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段时间曾主持中央工作,在我党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上和西安事变中,起了重要作用。自1959年庐山会议后,张闻天被免官革职,“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于1976年7月1日病故于江苏无锡。夫人刘英在张闻天身处逆境直至病故的17年中,相濡以沫,伴随张闻天走完了人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一段路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看了《长征》历史影视片,看到片中张闻天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征途中历尽千辛万苦,对内排除了王明、张国焘等人左右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对外摆脱了蒋介石40万大军的前后截击;在历史关口上,挽救了中国革命的一颗微弱火种,为建立新的陕北根据地,创下了丰功伟绩。几十年来,在史书、影片中记载张闻天历史功绩的报道不多,介绍张闻天、刘英夫妇坎坷人生的书籍也是少之又少。《长征》一片让后人更多地了解到张闻天的历史功绩,还原了历史一个本来面目,艺术性之强,真实度之高让人百看不厌,就好象自己也见到…  相似文献   

3.
1976年阴雨连绵的一天,我和老伴 坐在房间里。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邮递员递过来一封信,是我敬爱的老首 长刘英来的信。信上赫然展现在我眼前 几个熟悉的大字:"小韩你好!"这亲切 的称呼是我多少年没有听到了,她把我 带回了令人难忘的岁月。 青少年时代,我来到东北的黑龙江  相似文献   

4.
韩忠旗  胡杰  衣林 《世纪桥》2005,(1):36-39
1976年阴雨连绵的一天.我和老伴坐在房间里。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邮递员递过来一封信.是我敬爱的老首长刘英来的信。信上赫然展现在我眼前几个熟悉的大字:”小韩你好!”这亲切的称呼是我多少年没有听到了.她把我带回了令人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5.
访问张闻天夫人刘英大姐,夙愿已久。这年初夏,我终于从湖南来到北京万寿路甲匕号刘英大姐寓所。进入客厅,只见左墙上悬挂着陈云“回忆张闻天赠刘英”的条幅,写的是鲁迅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挂于墙正面的是1998年5月耿飘作的一幅翠竹墨画,并亲笔题诗云:青山峻岭立根深,劲节虚心清廉质。久经风雨不畏寒,千磨万劫仍坚劲。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赠,恰是刘英大姐经历非凡、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刘英大姐从内室走来,步履稳健,身板挺直,神采奕奕,虽已九十有几高龄,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她亲热地握着我的…  相似文献   

6.
在经历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之后,1976年7月1日,一代伟人张闻天在江苏无锡与世长辞。时年71岁的刘英。和张闻天共同走过近半个世纪风雨人生路的妻子,在丈夫灵前安放的花圈上,只能写着“献给老张同志”,对张闻天的爱鼓励着刘  相似文献   

7.
正走上革命道路1903年5月,钱瑛生于湖北省成宁县钱家庄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早年离家,先到广东,后赴日本东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来返乡病故。钱瑛自幼聪颖,虽然19岁才正式入学读书,但入学前,已在母亲和哥哥的教导下,识得不少字,并能吟诗、作文。她写的诗在家乡广为传诵,被当地群众誉为当今的钱六姐(钱六姐是当地早年的一位才女)。钱瑛意识到,女孩子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彻底摆脱封建枷锁,必须学会自食其  相似文献   

8.
夏杏珍 《党史文汇》2006,(10):32-35
刘英,作为踏上长征的8万多红一方面军中仅有的30名女战士之一,亲身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她与男子汉们一起,跋山涉水,克服世上罕见的艰难险阻,经历无数悲壮、惊险的场面,胜利到达陕北,开创新的革命征程.这一壮举令无数人惊叹、感佩!美国著名女作家尼姆·韦尔斯在她的《续西行漫记》中写道:洛甫(张闻天)的太太(刘英)身材姣小,活泼伶俐,像只小鸟,"我简直想不透,她为什么在长征中没有给大风刮走!"50年后,另一位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与刘英长谈以后,情不自禁地对刘英说:"现在我明白了,草原上的风为什么没有把你吹走,你是不可能被吹走的."  相似文献   

9.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于1905年10月14日出生在湖南长沙东乡金井镇一大户人家。她从小时候就充满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但她的求学生涯却饱含了太多的艰难和辛酸。她为了获得和男孩子同样的读书权力,与家庭,尤其是父亲苦苦地奋争,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0.
张闻天对瓦窑堡会议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张闻天是这次 会议的主持者和决议的起草者,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及政治路线的确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 年来,随着张闻天与瓦窑堡会议的有关资料的不断发现,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他与会议 的关系。笔者认为,张闻天与瓦窑堡会议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935年10月 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到11月中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张浩(林育英)找到中共中央之 前,为提出党的战略策略转变阶段;从张浩向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之后到12月中旬, 为会议准备阶段;从12月17日至25日为会议召开阶段。  相似文献   

11.
林伟京  欧晓玲 《世纪桥》2020,(12):56-60
张闻天是一位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张闻天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指导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工作的展开,阐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抗日战争政治动员的形式、基本原则、政治动员工作队伍的建设作了系统的总结,这些理论和经验对新时代政治动员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当时中央领导成员之一的张闻天,在制定和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瓦窑堡会议为我党实现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重大战略转变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也是我党独立自主制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核心决策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特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这个纪念张闻天同志的座谈会上,我要说一件关于张闻天与遵义会议的事情,这件事我估计知道的人不多。 这件事发生在红军过乌江之前。当时我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团长,首攻乌江的就是我指挥的那个团。就在部队还没有到达乌江江边,进军到贵州黄平这个地方的时候,时间大约是阴历11月中旬,按公历算也就是1934年12月下旬的时候。那个时刻正是南方桔子收获的  相似文献   

14.
王金豹 《党史文苑》2006,2(9):22-24
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当时中央领导成员之一的张闻天,在制定和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瓦窑堡会议为我党实现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重大战略转变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也是我党独立自主制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核心决策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英原名郑杰,湖南长沙人。她是1933年6月到达赣南东部的瑞金的。此前,共产国际派她从苏联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她一路跋山涉水、斗智斗勇,历时近半年。这时的瑞金,已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央苏区首府,赤色中国的心脏。原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也迁到了这里。刘英一踏上这块红土地,就被这里红红火火、朝气勃勃的革命气象感染着、激励着;被这里善良的人民、淳朴的乡风温暖着、熏陶着。令她惊喜不已的是,在这里一下子就见到了许多在梦中也难得一见的熟人。其中有:周恩来与邓颖超、周以栗、罗迈(李维汉)、…  相似文献   

16.
刘英,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她和张闻天结婚,毛泽东是他们的媒人。刘英与毛泽东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即使在1958年庐山会议上张闻天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后,毛泽东与刘英的友谊仍依旧。毛泽东的一句话,让刘英避免了被错划成“右派”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杨飞  曹凯 《党史纵览》2013,(12):31-34
在共和国的烈士英名录里.有这样一位鲜为人知的红军名将:他曾先后人苏联基辅红军军官学校、维斯特拉高级军官学校学习,归国后在中共中央从事保卫工作.期间奉周恩来之命,赴青岛铲除叛徒。后又历任红三十二师师长、红一师师长、红七十三师师长等职,在双桥镇战斗、豆腐店伏击战等战役中大放异彩。不幸的是,1932年11月,他在武汉遭反动派逮捕杀害,让人惋惜不已。这位红军将领就是刘英。  相似文献   

18.
张闻天,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献身的战士,他的名字在中共党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意义。 一 张闻天诞生于1900年8月30日。17岁那年,他前往南京,就读于河海专门工程学校。虽然日后他并没有成为一名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2,(2):24-24
张闻天工作室位于牡丹江宁安市城区风景秀丽的江滨公园,是张闻天在宁安工作期间的住所和办公场所。  相似文献   

20.
张闻天砍柴     
1934年3月10日,星期六。 一群手拿砍刀和扁担绳索的政府工作人员,从瑞金沙洲坝中央政府驻地涌出,领头的就是上月初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虽说惊蛰刚过,天气开始转暖,可在山区,节令气候转换并不似山外那样明显;加上这一年的春节来得较晚,阳历已是3月中旬,农历却还未过完正月。晨风清冽,春寒料峭,不免使人瑟瑟发抖。张闻天抬头望了望象似要下雪的阴霾的天空,一声“走”,大家随即说笑相伴,向山中而去。这是张闻天又一次带头参加正在苏区勃然兴起的优待红军家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 中央苏区军民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已历时半年并日趋激烈,后方青壮年“如潮水般的”加入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