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早期历史资料向来十分缺乏,挖掘有价值史料成为一大课题。经过笔者不懈努力,《东西洋考》作者张燮疑为轶失的文集《霏云居续集》近期浮出水面,其中有关台湾及两岸关系的资料,揭示了早期中国官方对台湾本岛的经营和有效管理,而赤勘(即赤嵌)地名的首次出现,亦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居住权源于罗马法,后为德、法等欧陆国家所承袭,但在西法东渐中却消失了。近来有学者提出,我国物权法立法应借鉴西方国家建立居住权制度,居住权遂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拟从居住权历史源流、法律特性入手,主张我国物权法应设立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3.
《仁学》与中华文化重建朱汉民,吴凡明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既久的中国国门,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与此同时,东渐之西风亦汹涌而来,冲撞着积淀已久的中华文化。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文化批判与文化重建,遂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  相似文献   

4.
刘宝东 《长白学刊》2008,(4):130-134
肇始于清代中叶、勃兴于甲午战争之后的西法东渐,呈现了承载主体不断多元化、关注层面日趋多雏化、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等特点。西方法律文化和理念的东传,彻底击溃了华夷观念的最后一道防线,催生了近代法学的诞生与成长,进而推动了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最早用汉字出版的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马来亚出版。最早在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期刊是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在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两朴期刊都是外国传教士办  相似文献   

6.
何邦武 《求索》2015,(2):96-102
1979年以来的中国证据法学研究,在繁荣的背后仍然面临着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的转型。其中,以史为鉴,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证据法学的"原初话语"中汲取向现代法律知识体系回归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和可行的选择。"西法东渐"初始的清季至民国时期,得益于国人的努力,现代法律知识谱系在中国迅捷构建,成为百多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一以贯之"的"学统"和"元叙事",为当下中国法制建设所无法离弃,虽然中经颇多曲折。为回归"学统"、重构证据法学知识体系,阐释并守护近代证据法学的"义理"和"辞句",以梳理其知识系谱,将是必要的前提,而"了解之同情"的方法,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胡康 《求索》2010,(2):204-206
依据《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引进的民刑诉讼分开制、律师制和陪审制等西方诉讼制度,法史学界倾向将该草案的立法导向归为西法导向且偏向英美法系。本文认为该草案虽引进部分近代西方诉讼制度,但从司法体制、刑事诉讼模式和民刑诉讼相分三个方面判断,总体属于维持传统纠问式诉讼。其引进的西法诉讼制度范围相当有限,并不具备西方近代混合式诉讼和英关法系的识别标准。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居住权立法不具有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后为法、德等欧陆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典所承袭。在西法东渐的过程中曾一度中断,而我国物权法草案中却规定了居住权,将其作为用益物权之一种,引起学者的争议。本文主要探讨了居住权立法在我国不具有可行性的四种原因。  相似文献   

9.
陈胜强 《求索》2014,(6):28-33
清承明制,确立了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以一元主义为价值依归。晚清以降,坚船利炮忽至,西宪西法东渐,中国被卷入了政治现代化浪潮之中。面临异质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开始发挥其适应性,清末新政及立宪活动即是对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在制度上的调和与回应,它标志着旧传统的解体和新制度的建构。清求中央政府的变革实践既推进了传统专制政体向近代立宪政体的演进,又不得不在维系传统和进行变革之间苦苦挣扎。而透过清求政治现代化的官动契机、实施历程,我们可以舌到中华文明在现代化和西方化之间进行的艰难抉择。如阿实现现代化而又不完全西方化,成为晚清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话题。  相似文献   

10.
胡延峰 《传承》2007,2(6):100-101
清末民初,西方心理学借“欧风美雨”东渐之势传入中国。在其引进者留学生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知识的传播出现了全面化、系统化、深入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伴随着学术的功利性和美国化的特征,以及理论建构的相对欠缺凸现这场“知识引进”运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