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周日美 《湘潮》2006,(6):1-1
刘英原名郑杰,1905年10月14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东乡金井镇。父亲重男轻女,不送女儿上学。后经顽强抗争,刘英先后进入衡粹女子职业学校、省立第一女师附小、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受徐特立等共产党员教员的影响,刘英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很快成为反帝反军阀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时期,许许多多的湖湘儿女投身革命洪流,其中也有为数不多的女同志。她们大都在领导机关工作,因此和中央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交往比较多。毛泽东的伟人风范和人格魅力,还有渊博的学识和人际交往的艺术,都给她们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张闻天的夫人刘英、陶铸的夫人曾志和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就是其中三位。毛泽东对刘英风趣地说,"又多了一个湖南老乡,湖南妹子。"刘英原名郑杰,1905年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24年进入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中央派她赴苏联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国际无线  相似文献   

3.
毛求 《湘潮》2016,(4):198-204
2002年8月26日23时45分,原中央纪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刘英,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这位早在1925年入党的"革命老大姐"走完了一段漫长艰辛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程;她的英雄业绩、高尚品格赢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永远值得世人怀念。大革命前后,刘英在湖南长沙,这是她生命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段时期,她从一个女学生走上了职业革命者道路;从一个为个人找出路的倔强女子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7,(8)
正她曾勇敢地向封建家长争取自己读书的权利,她曾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曾在红军长征前夕的于都前线胜利完成扩红任务,她曾在长征途中接替邓小平担任为党中央服务的中央队秘书长,她曾在东北解放前夕参加开辟根据地的工作……她,就是可亲可敬的革命老大姐刘英。从封建家庭的倔女子到革命队伍中的女战士1905年10月,刘英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封建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却满脑子旧思想,他宁肯借  相似文献   

5.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于1905年10月14日出生在湖南长沙东乡金井镇一大户人家。她从小时候就充满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但她的求学生涯却饱含了太多的艰难和辛酸。她为了获得和男孩子同样的读书权力,与家庭,尤其是父亲苦苦地奋争,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6.
1935年的中国,乌云蔽日,大地黯然.可浙西南山区却山花烂漫,红了一片,那是因为刘英与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来到了松阳.本文记述的是松阳人怀念刘英的记忆.团结改造“青帮”徒1935年5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师长粟裕率红军部队来到浙江松阳县开辟游击根据地.经调查研究,刘英似  相似文献   

7.
刘英,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她和张闻天结婚,毛泽东是他们的媒人。刘英与毛泽东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即使在1958年庐山会议上张闻天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后,毛泽东与刘英的友谊仍依旧。毛泽东的一句话,让刘英避免了被错划成“右派”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钱江 《党史文苑》2003,(4):48-50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少共中央机关解散了,一部分人员留下打游击,大部分编入红军。出发前几天,少共中央局书记何凯丰写了一封信,留给正从于都“扩红”赶回瑞金的刘英。他在信中告诉刘英,自己已经编入战斗部队,少共中央的事情由改任组织部长的刘英负责。  相似文献   

9.
《张闻天年谱》、《张闻天传》等史著记载1945年张闻天由延安赴东北的相关情况时多从刘英晚年的回忆,但刘英的回忆存在着多处差错。事实上,1945年张闻天赴东北飞离延安是在10月20日;刘英所忆与张闻天同机离延人员遗漏了李六如、杨秀峰、张令彬而误多出朱瑞;张闻天等搭乘的美机降落于山西黎城而非刘英所说的河北邯郸;张闻天一行途中驻留的刘、邓司令部是时驻邯郸市郊的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部而非时设河北涉县的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  相似文献   

10.
访问张闻天夫人刘英大姐,夙愿已久。这年初夏,我终于从湖南来到北京万寿路甲匕号刘英大姐寓所。进入客厅,只见左墙上悬挂着陈云“回忆张闻天赠刘英”的条幅,写的是鲁迅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挂于墙正面的是1998年5月耿飘作的一幅翠竹墨画,并亲笔题诗云:青山峻岭立根深,劲节虚心清廉质。久经风雨不畏寒,千磨万劫仍坚劲。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赠,恰是刘英大姐经历非凡、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刘英大姐从内室走来,步履稳健,身板挺直,神采奕奕,虽已九十有几高龄,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她亲热地握着我的…  相似文献   

11.
从监护到遣送 1969年10月20日,深秋的北京寒气逼人,但对张闻天和刘英夫妇来说,却是个令人高兴而又温暖的好日子,因为他们结束了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的监护生活,在隔离一年半后,终于能见面了,能生活在一起了,能互相照应了.然而站在刘英面前的张闻天是什么样的呢?头发、胡子又长又乱,脸色苍白,全身浮肿,完全不像人样了.这就是自己患难与共数十年、日夜思念的丈夫张闻天吗?刘英简直不敢相信.  相似文献   

12.
高尚的风范     
贤妻益友1935年4月间,红军长征途中,时任地方工作部长的刘英,忽然接到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写来的一张便条,要她立即到中央队报到,接替邓小平的工作。刘英感到很突然,一骨碌骑上马奔驰到总政治部,开门见山地对李富春说:“我是做群众工作的,中央队秘书长我干不了。”“刘英同志谦虚起来了嘛!”李富春笑着调侃,“不要紧,到那里自有人  相似文献   

13.
1903年出生于江西瑞金的刘英,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农红军中,他逐步成长为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红七军团(后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红十军团政治部主任,1935年10月后为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书记和浙江省委书记等。1942年2月8日,由于叛徒出卖,刘英落入敌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反共磨擦,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于1941年1月初,悍然发动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身处国民党统治腹心区、蒋介石老巢浙江的刘英,面临着…  相似文献   

14.
刘英,原名郑杰,1905年生于湖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途中任中央队秘书长,到达陕北后与张闻天结婚,解放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离休后主要从事儿童和党史研究等工作。2002年8月26日,“红色大姐”刘英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享年97岁。  相似文献   

15.
夏杏珍 《党史文汇》2006,(10):32-35
刘英,作为踏上长征的8万多红一方面军中仅有的30名女战士之一,亲身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她与男子汉们一起,跋山涉水,克服世上罕见的艰难险阻,经历无数悲壮、惊险的场面,胜利到达陕北,开创新的革命征程.这一壮举令无数人惊叹、感佩!美国著名女作家尼姆·韦尔斯在她的《续西行漫记》中写道:洛甫(张闻天)的太太(刘英)身材姣小,活泼伶俐,像只小鸟,"我简直想不透,她为什么在长征中没有给大风刮走!"50年后,另一位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与刘英长谈以后,情不自禁地对刘英说:"现在我明白了,草原上的风为什么没有把你吹走,你是不可能被吹走的."  相似文献   

16.
从监护到遣送1969年10月20日,深秋的北京寒气逼人,但对张闻天和刘英夫妇来说,却是个令人高兴而又温暖的好日子,因为他们结束了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的监护生活,在隔离一年半后,终于能见面了,能生活在一起了,能互相照应了。然而站在刘英面前的张闻天是什么样的呢?头发、胡子又长又乱,脸色苍白,全身浮肿,完全不像人样了。这就是自己患难与共数十年、日夜思念的丈夫张闻天吗?刘英简直不敢相信。是谁使生死相依的夫妻咫尺天涯?1959年庐山会议后,张闻天离开了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岗位,到中科院经济研究所做了“特约研究员”。然而“文化大革命”的邪气…  相似文献   

17.
1934年8月25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寿宁县平溪乡南溪村。26日,先遣队经托溪乡峡头村,并在托溪休整。两天后,先遣队前往浙江省庆元县继续北上。途经寿宁期间,先遣队广泛开展宣传,极大鼓舞了寿宁人民的革命斗志,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1935年春,先遣队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队袭击,损失惨重。栗裕和刘英收集失散的红军重新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总共800多人,活动在闽浙边区。同年秋,挺进师一部100多人在刘英、栗裕率领下,从浙江西南游击根据地南  相似文献   

18.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旧址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犀溪乡甲坑村郑家坑。1935年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率挺进师一部与闽东游击区领导人叶飞、范式人在寿宁郑家坑村会合,并召开联席会议。鉴于当时双方都与党的上级机关失去联系,为了能在战略上互相协调、互相策应,共同反击国民党军的"清剿",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刘英任临时省委书记  相似文献   

19.
李敏 《湘潮》2008,(1):44-45
长征时,刘英26岁,身高还不到五英尺高,娇小得就像小孩子玩的布娃娃。美国记者海伦·斯诺曾经说她无法想象刘英在长征途中是怎么没被大风刮走的。长征途中,刘英先是负责政治宣传工作,后又分管中央领导人的生活和文书工作。她瘦弱矮小的身材在部队里穿梭,宣传形势,鼓舞士气,帮助有困难的同志,人称“小麻雀”。  相似文献   

20.
邵建忠 《世纪桥》2013,(2):33-36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尽艰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陕北,终于有了一个落脚点,从此结束了一年多没有根据地依托,整天都在行军打仗中度日的局面。上至党的领导人,下到每个红军战士,人人都有一种如释重负到家的感觉。张闻天、刘英也和大家一样,也准备经营起一个自己的小家。说起张闻天与刘英的相识,那还是在苏联。1929年,当时在苏联红色教授学院学习的张闻天,身兼中国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前身)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员,经常去为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