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圈地"黑幕     
《巨贪堕落的日子》是一部反映几位晚节不保的贪官在堕落过程中的恩怨情仇的长篇小说。在该书中讲述了贪官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个社会问题,描写了几位贪得无厌的省市级高官最终都栽在了对权、利、色的疯狂掠夺之中……本书称得上是一幅动人的"贪"画。下文选摘的《"圈地"黑幕》便是该书很生动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贪官忏悔,是最具震撼效果的廉政教育体裁。近些年来,在反腐倡廉教育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警示教育片和案例剖析报告,起到了发人深省的作用。靳长根同志所著的《贪官忏悔告诉我们什么——党员干部的12堂警示教育课》一书一经问世,便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作者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通过多年对贪官忏悔材料  相似文献   

3.
贪污腐败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自从文明社会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仍不例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们都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倡廉惩贪,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反腐败的经验。本文从中国古代惩治贪官的法律规定入手,探讨了古代廉政实践的历史经验及教训,以求对当今反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政治化惩贪例析——以唐前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红星 《北方法学》2013,(6):124-134
传统中国政治斗争无处不在,在政治斗争的需要下,政治化惩贪应运而生。政治化惩贪是以惩贪为名,行打击政敌之实。专制政体下政治权力制衡的缺失是政治化惩贪产生的根本原因,官员多贪贿的事实及政治斗争的需要是政治化惩贪产生的直接原因。政治化惩贪对传统中国惩贪实践整体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表现出选择性办案、选择性不办案、用刑畸轻畸重等特点,惩贪的效果由此大打折扣,而传统中国的政治斗争也因此更趋激烈复杂。  相似文献   

5.
今年初召开的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再一次强调,要深刻剖析典型腐败案件,进行警示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各地各部门的实践也证明,利用服刑人员“现身说纪说法”,内容实在,贴近实际,是进行警示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日前,本刊特约记者探访了数名正在服刑的昔日贪官,他们在狱中的悔悟和反思,能给人以警醒和深思。请看———  相似文献   

6.
唐人张鷟(文成)的《朝野佥载》主要记载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朝野见闻,书中对当时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官员贪暴都有不少揭露。其中第三卷记载了一些贪官事迹:  相似文献   

7.
湖南最大的女贪官蒋艳萍被判处死缓后忏悔地说,如果当初多到三个地方去看看,就没有必要那么贪婪了。这三个地方就是贫困地区、火葬场和监狱。这是一句真言、醒言、警言,值得个别贪官认真仔细斟酌思量一番。窃以为,去贫困地区就是看看当地群众艰难的生存状况、简陋的衣食住行条件、恶劣的生活环境等,唤起人的良知和灵魂的返朴,使其“不愿贪”;去火葬场是看看正在熔炉里焚烧的具具尸体和那烟飞灰灭的无尽苍凉,使人对人生的生与死皆“一无所有”产生思索,使其“不必贪’;去监狱则是看看身陷囹圄、中箭落马的一个个曾经身居要位、手掌大权,而今…  相似文献   

8.
从根本上说,古代的惩贪不过是屡惩屡贪,"养廉"实质上也是养而难廉。然而,历代许多统治者的倡廉惩贪措施,毕竟是超出自己营垒中那些贪得无厌的蠢虫们的一种"善政",在减轻对人民的剥削,维护社会安定,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等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因而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宋代的税收比前代大为增长,官员接触钱财的机会也由此多了起来。然而北宋时期官员贪污(时称"赃罪")的现象却减少了,尤其与相邻的唐朝、明朝相比,更是稀少。那么,是哪些因素使得北宋时期官员贪污者相对减少呢?  相似文献   

9.
随着反腐机制的日渐完善,使得在位的贪官"边反边腐"的难度也日益增加.于是,许多的贪官就开始在自己的亲属中寻找腐败"代理人",以求营造"官外贪"的小气候,搞腐败的体外循环.这既是在台贪官的无奈,更是腐败版本的升级.  相似文献   

10.
张斌 《江淮法治》2012,(19):54-55
近年来,天长市检察院认真落实"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始终把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积极探索职务犯罪预防新路径,实现了由"零打碎敲"式向规模化转变,全方位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形成了全市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员预防的良好社会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筑牢基础性警示教育,强化预防理念为形成常规性、规模化的警示教育,我们在警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一是与市纪委共建反腐倡  相似文献   

11.
贪亦有德?事实确乎如此。“我们很希望碰到那种所谓‘盗亦有道’的贪官,他们至少遵守潜规则,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但现在许多贪官不仅违反明着的规则(国家法律),连暗规则也不遵守。”这是一位驻我国的跨国公司化名叫作陈淼的高级经理人,面对媒体讲述自己与贪官打交道的一种体会(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26日载)。他在美国获得若干个学位,横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学科,回国创业经过了数年历练,被逼着学会与各种贪官打交道以适应国内环境,拓展公司业务。从陈淼的这句话中,不难感受到他不得不与贪官打交道的无可奈何,以及对“不仅违反明着…  相似文献   

12.
大盗盗出小贪,小贪还衍生大贪。贪官相护,狼狈为奸,最终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机关算尽,误了卿卿性命……入室盗贼有时带发贪官。而在本文讲述的一连串三个大案中,入室盗贼不仅带发了两个小贪官,而且还“孕育”出一个大贪官,因而更令人拍案  相似文献   

13.
明初廉政特点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开国之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竭力倡导下,推行了一场规模宏大、颇具特色的惩贪倡廉法制建设。一、强化监察在国家政权中,监察机构是既“防贪于未然”,又“惩贪于已然”的保障廉政的最重要机构。朱元璋认为:“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  相似文献   

14.
"敲诈"     
《生死存亡》是作家上官太白 创作的一部描写官商勾结套取国 有资产的长篇小说。该书的内容源 于真实案例,叙述惊心动魄.写出 了人性善与恶、贪与廉的搏斗与挣 扎,深刻揭露了在当代市场经济形 势下,一部分高学历、高智商的人 以企业为掩护与政府官员相勾结, 大肆进行套取国有资产的不法行 为。下文选自该书的部分章节,目 的是让读者窥一章而知全书,领略 该书的创作风格。(题目系编者所 加)  相似文献   

15.
贪官读什么书,要 从贪的原因说起。人之 所以贪,是因为穷的缘 故,饥寒起盗心嘛。所 以,贪官首先要读的是 杨雄的《逐贫赋》和韩 愈的《送穷文》以及清 人戴名世的《穷鬼 传》。这几个人是否穷 得叮当响或是吃了早上没下午,笔者尚 且不知,但这几个人对穷的刻画可谓入 木三分,别说贪官,就是正人君子读了, 也会对穷不寒而栗,弃而远之。 那么,解决穷的办法是什么呢?一个 字:钱!所以,接下来贪官要读的是鲁褒 的《钱神论》,或是戴名世的《钱神问  相似文献   

16.
李成军 《法人》2015,(3):94
本刊推荐《超越恐惧和贪婪》书名:《超越恐惧和贪婪》作者:赫什·舍夫林译者:贺学会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行为金融是关于正常人和使他们发狂的市场的学问。舍夫林对这些人和市场的洞见将会为你提供许多金融问题的解决办法——当你阅读这本书时,以及你合上这本书很长时间以后。"这段话是圣克拉拉大学利维商学院格伦·克利梅克金融学教授迈尔·斯塔特曼对本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包公不怕办案难,铁面无私辨忠奸。为国为民除奸霸,流芳百世一清官。百姓爱看清官戏,清官应学包青天。自律纠风查大案,深入持久反腐贪。党的卫士任尤艰,无私何惧惩腐难!满怀豪情去征战,横扫污吏与贪官。改革大业逢春天,抓住机遇促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好,黎民寒士尽开颜。看电视剧《包青天》有感@李彦文  相似文献   

18.
清朝前期的惩贪立法及其特点孙玉荣中国封建社会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明末各种积弊已经根深,官吏中的贪污腐败问题尤为突出。有鉴于此,清代前四朝(顺、康、雍、乾)皇帝一直把惩贪作为整饬内外官员的中心和重点内容。康熙曾说过:“治国莫要于惩贪。”雍正说:“...  相似文献   

19.
<正> 赵宋王朝曾开展了长时期的惩治犯赃官吏的斗争,然而效果极不平衡,得失系乎时君。治效显著者,“士大夫皆知饬簠簋而厉廉隅”,治效低劣者,“赂相浊乱,贪焰烁天,奸尹贪焚,聚敛成市。”相互悬殊的得失,恰好把惩贪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留给了后人。 (一)“徒善不能以为治,徒宽不能以为惩”。赵宋王朝留给后人的第一个教训是:徒善不能以为治,徒宽不能以为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惩腐治贪的一些经验及借鉴意义何长顺,李超贪污腐败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它从文明社会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古代中国,惩腐治贪是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从遥远的夏朝直到百年前的清代,为使国家统治能够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