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上杭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两次入闽,特别是5月的第二次人闽,三打龙岩城,消灭地方军阀陈国辉后,初步开辟了以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此后,由于上杭古田、蛟洋一带党组织、群众基础好,再加上有利的地理条件,中共闽西特委把机关驻地设在苏家坡,这样,  相似文献   

2.
1929年8月间,为了扩大红色区域,消灭驻上杭城的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卢新铭部,中共闽西特委和上杭县委作出决定:集合当时在上杭的红军和地方武装攻打上杭城,并由傅柏翠、谭震林、刘端生组成攻城指挥部,设在城郊东门潭头“风云渡”。调集的武装共有:谭震林率领的红四军四纵队七支队的两个大队;傅柏翠率领的北路各区游击队、县独立团、县赤卫队;  相似文献   

3.
《福建党史月刊》2013,(14):F0004-F0004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上杭才溪开展农村调查,撰写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才溪乡调查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为纪念毛泽东才溪乡调查80周年,弘扬才溪乡调查精神,贯彻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  相似文献   

4.
1929年6月22日,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改选前委时没有被选为前委书记。自此,毛泽东离开前委领导岗位.到闽西特委所在地上杭去指导地方工作。与毛泽东持同一观点的谭震林、江华、蔡协民、贺子珍等人也离开红四军相继前往。  相似文献   

5.
明灯照亮苏加坡──毛泽东在上杭苏加坡刘宝联1929年的10月,毛泽东随同闽西特委机关从上杭城来到古田的苏加坡村,指导地方工作40多天。苏加坡村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毛泽东的光辉足迹。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当传达员毛泽东十分关心干部的培养教育。有一次晚餐后,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九次到上杭,在上杭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相似文献   

7.
上杭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9次到上杭,汀江两岸留下了他的光辉足迹。 第一次到上杭,解放古田镇 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了长汀县城。5月19日,“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21日抵达连城的庙前。正在上杭古田苎园准备扩大武装迎接红军的傅柏翠,接到毛泽东、朱德落款的信件:“红四军已入闽,部队到  相似文献   

8.
1929年8月间,为了扩大红色区域,消灭驻上杭城的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卢新铭部,中共闽西特委和上杭县委作出决定:集合当时在上杭的红军和地方武装攻打上杭城,并由傅柏翠、谭震林、刘端生组成攻城指挥部,设在城郊东门潭头"风云渡".调集的武装共有:谭震林率领的红四军四纵队七支队的两个大队;傅柏翠率领的北路各区游击队、县独立团、县赤卫队;李立民率领的东路各区游击队,共有五六千人,号称"八千人马围攻上杭城".  相似文献   

9.
1929年6月22日,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改选前委时没有被选为前委书记.自此,毛泽东离开前委领导岗位,到闽西特委所在地上杭去指导地方工作.与毛泽东持同一观点的谭震林、江华、蔡协民、贺子珍等人也离开红四军相继前往.  相似文献   

10.
携手在古田     
一1929年10月。重阳节前夕。在永定台溪通往上杭城的山间小路上,一顶肩舆急匆匆地寻路行进。坐在肩舆上的病人,名叫“杨先生”。跟在后面一路护送的是合溪区委书记赖连璋。“杨先生”是毛泽东的化名。三个多月前,毛泽东染上了恶性疟疾,离开了红四军,离开了前委领导岗位,由邓子恢派人护送,辗转到上杭的蛟洋,苏家坡、大洋坝.永定的虎岗、岐岭、湖雷、堂堡、台溪,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它是在闽西、赣西南地方武装暴动的基础上,由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开辟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一块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杭理应享此殊荣。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一本由斯诺等几位作者撰写的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史料与回忆——《早年毛泽东》出版了。这本新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勾勒出一个不断行走的早年毛泽东,并且进而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佚名 《党建》2009,(7):60-60
从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是毛泽东和党中央首脑机关在陕北度过的最后一年,也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年。史料记载,毛泽东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途经安塞、靖边、榆林、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子长等12个县,住过38个地方,行程1000多公里。可以说,这是继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进行的又一次“长征”。  相似文献   

14.
1929年春天,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入闽,革命风暴席卷整个闽西。在很短的时间里,闽西农村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势。龙岩、永定、上杭、长汀、连城的50多个区,600多个乡,纵横300多里的范围内,约有80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一直到全国解放,龙岩县还有不下20万亩的土地,永定、上杭也有部分土地革命时期分给农民的土地,始终保留在翻身农民的手中。这是全国罕有的奇迹,也是闽西红旗不倒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九年初,红军第四军为了击破国民党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下,向赣南、闽西进军。三月至六月,红四军先后两次入闽,与邓子恢、张鼎丞等领导的闽西地方武装相配合,消灭了闽西主要的反动武装,相继攻克长汀、龙岩、永定,初步奠定了以龙岩、上杭、永定三县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领导下,闽西红色区域迅速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工农武装,开始实  相似文献   

16.
我军正式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军报——《浪花》, 是红四军政治部在闽西创办的。 1929年1月和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第二次进入闽西,并于5月23日、6月3日、6月 19日先后三次攻占龙岩城,消灭了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陈国辉部。至此,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  相似文献   

17.
1927年9月中旬,由中国共产党人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广东途中,曾进驻上杭县城活动一个星期,传播革命真理,昭示光明前途,为上杭人民办好事,在上杭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热情支持地方工作南昌起义军是先后分三批进驻上杭城的。周恩来和刘伯承、彭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发表80周年。日前笔者有机会重返才溪乡,重温《才溪乡调查》,聆听有关毛泽东九赴上杭、三进才溪的故事,愈加感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思想经典论述之一,重温经典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29年7月29日,红四军前委全体成员在上杭蛟洋开会,毛泽东也曾到会。前委决定陈毅去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情况,乃由朱德代理红四军前委书记。  相似文献   

20.
蒋伯英《走出困境的毛泽东——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报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报告》”),是一本很有研究深度的学术著作。其研究深度的一个鲜明的表现是敢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有些可以下结论的问题提出来后就下结论。如关于毛泽东《采桑子·重阳》的写作地点,《报告》说:毛泽东在上杭重返红四军后,“住在上杭南门一座叫做‘临江楼’的小楼里静心养病。这栋小楼面对浩浩汀江,近水远山,眺望长空,寥廓无际。毛泽东到达上杭大约是10月10日前后,正是重阳时节。因此据当时随同毛泽东在上杭的傅柏翠推断,毛泽东的名篇《采桑子·重阳》,从情趣和意境来考察,都可肯定是在这里写成”(见《报告》第261页)。这里的结论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结论一致,解决了《重阳》词的写作地点问题。又如《报告》提出1930年熊寿祺在上海写的《红四军部队情况报告》“正面阐述了毛泽东的主张”。因为“据查证,熊寿祺出发之前,毛泽东与他一起商定了向中央报告的内容”(《报告》第302页)。这就肯定了熊寿祺写的报告,实际上就是毛泽东的意见。诸如此类的结论、见解在《报告》中有很多,显然都是有学术价值的,是敢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