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网络文化界定 所谓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出现的新文化,是人类文化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衍生。网络文化既然是一种衍生文化,表明它是同人类文化既保持着紧密的“血缘”关系而又具有独有特点。“血缘”关系表明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衍生出来的:独有特点表明网络文化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存在于人类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2.
吴志成 《政治学研究》2023,(1):24-33+15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结合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这一重要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主要表现为天下一家的世界观照、和合共生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义利兼顾的价值规范和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这些思想文化因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理论伟力,而且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季建林 《党政论坛》2010,(21):25-26
人类价值体系的发展,是一种文化的历史选择。历史选择中的文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个社会的基本特征。构成人类文化的还有其它要素,如地理、民族、人种、制度、宗教、风俗、语言、文艺等,考察人类价值体系的形成与演进,不仅要考察生产方式,还要考察文化的其它功能与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与特点,对价值体系的构建发挥重大作用并赋予价值体系的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4.
共同体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迄今为止以民族国家为成员的人类社会最大的共同体,是全球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当代全球化的主要任务就是破除以往虚假的普遍性,重建真正的普遍性,这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代全球化的建设性逻辑。这种新的普遍性即人类共同价值。从其本质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善”,是一种新的普遍性;从其产生和形成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中历史地自然形成的;从其思维方式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以国家和民族主体间性不同于霸权理性的“交往理性”为核心,以“协商主义”为原则的思维方式;从其内在结构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应包括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从其基本内涵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文化共性和文化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核心共同价值的构建,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人类的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需要从新文化价值、新文明范式和新文化经验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徐培华 《学理论》2008,(9):12-13
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灵魂,它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它的内容体现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觉是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提出来的。文化自觉从基本词义上看,所表达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文化方面的自觉程度。从历史来看,文化自觉经历了个体文化自觉、群体文化自觉和人类文化自觉三个发展阶段,人类历史的发展本身也表征着人类文化自觉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贾士祥 《学理论》2008,(6):90-90
仔细观察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十分有趣。有的文化,具体说来,比如某一种主张、主义、学说、思想等等,虽然是努力地培育、推广、灌输,却难以被人认同,终如过眼烟云,扎不下根;而有的呢,只要一经提出就不胫而走,风行天下,虽饱受打压,仍打而不倒,生生不息。孔子的思想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自从2000多年前,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体育竞技在神圣的奥林匹斯兴起,它就成为古代希腊人奉献给人类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今天,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竞技的范畴,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明遗产,它的丰富内涵和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5)
从人类发展的方向,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上的解释,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推动与限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发展和解放详加陈述,并将两者进行对比。中国传统文化已落后于社会发展,只是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潮推动着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创新性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德性文化血脉。倾听民意、恩泽德惠的价值取向;致中和的德政思想;实践选择的主客观统一性是中华德性文化的基本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合作共赢的核心精神、主观期盼与客观实际相统一方面承袭了德性文化血脉。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民族文化沃土,不仅提高了中国国家认同、国际话语权,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更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因此,德性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行进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于波  李波 《理论导刊》2021,(3):123-128
世界大变局之下,习近平在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其文化构建要以多样、平等、包容、合作为基本遵循。这就要求: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传承本土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坚持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理性对待文化竞争,为文化交流互鉴奠定基础;增进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促进各种文化共生共融,激发世界文化发展活力;加强文化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应势出新,实现人类对“美”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基本遵循一改故辙,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与以往的任何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突破了地域性时空维度的文化,它提供的平台、渠道和途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或不能独享、独占和垄断的。网络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智慧、勤奋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新阶段,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5)
精神文化决定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性质,其生命观、价值观、道德知识和灵性品质是人类一切个人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精神法则,因此,精神文化是人类文明与福祉的基石。人类正迈向成熟期并呼唤普世和谐与安乐,在此时代背景下,提出"多元一体文化"构建框架,其核心是把人类视为一体,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基础上平等互动,以多重身份共同磋商并解决人类的事务,从而实现生命的双重目的和世界的和谐与大同。  相似文献   

14.
侯玉环 《理论导刊》2020,(2):113-1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逻辑、立场与样态,与文化实现着深度融通。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能够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多重维度构建,实现向"自由个性"的进阶,铸牢人类共同价值;文化的出场与在场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之中,是人类文明走向的新判断、人类普遍交往的新纽带、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征程;文化的扬弃与超越确定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从对抗排斥迈向合作共赢,从资本支配转向人本价值,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生;文化的发展延伸,刻画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样态,呈现共创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样态、共筑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样态、共享开放包容世界的实现样态。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有深厚的中华文华渊源,它潜藏的中华文化基因是和合、大同、仁义等中华文明5000多年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根砥,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宽度、深度和高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同时也需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资源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结合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这一重要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主要表现为天下一家的世界观照、和合共生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义利兼顾的价值规范和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这些思想文化因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理论伟力,而且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哲学视野下看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中心主义是传统法律文化中古老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人类数千年来对自然界的看法,并且在上个世纪环境法学兴起的时候成为其伦理基础。然而,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日益加剧,人类中心主义的正确性受到质疑,生态中心主义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修正,也开始影响着环境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符妹 《理论探索》2017,(5):58-63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逻辑表征了其历史必然性,理想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阶段性和长期性,动力主体论证了其合理性和合法性,价值诉求规定了其价值取向和终极追求。马克思提出的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文化解放、社会解放的四重维度对构建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和现实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资本主义解放乌托邦的纠偏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人类利用自身发达的智慧创造出超越纯自然进化的奇迹,并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取得了主动地位。人类的继续进化将在依赖自然的基础上以更加复杂的方式展开,而自然环境的发展也已经离不开人的作用。人类不可能依赖现有的自身结构和能力水平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无限控制和作用。随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人类将刻不容缓地再次调整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重新评价这种关系。可以断言,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再认识和再改造中,也必将实施对自身的再认识和再改造。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11,(34):64-64
文化复兴既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必要条件和最高标准。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才能引领新的社会形态发展和最终确立。中国文化曾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从19世纪初却开始明显式微。当前,随着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开始回升,“文化复兴”到了急迫而必要的历史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