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伦理观与旅游规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环境伦理学的内涵和主要观点及其整合与发展的分析可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核心是和谐与公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及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同时从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资源的开发、公众参与等方面说明了环境伦理观的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与行政中的伦理问题已成为现代西方特别是美国公共行政的热点问题。基于类型学的分类方法,分析了当代美国公共政策与行政中的五种公共伦理观:古典公共伦理观、共和主义或新古典主义公共伦理观、后果论或结果论公共伦理观、后现代主义公共伦理观和组织视角公共伦理观。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根据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以人为本伦理观、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生态经济伦理观以及和谐伦理观这四条伦理原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和谐伦理观是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融洽状态所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和谐伦理观是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伦理建设的核心和突破口,青少年和谐伦理观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寻求构建青少年和谐伦理观的基本路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环境犯罪的客体要件——环境权之本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环境权作为环境犯罪的客体要件,已是必然趋势。基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诺顿的弱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是可取的。奠立于该伦理观之上,环境权的主体就只能局限于人类,包括自然人、单位、社会和国家;环境权有单独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只要是环境法主体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无论是实体的还是程序的、无论是开发环境方面的还是利用环境资源方面、也无论是自然人的还是社会的抑或是国家的等都属于环境权大家庭的一员。各个具体环境权元素因不同的权利主体而不同。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诚信这一中国传统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威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伦理观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大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就业伦理观建设已经成为摆在教育者和全社会面前的亟待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文本解析,以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维度为基础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和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复活的统一——"两个统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人文关怀,最终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指导当代社会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发展持续型社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生态环境的伦理思想科学而全面地回答了自然的内涵与外延、为何保护以及如何全方位地保护好大自然这几个事关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自然与人的本质的统一和自然界的复活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两个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对指导当代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发展持续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经济伦理观是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研究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形成的毛泽东经济伦理观,其基础是共同富裕,其核心是人民利益至上,其目标是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和人格高尚。毛泽东经济伦理观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群众观点和实践性,对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环境伦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为自由主义提供存在理由。自由主义漠视资源有限性和环境发展规律,主张不加限制地使用资源和自由对待环境。可持续发展论认为,人类有权利用、有义务保护自然环境,通过保护自然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和谐。环境正义论认为,应当从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两个方面约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价值观主张从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资源开采两个方面立法,以挽救生态危机,拯救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1.
正义战争理论作为评判战争的合法性的依据之一,其理论本身不断发展创新,从基督教正义战争伦理观到资产阶级战争伦理观再到无产阶级战争伦理观,无不彰显人类对于战争的正义问题的理论与现实关怀。本文从理论源流的角度梳理了正义战争理论的发展脉络,以求对此问题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刑事司法职业伦理对于刑事司法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符合法治期望而又立足现实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刑事司法职业伦理观引领刑事司法职业者的司法实践,从而最大化地保障国家和社会以及人民利益.刑事司法职业者既是公务员又是刑事司法专门工作者,其职业伦理观应结合这双重角色加以界定.从公务员这一角色而言,刑事司法职业伦理观应包括忠诚原则、公正原则、责任原则、廉洁原则等内容;从刑事司法专门工作者这一角色而言,刑事司法职业伦理观应包括依法独立原则、平和原则、法益平衡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以及真实原则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要求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确立为一种有机统一的道德关系,而"整合"的思想凸显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性。我们与世界是一个多元的有序的有机整体,就需要整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理想的生态环境。我们需重点把握治理的方位,整合生态破坏和治理之间的关系——整合人类自身与自然其他物种现状及数量的对应关系、人的欲望与对自然的控制、人类的权利和对自然界的义务,从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和道家生态伦理观对解决环境危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科技、法律、决策等手段来努力克服环境危机是必要的,但仅仅具备这些条件还不足以最终克服环境危机。宗教的生态伦理观为人们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最终解决环境危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基督教认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自由是有限的;环境是上帝所创造的联合体的一部分。上帝的目的是拯救整个宇宙,而非仅只是人的灵魂;关怀地球是一项宗教使命。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道是天地万物之宗。老子认为道源于自然,道即自然,亦即自然而然。探讨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探讨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显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深富远见,并为现代社会因片面追求征服自然、主宰万物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所证实。  相似文献   

15.
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种二维定位决定了节能减排立法应遵循的生态伦理是人本和谐主义;人本和谐主义以人性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观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而传统的环境伦理观正是生态危机严重的思想根源 ,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和重新评价 ,提出了确立“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 ,并以此来指导、规范人类的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非人类存在物法律主体资格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生态伦理观将彻底改变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 ,人类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展。这是历史的必然 ,具有革命性、科学性 ,也是对法学理论的创新和超越 ,对传统民法的突破 ,它以新的法哲学理念为坚实基础 ,是现代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是现代环境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动态和谐论--生态法治的伦理基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法治是法治的选择模式之一 ,其精神内核是伦理主导的 ;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都不足以建构生态法治的价值基础 ;动态和谐论是对上述诸种生态伦理观的整合与重塑 ,此种价值观将成为生态法治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指出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发展坚实的物质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可靠基础,形成了邓小平伦理观,从而不仅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理论基奠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行政主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伦理观。也就是说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在行政活动中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发展人,并承担公共责任,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行政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伦理观应做到:维护公平正义,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勤政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