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落雪了,地里没啥农活了,大家就都开始了猫冬。王老三待得腻歪,大上午的就又去找喜林喝酒解闷。喜林家开着卖店,啥都现成,一会儿功夫俩人就弄齐酒菜喝了起来。俗话就钱越耍越薄,酒越喝越厚,一点不假。哥俩推杯换盏,半碗酒下肚神经就都兴奋起来,你这我那的,唠得贼透,哥们儿交情噌噌地加厚,厚得似乎超过了地球。  相似文献   

2.
临军 《农村青年》2013,(5):31-34
在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有一个外墙被刷成红色,很醒目的迷你烧烤店,店里面只有两张小桌子,平时看不见油烟和顾客,但店主人却告诉记者一个惊人的销售数字。有时一天能做四五万元的生意,最高的一次卖了12.8万,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网络户外烧烤第一店”。如今小伙子年收入超百万,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对他这种颇有创意的创业模式非常欣赏。这位有着淘宝“全球十佳网商”头衔的80后小老板,是如何创造这一奇迹的?  相似文献   

3.
话说起来,那还是1994年接近年底的一个寒冷的冬夜。在吉林省蛟河市天岗镇荒山村一户几乎被大雪压垮的破草房里,一家4口人挤在一铺炕上睡觉。冷风从门缝顽强地吹进来,桌子上一只碗里的水早已经冻成冰砣,好在火炕还烧得挺热。睡在炕梢的李金龙迷迷糊糊刚睡过去,又被父亲剧烈的咳嗽惊醒。父亲一入冬就加夜班烧锅炉,虽然每月只有200元收入,但对这个家庭而言也是一笔救命钱。父亲的肺气肿和哮喘病就怕冷风刺激,从热乎乎的被窝里一出来,他总要狠狠咳嗽一阵才能平息。一个冬天下来,他受的罪可真够大了。母亲压抑的叹息隐隐传来,她的身体越来越消瘦,脸色越来越难看。不少人都劝她找大夫看看,可家庭经济的重担像一扇磨盘压在她的头上,她哪里有钱给自己抓药呢。  相似文献   

4.
何南商 《工友》2010,(6):16-18
核心提示:为给工友筹集医药费,26名农民工在郑州市区端着碗乞讨。这批农民工被拖欠工资长达一年半,在讨要薪水时被开发商率众暴打,其中一人伤势严重。而开发商则予以否认,并称系工人自己摔伤所致。  相似文献   

5.
李正华 《工友》2010,(2):35-35
假设你被蒙住眼睛,站到一个桌子面前,有一个水桶放在桌子上,然后问你桶里是空的还是盛满水。  相似文献   

6.
王成信 《农村青年》2010,(12):44-46
在县组织部大学生村官办公室的桌子上有一份告状信,上面罗列了十一条罪名,这些罪名都针对一个人,他叫贺强,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  相似文献   

7.
《时代风采》2009,(8):10-11
4月4日是温州老板林如新坚持施粥的最后一天。林老板从正月初五起就开设粥棚,救济穷困的打工者。他坦言,在爱心接力下资金、人手已不是问题,天气炎热、卫生条件难以保障是粥棚被迫关闭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西门 《时代风采》2010,(4):9-10
1993年,时任十四冶四公司预算员的何志芳成了第一批下岗女工。 为了养家糊口,她毅然决定自己创业。她从亲戚朋友处借钱开了一家小餐馆“家常小吃”,1名服务员,3张小桌子。看她再也没钱买设备,这家支援了一个盆,那家赞助了一口锅,小餐馆终于摇摇晃晃地开张了。  相似文献   

9.
《工友》2008,(12):36-36
报纸版面语言大概是网络媒体还没有掌握的语言。两条看似无关的新闻,拼放在一起,就能产生相当强烈的冲击力。11月26日,网友发帖,称“温州华盖山的山脚下,一个施粥摊正在给穷人施粥。”“那里正排着一条长龙,许多从衣着、年龄和气质上就能看出并不富裕的民众,正安静地排队领受免费的大米粥。”  相似文献   

10.
熬粥秘笈     
严巍 《工友》2012,(3):60-60
熬粥看似简单,可是想要熬出像外面粥店里卖的那样浓稠又好喝的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下面总结了几个熬粥秘笈,供您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造就老板的年代,独立开店,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成了许多人的梦想。然而,开什么店,店怎么开,可不是一念之间就能搞定的,其中大有学问。  相似文献   

12.
竞争与生存     
街口有两家烤鸡店,相隔只有十几米。同行是冤家,在生意场中,表现得更为直露。两家店老板都在暗暗较劲,今天你推出了葱油鸡,他马上跟上,你有了酱板鸭,我也学着做。有一段时间,城里流行吃炸鸡,甲家买了炸鸡机,乙家也买了一台。过了几年,甲家店旁造了一间公厕,虽然大门是对向大街坊的,对烤鸡店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但这成了乙家店主的攻击对象。有人到他那买鸡,他会小声对人说:“你到我这儿买,甲家店靠近厕所。”其实大家都知道,但他这么一说,心里面别扭起来,下次路过,真的不敢到甲家烤鸡店去了。过了一段时间,甲家烤鸡店的…  相似文献   

13.
刘卫 《农村青年》2011,(10):57-57
刚走出校门不久的路强,求职无门,创业有道。凭着对市场敏锐的观察,专为应聘者开了一家“配衣店”,在助学友成功就业的同时,自己也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相似文献   

14.
王贞虎 《农村青年》2006,(10):62-62
哥哥从18岁那年去广东打工后.仅仅只读过小学一年级的母亲就爱上了写信。哥哥一去半年没有音讯.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坐在厨房的大桌子前给他写信。三天一轮的乡场.父亲总将母亲寄给哥哥的那些信件投往邮局.然后眼中也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5.
饶燕枝 《工友》2010,(7):28-29
走进汪连天的办公室,我还以为进入了一个小书库,满眼都是书籍,书柜上、桌子上、地上、一摞一摞的书都堆着将近1米高,你能感觉到这个办公室的主人对于书籍的喜爱与占有的欲望。  相似文献   

16.
钟鸣 《工友》2008,(10):14-15
最近,武汉市黄陂区罗汉街道办事处香店村农民工张志林在办理出院手续拿到结算清单时,高兴地对站在一旁的亲属说,我骑自行车在办事途中摔断了左手腕骨,保险公司赔偿了意外伤害保险费1154.88元,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2739元。自己没掏一分钱治好了病,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真心感谢区政府出钱为我们农民工办了保险啊。  相似文献   

17.
“到了某地,当地人很热情,桌子上摆了龙眼,我吃了一个就被拦住。她说这个龙眼是被福尔马林泡过的:后来我看到桌子上摆着很红的草莓,又拿了一个吃了,又被拦住,她说这是催熟荆催熟过的。”经过此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庄先开始思考食品安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徐婕 《时代风采》2014,(16):20-21
提到昆明,那就一定不能不说到米线。米线是昆明乃至云南的一大特色美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大部分昆明人对米线情有独钟,小锅米线、什锦凉米线、过桥米线、豆花米线……惹人嘴馋。人们常说,昆明的一天是从一碗冒着热气的米线开始的,如果一天三顿中不甩上一碗,日子过得总觉得少了什么味道。米线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一种牵挂。可是如今,昆明的米线市场太混乱,94%以上的米线市场被小作坊、“黑作坊”抢占,无法确保质量,米线已危机四伏。加之云南未出台地方性法规,使得执法部门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为此,相关部门及专家呼吁,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市人大代表也表示,已专门就此问题进行调研并提交立法议案。  相似文献   

19.
饮食妙管家     
《工友》2007,(6):64-64
在经过了铺张浪费的时代,勤俭意识越来越深入了人心。人们上饭店吃饭再也不是点了一大桌子菜剩下一大半,却不好意思拿回家,生怕别人笑话。现如今,打包这一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朱丹 《农村青年》2006,(5):15-17
年轻有为的吴琴福曾经几次成为新闻人物: 一次是在当地政府积极解决“农民贷款难”过程中,他“给信用社打了一个电话,半个小时20万元贷款就落实了”。于是,他在媒体上留下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以往向信用社贷款时手续麻烦,贷款额也有限;如今有政府帮忙,贷款只论信用不问贫富,这样的农信社才真正算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