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认识魏华政君,是在20多年前他脱下戎装担任娄底地委组织部长后。初次相见,他给我的印象是:军人,直率,正派,宁静,不怒自威。由于这风格,加之经验和好学,他很快便成为了上下颇为认同的组织工作者。那时,正流传着一篇颂扬组织工作者的题为《圈》的报告文学,《圈》中写到:"组织工作者就是这样一些人:威严、权重、平凡、寂寞。他们开掘生命的能源,而当生命流光溢彩的时刻,他们却消退在朦胧的烟霭中"。  相似文献   

2.
《党的建设》2011,(6):64-64
据《今晚报》报道,联合国是个庞大的机构,经费开支浩繁,人员又来自世界各地,太容易腐败了。杨天全先生曾在那里供职30年,有人问他,联合国官员中是否有贪污现象?他据实回答说:“在我供职的30年间从未耳闻。这并非说联合国就是一个君子国,而是制度使然。”他接着说:“我在教科文组织当过多年预算局长  相似文献   

3.
罚站和罚款     
肖遥 《廉政瞭望》2014,(14):67-67
我家小孩的作文《惩罚》上写道:“今天我的作业家长没签字,被罚站了,不过,和我一块站的还有甲、乙两个同学,甲同学是对自己的字太自信,就给自己签了字,以为老师发现不了,结果老师站在他面前问“是谁签的?”他就发起抖来,老师像幽灵一样绕着他转了几圈,他就招了。  相似文献   

4.
胡涤非在茶陵这块红土地上辛勤耕耘了十几年,成绩斐然。1991年7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授予他“全国党史部门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12月,他又被株洲市委、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成为湖南省第一位受此殊荣的党史工作者。《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中,他的名字赫然在列。人们称赞他是“党史工作者的骄傲”。矢志不渝开弓没有回头箭胡涤非是“半路出家”从事党史征集编研工作的。那是1979年8月,老红军傅秋涛来茶陵视察J作。他原打算在茶陵呆些时日,可当他在茶陵烈士公园转了一圈,目睹建筑雄伟的“茶陵展览馆”没有展品…  相似文献   

5.
《党建》2012,(11):M0002-M0002
阅读《党建》第10期,总的印象是精彩文章多了起来,特别是短小精悍、联系实际的短文章,让人爱不释手。“高层声音”专栏发表的5篇文章,都紧贴中心工作。习近平同志的文章《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显示了我党领导思想的成熟。他在文中警告:“培养一个领导干部不容易。如果一朝不慎。便会一失足成千古限,这样的教谢I太多了。”重点专栏“特别策划”发表了14位十八大代表的文章。他们来自不同战线、不同岗位,纷纷表示不辱使命,让我们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2,(3):59-59
刘福利在1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1月4日《温州都市报》刊登了一篇《一个农民工写给铁道部的一封信》,来自重庆的农民工黄庆红说,他和工友们都不会网上购票,而即使网上有票还需要开通网银,他们也没有。“你们弄了这个网络购票,对我们来说太复杂,太不切实际了”。类似这种现象其实在其他事件中也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说过:“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①人们千万别把这句话看得太认真。从毛泽东读书的实际情形看,杜甫的诗,他很愿意看(参阅本刊1998年第12期《毛泽东与杜甫作品》);白居易的诗,他同样很愿意看,而且读得很熟,有不少诗还记得牢,连《琵琶行》、《长恨歌》这样长的诗都能背诵。1939年5月3O日,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时说:“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土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论定’,就是说,人到死的时…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在农村小学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师,现任息峰县茅坡片区学校党支部书记。每当邮递员把《党的生活》送到我处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真是爱不释手。每次我都逐页逐段他仔细阅读,从中受到不少教益。刊物中的一些理论知识,重要内容,我都作了记号。供工作时参考。我感觉《党的生活》。是我省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是我们每个教师、党务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党的生活》去年第11期,“群英荟萃”栏目中刊登的《十七名官兵创造的奇迹》一文,读后使我深受感动。他们不顾个人的安危,在肆虐无情的洪水中,抢救出价值50多万元的…  相似文献   

9.
杨绍华 《党建》2010,(12):25-26
在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中,我又重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有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我至今记忆犹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在临终之际,他能够自豪地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30多年来,这句话是我寻求人生价值的座右铭,是我成长进步的路标。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军队党的生活》2014,(4):94-94
96123部队郜利飞来信:初次接触《军队党的生活》期刊,还是我刚毕业 到连队当排长的时候。驻地的偏僻、工作的枯燥一度让我心灰意冷,甚至有了退伍的想法。指导员看出了我的思想变化,他给了我几本((军队党的生活》,让我读读里边“党员风采”栏目中的文章。于是我认识了在“生命禁区”书写军旅人生的潘晓宇、从弹药试验专家到“拆弹王”的陈林等先进典型,他们甘愿奉献的精神使我觉得愧对“党员”的称呼,也激起了我扎根山沟、建功立业的斗志。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国企退休职工,现在沈阳三山集团打工。前几天同事把《共产党员》第三期中关于建昌县王宝营子乡贫困状况的几篇系列报道推荐给我,说:“真是太困难了,看得直摔眼泪。”我仔细读过,也有同感。对于建昌的贫困,我并不陌生。我是军转干部,在部队带过建昌县的兵,他们不同程度地都较贫困。 我是一个有35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也真心想为贫困山  相似文献   

12.
“圈子”是指具有相同爱好、相近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俗话说“三个向灯,四个向火”,谚语云“鱼找鱼,虾找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都是“圈子”。数年前,笔者在一篇题为《说圈道权》的杂文中说过:以一点为中心,画一个等距离的360度的弧线,在几何学中称作圆,俗话叫作圈。现在,我对这个“圈”又有了新的见解:这个连阿Q也画不圆的“圈”,如今却被我们的“新画法”画得精妙入微、出神入化。笔者以为,那“圈”分明就是权钱的山头,就是利益的尾巴。  相似文献   

13.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此话一出,热捧宋朝之风骤起。美国人罗兹·墨菲在他所著的《亚洲史》中也说,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中国“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他们这些话,诱发了国内不少人的民族虚荣心。  相似文献   

14.
把金钱看得太重,所以走上了邪路,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到了西站,大概还有十来分钟发车,我就在站台上抽烟,烟掏出来还没点着呢,这时候专案组来了,他们说,中央决定对你采取留置措施审查调查。”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中,河南省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甘荣坤回顾了自己被留置的细节。他坦言:“也是觉得确实没有后悔药,还是把金钱看得太重,所以走上了邪路,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15.
《军队党的生活》2013,(11):92-92
75200部队梅凯华来信:2009年,我刚到连队担任指导员时,由于对党建工作不熟,开展党务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后来,我部一位“优秀党务工作者”向我推荐了他的“秘密武器”——《军队党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面孔     
《廉政瞭望》2011,(8):10-10
张翕飞:高调退贿 “在2010年9月的一次公务中,我收到3个企业给我的现金。现在,我通过汇款退还给他们。”这是某网站上发布的《一个公务员的廉洁从政宣言》里的内容。它的作者是张翕飞,江苏省盐城市经信委行业处副处长。今年3月17日,他再次将另外3笔“退礼”清单晒了出来。有人质疑他沽名钓誉,他回应道:“如果你也是公务员,欢迎你也这样沽名钓誉。”  相似文献   

17.
石坚 《求贤》2009,(12):53-53
在我接触的“文人圈”里,郭九林同志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说他比较突出,不光是指他文章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经过内外兼修,逐步达到了文品与人品的统一。这是我看了他的新书《爬格论道——帮你成为“笔杆子”》后留下的深刻印象。作为二十多年前就相识的忘年交,我为他高兴,并向他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8.
算你狠     
樟树 《党员文摘》2008,(12):43-43
在加拿大女儿家里.家里的经济、家务,女儿的话差不多近乎于指示.这是洋女婿甘心情愿接受的.他笑谈为“她是我的老板”。涉及政治和文化,则是“一家两制”各自表述。这不,家里的电视,楼下那台有不少中文频道,女儿《大明王朝》连续剧看得津津有味。楼上,我的洋女婿,一个加拿大土生土长学建筑的老外,则看着他的英语节目。我这个洋女婿除了对自己民族自信以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保尔热。有人欣赏的是保尔和冬妮亚、丽达的爱情;有人说保尔离我们太远,“炼钢”这个题材太沉重。我要说,保尔的精神永存。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青年时代就能背诵的一段名言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阳春三月,我们和西宁铁路分局党委组织部的同志,前往格尔木采访奋战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几代青藏线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心血和生命谱写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走近他们的人。本文的主人翁“我”为格尔木工务段主任领工员马润成,他多次荣获西宁铁路分局授予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他被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在采访他的过程中,我们体味到了青藏线精神的深远,从他平凡的经历中懂了:平平淡淡总是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