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枪弹痕迹识别非制式枪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区分发射枪支为制式枪支与非制式枪支是枪弹痕迹检验鉴定的第一道工序。对于一些制造粗糙的非制式枪支,其发射的弹头、弹壳上的痕迹特征属性很明显,容易与制式枪支相区别。但对于一些加工很好的非制式枪支,特别是那些用制式的零部件组装的枪支,仅凭单个痕迹就很难与制式枪支相区分。本文就此问题作如下讨论。1 制式枪支的痕迹特征制式枪支的生产、加工都有严格的标准,各个零部件的数据要求精确到0 .0 1mm ,其表面光洁度更有特殊的工艺要求,所以制式枪支发射的弹壳痕迹都很规则,基本上能反映出造痕客体的形状大小和加工特征。对于有一定磨损…  相似文献   

2.
谭迎疆 《政法学刊》2002,19(6):75-77
传统的痕迹概念,是指形象痕迹中可供现行技术认识和利用,有检验、认定条件的那一部分。实例表明,现场看似杂乱的,主观的痕迹印象已客观立体地展现了犯罪信息,并刻画着犯罪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语言关系的基本特征,给人们所共识和感知的痕迹信息,正逐渐取代往日单一的检验方式,而成为推定疑犯、串并案件的种类证据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3.
1案件资料 案例1某年2月,河南某村村民田某被枪杀致死,从死者体内提取到1枚弹头。该案发生近10个月后,办案民警从湖水中打捞上了1支嫌疑枪支,要求鉴定死者体内提取的弹头是否为该嫌疑枪支所发射。经检验,死者体内提取的弹头为有铜质披甲的非制式弹头,长约11.76mm,圆柱部直径约7.42mm,重4.1g,圆柱部有平行于弹轴方向的擦划线条痕迹。  相似文献   

4.
田蕊 《刑事技术》2015,(1):79-81
由制式64式手枪改制的枪支,其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位置、形态也因改制手法和部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给检验增加了难度,利用其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对发射枪支进行同一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案中,笔者在非制式64式手枪的拉壳钩上使用颜色标记,并对标记枪支发射的带有自制底火的改制弹壳进行检验,从而对拉壳钩在异常位置遗留的痕迹进行了确认,为使用异常位置拉壳钩痕迹进行发射枪支的同一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管子割刀主要是用于水管的切割,常常被案犯用于作案,为此笔者对管子割刀作案痕迹进行探讨。1管子割刀主要部件及切割过程1.1管子割刀的主要部件管子割刀主要由手柄、螺纹传动杆、弓形臂组成,其中在螺纹传动杆的一端连接有可移动固定夹,固定夹上有两个可滚动的固定轮,弓形臂的前端安装有可转动的圆形刀片,刀片刃口光滑,刀片面上有环形加工纹;两个固定轮与刀片之间形成一个“V”形槽,固定轮与刀片以及“V”形槽之间互相配合形成卡口,固定需要割断的管子。(见图1)图1管子割刀示意图管子割刀有大、中、小3种型号,主要针对切割不同直径的管子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QSZ92式9mm手枪击针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潜在的次种类特征,以区别于个体特征。方法用超景深体式显微镜对特定工序连续生产加工的10件QSZ92式9mm手枪击针的射击痕迹进行观察比对。结果不同击针形成的击针痕迹痕底特征具有特定性,而痕壁特征中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加工痕迹具有相似性,属于次种类特征。结论同一认定过程中不能将击针痕迹中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加工痕迹作为个体特征使用。  相似文献   

7.
李洪成  彭颖 《政法学刊》2004,21(4):64-65
鉴定枪械杀伤能力是检测枪械的重要项目之一。根据内弹道原理,从火药燃烧产生能量经过一系列转变为弹丸飞离枪 口动能的数学分析,经过微积分方法推导出内弹道的四个基本方程,以及对其中各变量的求解,得出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刑事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各种入室盗窃案件,尽管人们对防盗门及防盗锁的结构和质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和更新,但是入室盗窃案件仍然占居所有盗窃案的70%—80%以上。犯罪分子除了利用传统的暴力破锁方法入室作案外,利用多种工具采用技术和技巧性开锁手段入室作案的犯(2)插片在门缝内呈弯曲状,上下移动会受到防盗门橡胶密封压条的阻力,仔细观察防盗门的橡胶密封压条,在锁以下部分的压条上会发现纵向擦划痕迹。3讨论(1)插片开启高级防盗门锁入室作案,对锁具性能无损坏,也不留下…  相似文献   

9.
李刚 《刑事技术》2003,(3):57-58
1概述在涉枪犯罪的案件中,有大量使用的是自制的非制式枪。这些枪支是否是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应该受到处罚的枪支,需要进行技术鉴定。本文提供一种较为简约的鉴定方式,以引起国内同行的兴趣和商榷。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应该受到处罚的枪支,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5月15日颁布的《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将这类枪支定义为: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公安部2001年公通字犤2001犦68号文件发布的《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中对这类枪支虽然没有明确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磁卡锁的逐渐普及,犯罪分子有针对性地研制出了一种开锁工具。这类工具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开锁时间短,遗留痕迹少,开锁时电脑控制系统无开门记录。笔者就近年来在实际勘查工作中,对利用工具开启磁卡锁案件的作案特点及遗留痕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犯罪客体并不具有哲学意义上客体(对象)的含义。它是生活行为是否违反刑法的价值标准。它的内容是刑法法益。它派生出客观构成要件,并对客观构成要件具有解释功能。因为生活行为符合客观构成要件就刑事违法,构成要件符合性必须先形式判断,后实质判断,而犯罪客体就是实质判断的价值标准,所以犯罪客体是刑事违法的最高价值标准。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犯罪客体必须法定。  相似文献   

12.
杨扬  刘海辉 《政法学刊》2009,26(4):83-85
通过现场勘查,就是要查清事件的性质,即研究和了解犯罪分子作案情况、作案动机和手段;研究和了解犯罪分子本人的特点和特征;发现和提取犯罪分子作案遗留的痕迹、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各方面的犯罪信息。侦查人员依靠这些犯罪信息,“再现犯罪”,确定侦查范围,制定侦查计划,采取侦查措施,进行侦查破案。  相似文献   

13.
李松梅 《政法学刊》2005,22(2):33-35
当前恐怖犯罪案件往往具有犯罪手段的暴力性、侵害对象的不确定性、犯罪活动的双层性、国际性和跨国性等特点,所以在打击恐怖犯罪案件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侦查的原则,又要采取不同于普通刑事犯罪的侦查程序、手段和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此类案件的发生,减少危害和损失。  相似文献   

14.
散受制于主体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呈示、咏叹与追问,其在艺术传达程式中存在着赢余散、抒情散、议论散等三种常规类型,以及游记、日记、书信、随笔、杂等若干种特殊类型,每种类型在遵守散总体美学规范的前提下,亦各有其独特的体规范。  相似文献   

15.
司法会计鉴定是我国司法鉴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拥有自己的专业鉴定标准。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专用司法会计鉴定标准,已严重影响了司法会计鉴定的质量,司法会计鉴定活动亟待规范。当前,有关司法会计鉴定标准的研究多见于具体司法会计鉴定标准,忽略了标准体系的构建,其结果易导致标准缺乏系统和全面,影响标准间的协调和对接。鉴于此,以标准化理论为依据,在系统分析我国司法会计鉴定活动本质的基础上,找出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的标准化对象,构建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司法会计鉴定标准体系,并提出其具体构成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个人言语风格识别应用于案件侦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言语风格具有差异性、稳定性、反映性,在案件言语材料中能反映出制作人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实践中,检材言语材料和样本言语材料达到一定条件后,侦查技术人员可通过个人言语风格识别,确定侦查破案的范围及方向,最终确定作案人。  相似文献   

17.
死刑是我国遏制毒品犯罪的一项重要刑罚措施,然而,由于司法实践中对毒品犯罪死刑适用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如机械理解《刑法》第347条的规定,导致毒品犯罪死刑适用标准过低,对毒品犯罪中不应当判处死刑与判处死刑“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界限把握不当等。虽然毒品犯罪死刑适用情形较多,但控制毒品犯罪的效果并不明显。为充分保障人权及有效发挥死刑在预防毒品犯罪中的作用,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坚持等价性、必要性和不得已性三个原则,根据《刑法》第48条之规定所体现的严格限制死刑的精神,正确理解《刑法》第347条第2款关于毒品犯罪死刑适用条件的规定,合理确立毒品犯罪死刑适用标准。  相似文献   

18.
林维业 《政法学刊》2005,22(3):66-6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受贿犯罪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受贿犯罪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在侦查中必须采取相应的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19.
社会本位视野下的高度危险责任限额赔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凯桥 《行政与法》2010,(7):124-126
《侵权责任法》明确了高度危险责任的限额赔偿制度,这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高度危险责任由个人本位走向社会本位,是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衡量的结果,为实现其最佳结合,有必要引入高度危险损害赔偿责任的强制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0.
Currently, a series of promising new tools are under development that will enable crime scene investigators (CSIs) to analyze traces in situ during the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or enable them to detect blood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age of blood. An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with thirty CSIs investigating a violent robbery at a mock crime scen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uch technologies on the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races during the first phase of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ir search for traces, CSIs are not direct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technologies, which is a reassuring finding. Qualitativ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SIs are generally more focused on analyzing perpetrator traces than on reconstructing the event. A focus on perpetrator traces might become a risk when other crime‐related traces are overlooked, and when analyzed traces are in fact not crime‐related and in consequence lea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nocent susp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