体)为基础而形成的,而日本的对外日语教学使用的语法一般叫日本语教育语法,和日本学校语言有根本的区别。这两种教学语法都是用于母语是非日语的学生的日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  相似文献   

7.
关于日语“略語”识别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略語”(缩略语)的识别和判定有很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地方,这既有定义的问题,也有“略語”与“新語”(新词)、“造語”(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拼成的新词)等如何区别的问题。现有的日语“略語”定义只概括了在形式层面缩略的词语,没有包括在意义层面完成的缩略。在“略語”与其它词语的区分方面,形似“略語”却没有相对固定的原词语的“新語”不能算作“略語”,各种以模仿、合并、添加等方式构成的“造語”也不是“略語”。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文中使用公/私二分法作为概念工具,分析西方福利国家中的“社会的代表性”和公民权的性别化,指出“公民权”的性别取向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因此,在实践中注重“增权”的使命,成为当代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推展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日语的表达方式中,时和体的运用一直是日语学习者的难点,试图从时间复句中,从句的「~ている」的使用为中心,以日语学习者易错的句型为切入点,试论在时间复句中「ている」的用法与含义。  相似文献   

10.
侵权行为属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规范现象.侵害他人人身和财产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冲突.罗马法以前的古代法律,大都有对这类冲突进行惩罚或赔偿的规定,但却未明确提出“侵权行为”一词,罗马法根据侵害的性质分为“私犯”和“准私犯”两种.到1804年著名的《法国民法典》方首次使用“侵权行为”和“准侵权行为”.当今各国民法大都使用“侵权行为”一词,只是有的国家如日本称之为“不法行为”,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别称之为“因致人损害发生的债”和“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1.
浅谈“必ず”、“きつと”“ぜひ”的异同巴玺由于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有些日语的初学者往往仅凭中文注释来理解一些日语词汇的意思,这样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影响日语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例如“必”、这三个词义非常接近的副词,翻译成中文都可以译为“一定”,但...  相似文献   

12.
“迁移”(transfer)原本是心理学术语,指母语对目的语影响的现象。语言迁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主要指交际者或外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在书写、发音、结构、句法、语法、语篇等方面发生某种变异。本文从母语迁移理论出发,阐述了母语迁移的表现、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对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时下,“企业家”一词比较时髦。一些人稍微赚了点小钱,便自称或被人称为“企业家”,这些人也乐于自称或被人称作“企业家”。但在我看来,我国能够称得上企业家的人太少。  相似文献   

14.
“又”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同时也是日语中的一个汉字,读作“”。尽管如此,两者在意思及用法上并不等同。“”是汉语“又”的基本译法,但由于汉语“又”具有更多的含义及使用方法,所以在日语中也有其他各种不同的译法。  相似文献   

15.
“母语的作用”(therole of the mother tongue)这一术语不仅包括传统的语言迁移,而且包括母语在理解中的作用,还包括母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反对使用母语是二十世纪至今语言教学方法的主流,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哈佛等院校要求暑期来北京语言学校学习汉语的学生签订“语言誓约”,严禁在任何情况下使用英语。同样,暑期项目的任课教师在上岗培训时也被要求严禁在课堂上使用各种形式的英语。本文以笔者亲历的“北美模式”课堂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探究母语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作用,并提出这一教学方法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对日语学习者来说,与日本方言的相关详细知识在课本中是很难见到的。但与日本人交流时,却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常识。对日本方言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简单总结,对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会有更进一步帮助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对法律行为的不同认知 现代语境中的“法律行为”一词,最先来自于大陆法系的民法学领域。此前罗马人的法律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行为理论,但是,由于罗马法上已存在大量的关于契约、婚姻、遗嘱之类的“私法行为”规范,因此可以认为,在法律实体上罗马人早已制定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关于“法律行为”的许多具体制度,这在罗马私法体系中表现尤甚。由于在西方社会成长起来的“私”,  相似文献   

18.
“领导权”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我们不排除在日常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使用这一词汇,如“革命领导权”等,但是在宪法学层面上使用这一词汇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认为“领导权”一词不是宪法与法律用语,使用“领导权”或者“党权”一词不仅存在的现实障碍,也缺乏法理上的依据。“领导权”一说容易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混同。“领导权”一说,是“官本位”这一权力思维的自然反应,是战争年代的习惯用语,不是和平建设时代特别是法治建设时代的法律与法学术语。  相似文献   

19.
母语的迁移伴随着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特别是二语习得的初级阶段,因此如何有效地弱化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学习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从三个层面分析了母语负迁移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股份制属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认为股份制不属“公”,亦不属“私”,而是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并由此提出对所有制问题的看法:指出所有制只是一种理念,不是某种模式;要用一种新的思路来讨论股份制,即股份制是实现资本与市场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筹集资本,改造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实现产权明晰、权益明晰,与世界经济接轨,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好方式。不应用“公”或“私”的所有制观念来框定股份制的属性,及影响其运作。文章最后对我国股份制企业产权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