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自由与正义是理解西方政治哲学的关键。作为当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霍耐特给出了自己对于自由与正义的理解,他希望通过建立自由的机制,并把他坚持的正义论作为社会分析的工具加以运用,重构自由的实现。首先,自由与正义之争是提出、探讨自由与正义关系的背景。其次,法兰克福学派为霍耐特自由与正义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援。再次,霍耐特理论升华形成的承认理论是霍耐特自由与正义思想的基石。最后,霍耐特在综合考证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的三种模式,这是其自由与正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霍耐特在型构承认理论的基本框架后,又将视域扩展到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领域,描绘了一幅多元正义的理想图景。这种多元正义构想以"承认"为核心范畴,以个体的主体间实现为旨归,它不仅关涉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同时由于承认的复数性特征,正义必然涵盖原始关系、法权关系以及共同体等领域。最后,霍耐特试图以一种重构的方式揭示社会正义的内涵与实现路径,从而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裂痕。这是霍耐特正义思想的一次系统表达,是对其多元正义构想的进一步确认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多样化是核心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和逻辑前提.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多样化价值观中居中心地位,对社会具有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体现了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与包容性的统一、现实价值与目标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普遍价值观念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的统一、先进文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基于对西方文明路径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发现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导出中国哲学的文明路径对于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之“魂”。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必然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有着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不同,将这些不同的东西提升为价值层面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是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人.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本文阐述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人必须做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先进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社会塑造与个人自我塑造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状况呈现出许多复杂状况,一些诸如价值迷失、道德冷漠、诚信缺失、食品安全、生态恶化、网络失范、官员腐败、生活奢靡等问题不断大量出现,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报告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并从关涉人们的具体生活到国家的制度保障,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发展的内在逻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清晰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精炼的概括。当今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可以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体现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本质规定性,可以为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提供精神导向和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形态、哲学层面的价值范畴要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价值取向问题,从实践需要考察和思维运动轨迹分析,合乎逻辑的、必然的应归结到价值范畴的“主、客体价值效应说”上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应坚持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价值观和效益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最新的凝练和概括,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新凝练具有深厚的理论和现实根基;在结构上更加简明,既具体而又层次井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在表述上更加科学严谨、易记易懂,从而增强了公众亲和力与社会参与度。新凝练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形成正能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一步落到实处;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挑战。  相似文献   

10.
浅谈弘扬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重视人的生存环境、人的价值与尊严、情感生活和道德思想。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弘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我国国民的人文素质决定了弘扬人文精神的紧迫性,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弘扬人文精神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特殊表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形态,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它是引导各种价值取向的思想标杆,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它力图在不完美的社会图景中创造人的完美图景,反映着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美好期待。因此,必须强化价值认同、价值引领和话语影响力,在高度的文化自信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2.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初衷,体现科学性与价值性、包容性与针对性、学理性与大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遵从上述原则并结合考虑意识形态策略、概念形式、社会接受心理等因素,“公正、和谐、幸福”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最为重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社会浮躁,价值观多元,是当今世界的客观存在。如何引导当今的大学生认真学习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在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探索认为,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理论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自身的素养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做到知行统一。这是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根本。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已经不能回避,能否将法律体系转化为有效法治体系,关系到推进依法治国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培育民众的法律思维,树立全社会对法律信仰与法治精神的认同,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最终归宿,同时也是培育与践行以“法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永恒主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时期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年人缺乏社会历练、存在较多思想困惑的时期,帮助大学生扣对扣好价值观之链的“第一粒扣子”,就是帮助他们避免在人生之路上“跑偏”和“走调”。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指引和决定着人生的方向。拥有正确牢固的核心价值观,人生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朝着积极向上的轨迹行进发展,这样人生也更容易成功、出彩。同时,青年的价值取向又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大学生领会理解、真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精神的追求、思想的指引、价值的坐标,并引导大学生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推动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精炼地概括了新时期我们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依据。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警惕和避免“重  相似文献   

16.
人本旨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共通的核心价值,也是二者能够承续连接的根本依据.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以民为本”,但是囿于经济基础、政治结构等多方面的限制,这种民本理念及其实践是有限制的,无法也不能真正实现以民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理论表征,其“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价值观“以民为本”核心价值的辩证扬弃,使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7.
赵长伟 《工会论坛》2009,15(6):106-107
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的内在需求这一历史起点出发,中经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交织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和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糅合三种实践的自我关系(自信、自尊、自豪),最后以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为逻辑终点。霍耐特承认道德观能够激发高职院校道德教化客体主体性,完善高职院校道德教化的内容,其重视主体间性的特征也有助于克服高职大学生道德主体过分的利己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0年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不断实现动态式的良性生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从思想层面反思自己。马克思的生态价值观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为主要对象的价值观,其内核是在适应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当下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实践融合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目标一致,内涵相容,形神相随。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全面理解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涵义,积蓄核心价值内化于心的交融力,增强外践亍行的支撑力,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核心价值观“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的逻辑关系及既存问题,明确两者互融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的路径,可以为建设公民良好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是孕育和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服力、吸引力、引导力的根本,亦是当代大学生对已被构型的价值理想生发自觉认同并付诸实践的关键.在溯源“话语”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话语转换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凝练提出了话语转换过程中“原创性与诠释性、崇高性与平凡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