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反诉,作为《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制度,主要是赋予被告的诉讼权利,是对被告的一种特殊保护。目的在于改变“原告有理”、“恶人先告状”而使被告行使诉讼权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原告的本诉,或者可以偏袒被告的反诉。恰恰相反,都应当作“诉”而同等对待。所以提出本诉必须符合起诉的条件,提出反诉也必须符合起诉的条件。根据法律规定和审判实践,提出反诉的条件主要包括法定条件和酌定条件  相似文献   

2.
反诉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诉的合并,有利于实现节约诉讼成本、司法资源,并且有助于避免裁判间的矛盾。反诉是美国民事诉讼法中共同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强制反请求与任意反请求,尤其是强制反请求制度,反映了美国民事诉讼法对统一解决纠纷、提高诉讼效率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中的某些内容对我国反诉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完善我国反诉制度之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善我国反诉制度之构想王国征反诉制度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反诉制度的规定过于简略,司法实践多依学理解释,缺乏统一的标准。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化,司法实践也对反诉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借鉴外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反...  相似文献   

4.
毕玉谦 《法律科学》2006,24(2):119-128
反诉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诉的合并,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实务上,正确地认识与把握反诉制度的基本属性与内在规律,就能够有利于实现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法院的司法资源,并且有助于避免裁判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反诉制度并未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的有关司法解释就反诉制度的规定出现了不尽合理之处,在实务上造成很大混乱,因此,对反诉制度的基本议题加以重新整合与论证,对于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反诉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诉的合并。正确认识与把握反诉制度的基本属性及其内在规律,就能有效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法院的司法资源,有助于避免裁判间的矛盾。然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反诉制度并未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定,在司法实务上造成很大混乱。因此,有必要将中外反诉制度加以比较,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诉制度。  相似文献   

6.
反诉、交叉诉讼和引入诉讼是美国民事诉讼法中共同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诉可分为强制性反诉与任意性反诉,其适用条件和法律后果是不同的。交叉诉讼是指共同诉讼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提起诉讼。引入诉讼则是指被告对非诉讼当事人的第三人提起诉讼。这些诉之合并制度反映了美国民事诉讼法对统一解决纠纷、提高诉讼效率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中的某些内容对我国相关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事反诉制度若干争议问题探析高子才反诉作为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为当今世界各国民事诉讼立法所普遍确立。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反诉制度,同样也恰当和平等地保护着当事人各自的合法权益,并达到两诉合并审理,两案归为一案而终结,从而迅速地解决双方权利义...  相似文献   

8.
反诉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被告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民事诉权.但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反诉制度却非常简略,不便操作.本文从我国反诉制度现状出发,通过对反诉制度的剖析,对提起反诉的时间、主体、牵连性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反诉制度.  相似文献   

9.
反诉是指在已经提起的诉讼中,被告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审理本诉的法院提出与本诉有直接联系的独立诉讼请求,以达到抵销、动摇或吞并本诉的目的。反诉一般直接由本诉的受诉法院管辖,但当反诉的标的数额超过本诉法院级别管辖范围时,就出现了反诉级别管辖异议问题。反诉级别管辖异议,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对此类问题又颇有争议。本文拟对反诉案件中反诉原告提出级别管辖异议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一、反诉管辖异议的权利主体根据对《民事诉讼法》第38条的不…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第126条又规定:“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以上两条规定,一方面给予了被告与原告起诉权相对应的反诉权,表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也规定了关于“诉”的合并审理的问题。其中对反诉可以合并审理的内容就是对被告行使反诉权的保证。同时,以上规定还体现了对反诉的合并审理(下称“并审”)可以简化诉讼程序,提高人民  相似文献   

11.
张亮  闫城宇 《河北法学》2024,(4):140-159
对反诉之再反诉问题是民事反诉制度中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针对这一问题,以我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难题为切入点,引出我国是否应当建立再反诉制度,随后对再反诉制度的理论基石进行详细解读。进而详细介绍有关国家和地区反诉原告对再反诉之应对模式。通过上述分析可得知,我国具备建立再反诉制度立法和司法实践基础,因为在我国建立再反诉制度是民事反诉制度目的实现之有效途径,是民事反诉制度内在属性的基本要求,符合反诉理论和司法之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我国民事反诉立法及司法实践为建构我国再反诉制度提出合理建议,重点对再反诉当事人之范围,再反诉牵连性之认定,对再反诉是否可以再次提起反诉等难点问题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反诉与再反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颁布施行,表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日趋完善。但由于民事诉讼法对有些民诉问题无明确规定,或虽有规定而比较原则,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差异。这不仅使理论界认识不一,而且已影响到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反诉与再反诉之争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3.
对反诉理论与立法完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反诉理论与立法完善的思考张晋红反诉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对其理论研究却一直困于有关特征、条件等方面的狭窄领域,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反诉则几乎没有作任何明确具体的规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各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交叉重叠的现象日...  相似文献   

14.
反诉作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内容涉及到原告与被告、提起反诉的条件、强制反诉、反诉的撤销、反诉之反诉、上诉审中的反诉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民事司法救济的角度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本次新民诉修改的条文中,我国司法机关和特定组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按照传统的诉的利益理论,提起诉讼的原告,应当是与被侵害利益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而本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明显对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放宽了限制。在侵权纠纷日益增多的今天,公益诉讼制度应更加的完善,否则民事公益维权步履维艰。本文将从无直接利害关系人角度出发,论述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制度,并提出相对应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74条突破了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任性地将民事拘传的对象适用于特定原告。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民事诉讼国家干预主义之“特色”,与民事诉讼解决私权纠纷之特质相去甚远。民事拘传适用于特定原告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粗暴干预,既有违民事诉讼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亦与民事诉讼之法理相悖,在司法实践中必然缺乏操作性。就民事拘传制度的功能而言,该制度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理性甄别民事拘传的适用对象。结合民事司法实践和民事诉讼法理,民事拘传制度应当还原其限制性地适用于特定被告之规定,并将拘传扩大适用于必须到庭的证人。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民事拘传制度的制裁功能。  相似文献   

17.
反诉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反诉几乎没有作任何明确具体的规定。现有的理论及立法很难适应有关诉讼实践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反诉理论及立法进一步完善,将国外反诉不牵连理论、当事人扩张理论、等先进的理论引入我国并加以整合。  相似文献   

18.
在民事诉讼以及经济纠纷诉讼活动中,被告反诉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然而,我们在各种形式的审判监督活动中发现,忽视反诉的情况在案件审理中也时有发生。 鉴此,笔者本着澄脉络于纷杂之中的意向,从诉讼理论角度对反诉做一浅泛的解析,辅以探求实践规范。 一、产生反诉的前提和依据——诉与诉权 一般认为,构成一个诉须有三个要素:即当事人、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但是,诉做为一个基本的独立的整体法律概念,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  相似文献   

19.
<正> 诉,是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有人把诉、审判和执行一并描绘成为构成民事诉讼的三大制度。诉是从当事人进行诉讼的角度,对整个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抽象。各国民事诉讼程序及制度上的差异,都能在诉的制度上体现出来。以诉为研究核心,同时涉及诉权、反诉、诉的合并及分离等一系列理理问题。本文仅以英美法、大陆法、苏联东欧法为例,对诉的概念及其结构和分类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事诉讼法引入了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民事诉讼法上的进步,但对于这一新的制度构件上存在着多重不足,实践之中关于本制度的开展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不足和完善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