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而对婚姻关系所作的事先约定。在我国,婚约本身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婚约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我国法律对于"进入婚姻"以及"结束婚姻"的纠纷的规定日渐完善,却对于"走向婚姻"的纠纷方面只字未提,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漏洞。也正是因为我国相关法律缺乏对婚约的有效规定,而其又极其具有民俗性和普遍性,所以由婚约而引发的民事纠纷近年来不断攀升。完善法律对于婚约的规定,明确婚约的效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秩序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意通过对于我国婚约制度现状以及各国婚约制度发展进行剖析,探究完善我国婚约制度的道路,为我国婚约制度的深化与成熟尽一份薄力。  相似文献   

2.
婚约,指婚姻预约,即是男女双方以今后缔结婚姻为目的所作的一致意思表示。预订婚约的行为,称为订婚,对于男女自行订立婚约,我国法律既不禁止,也不承认它的法律效力。致于恋爱,只是男女双方意欲结为配偶,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的阶段。对于恋爱关系,也不是我国法律所调整的对象。有的人因不懂法,要求人民法院保护或解除他们的“恋爱关系”、“婚约关系”,甚至要求强制履行“缔  相似文献   

3.
试论婚约纠纷的处理杭正亚“婚约”纠纷在整个民间纠纷中一直占较大比例,并且呈上升趋势,对于这类纠纷的处理,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实践中做法也不统一,理论还缺乏深入研究。为了正确、及时、合法地处理这类纠纷,有必要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探讨,笔者就此谈...  相似文献   

4.
婚约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古代社会具有极高的法律地位。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未对婚约作出明确规定,但因婚约引发的纠纷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本文从婚约的历史渊源入手,通过对婚约的界定,进而分析了婚约的法律性质及相关问题的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婚约制度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在现行法上却没有关于婚约的规定,对婚约采取既不提倡也不禁止的态度。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订立婚约的现象仍大量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随之也会出现许多婚约问题引起的纠纷。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婚约立法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和分析,引发对婚约问题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6.
彩礼返还纠纷应认定为附条件赠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而作的事先约定。婚约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当前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相当流行。婚约一经确定,一方往往给付另一方一定数量的聘金、聘礼(以下简称彩礼)以作为结婚的物质保证。一旦婚约解除,随之产生返还彩礼纠纷。对于单纯的婚约纠纷因不属法律调整范围,法院不予受理。但因婚约解除而引起的钱物纠纷法院仍予受理。此类案件法院受理后,该如何定性?目前立法尚未明确,理论上众说纷法,莫衷一是,致使相同的案件,法院竟适用不同的法律,作出不同的判决。目前对此类案件的定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  相似文献   

7.
婚约起源于我国古代,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平等的原则而被废除,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因婚约产生的纠纷仍大量存在,有必要从法律上进行归制,笔者试从比较法的角度提出在我国建立婚约制度的立法构想,希望能作为立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会林 《政法论坛》2021,(2):180-191
法律规定婚约,是现代世界立法的主流或一般情形,也是我国前现代的立法传统,但新中国婚姻立法回避了婚约。这一回避婚约的立法模式源自20世纪30年代苏维埃时期的婚姻立法,奠定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的法制革新,正式形成于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基于"征文考献"来看,新中国婚姻立法回避婚约的因由可能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婚约被视为"包办、强迫、买卖"的婚姻形式,二是婚约入法被认为是倡导婚约、干涉婚姻自由,三是婚姻立法学习成文法典不规定婚约的外来经验。新中国婚姻立法回避婚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对社会和司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不具有现实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婚姻立法应该规避的是婚约中妨害婚姻自由平等,不利于促成姻缘、稳固婚姻的内容,而不是完全回避婚约。  相似文献   

9.
婚约解除后赠与物归属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婚约,亦称订婚或定婚,是男女双方当事人为了结婚的目的而对婚姻关系所作的事先约定。在我国,尽管婚姻法及相关法律并未规定婚约,婚约本身也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婚约却是男女结婚的一道“必经程序”,通常情况下,订立婚约要举行订婚仪式,男女双方及各自父母还要向未来的女婿或儿媳赠送订婚礼物及金钱(俗称聘金或彩礼),从婚约订立直到正式结婚,男女双方及各自家庭还要时常向对方赠送财物。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加,订婚后,男女双方互相赠送礼物的价值也不断增加,小到金银首饰,大到汽车、住房、股票…  相似文献   

10.
婚约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当前我国的民事立法没有关于婚约制度的规定,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婚约纠纷案件常常处于无法可依的困境.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从婚约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婚约的性质、婚约的订立要件与效力以及婚约的解除等方面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13、“婚姻成立”的涵义和法律意义是什么? 婚姻的成立就是男女双方依法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有广、狭两种涵义。广义的解释由订立婚约开始。婚约即婚姻的约定。古代法律十分重视婚约的约束力,将它作为缔结婚姻关系的程序要件,一经订定便轻易不得解除。近代婚姻立法则多采用狭义的解释,不把订婚列为结婚的必经程序。我国法律虽不禁止订婚行为,  相似文献   

12.
熊进光 《河北法学》2004,22(9):62-65
婚约是男女双方将来缔结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 ,当事人虽不能基于婚约请求结婚 ,但其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基于婚约发生的财产赠与关系 ,实质上是一种附条件的赠与行为 ,婚约解除后应依不当得利予以返还 ;一方擅自解除婚约或因他方过错解除婚约的 ,无过错方可请求损害赔偿。结合国内首例因征婚引出巨额财产纠纷案的分析 ,对上述理论给予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依据婚姻法,恋爱关系和婚约关系都不受法律保护。然而在恋爱过程中或订婚时,男女双方往往产生一些经济联系,互相给与一些相当经济价值的物品。这些经济往来,当恋爱关系破裂或解除婚约时,一般都自行协商或由亲友从中调解得到解决;但是,因要求对方返还财物遭到拒绝而酿成纠纷甚至矛盾激化的也不在少数。对于这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否受理,依据什么法律原则解决,各地看法和作法不尽一致。概括起来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恋爱关系和婚约关系都不属于法律保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婚约财产纠纷是农村地区常见的纠纷类型之一,受民间习惯影响较大。本文结合相关司法解释及规范意见对婚约财产纠纷的类型进行了具体划分,对实践中有争议的两类婚约财产问题进行了细致剖析,为基层司法妥善处理此类纠纷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敏 《法制与社会》2011,(29):96-97
婚约问题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是依据风俗习惯而进行的。在现实中,婚约的解除往往会伴随一定的财产纠纷,目前该类纠纷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很有可能激化矛盾。本文将对婚约财产纠纷涉及的相关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本人浅薄的意见,希望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婚姻制度和收养制度是婚姻法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法律规定和法院判例,对日本这方面的情况作一介绍和分析。一、结婚制度在日本,婚姻的成立一般先缔结婚约,但是民法对此并无任何规定。在实务上,如果一方没有不履行婚约的正当理由而解除婚约时,对对方所遭受的精神上、财产上的损害必须给予赔偿。  相似文献   

17.
婚约财产处理一直是司法实践的热点和难点,各个法院的做法也不一致。本文根据司法实践,开展对婚约财产的类型解析,分析彩礼与礼金的区别,指出现行婚约财产司法处理的困境及其变通做法,并提出婚约财产纠纷司法处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实行婚姻自由是我国婚姻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男女双方只要完全出于自愿,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即可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结婚,无须经过订立婚约的手续.我国现行婚姻法并无订立婚约的规定,亦不予以承认和保护.然而由于长期习惯势力的影响,至今在群众中仍有订立婚约的,在农村更为普遍.随着婚约的订立,男女双方就出现了财物交往.例如有的女方(或女方父母)借订立婚约而公开向男方索取财物,有的男方主动向女方赠送财物,有的男女双方互相馈赠,等等.但婚约并不可靠,只要一方不同意就可解除,于是往往会产生财物纠纷,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彩礼在城市婚姻中的表现形式已经从传统的订婚提亲转变为恋爱关系中的财物赠予,《婚姻法解释(二)》中第十条规定的"彩礼"在众多的婚约财产返还之诉中经常被作扩大解释和目的解释,但法院在这方面行使的自由量裁权程度不一,导致应返还的婚约财产认定不清,急需对彩礼进行解释和界定。文章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及归纳总结相关的学术论述对彩礼提出了两种形式的界定,并探讨了其不同的构成要件,旨在为具体的婚约财产返还之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自全国大中城市街道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座谈会之后,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全国大中城市正式启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于整合大中城市法律服务资源,加快法律服务工作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县(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该如何推进还无具体规定。为此,笔者拟就县(市)法律服务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