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新挑战的背景下,学习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文化领导权”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基本理论,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设和实践需要,分析当前文化领导权理论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建构以人为本的哲学社会科学,建立自主话语体系;批判西方错误文化思潮,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净化网络生态“新阵地”,提升文化领导权的传播力;重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队伍建设,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从而在学理上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支撑,形成中国话语“阵地”。  相似文献   

2.
詹勇 《学习月刊》2010,(16):86-87
在当今世界大组合大转折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强劲生存发展,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实用主义等各种思潮和运动,其中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是西方后现代(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欧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产生,对18世纪以来以启蒙思想为代表的现代社会所确立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否定、解构、超越和重构。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的一种当代性文化思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后现代主义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并崭露头角,作为一种风靡欧美的文化思潮,它在70年代和80年代声势夺人并震...  相似文献   

4.
怎样认识后现代主义哲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化思潮,广泛存在于艺术、美、文学、语言、历史学、政治学、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意识形态诸多领域。它以否定、超越西方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是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术状况在观念上的反映。几十来,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迅速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一词在西方乃至全世界成了一个时髦的用语;后现代用的一些词汇,如“话语”、“文”、“叙事”、“解构”、“颠覆”等,成了好些人的口头禅。“人人话语,个个谈文本,解构不离…  相似文献   

5.
曾辉 《学习月刊》2009,(18):5-7
后现代公共行政(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反思,是后现代主义在公共行政领域的理论构建。法默尔教授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运用反思性语言。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为人类的心灵模式,并从这两种维度对公共行政话语进行解构,福克斯和米勒教授的专著《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在对美国现代和后现代公共行政反思的基础上,以构建话语理论为立足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各种西方的思潮、观念、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却又匆匆忙忙地退隐,代之以更“新潮”的学说。在当今学坛上,“西方中心主义”早已呼啸而过,随之而来的是对“后现代主义”的膜拜和对回归传统文化的渴望。其  相似文献   

7.
一笔者认为,道家思想与后现代思潮“情投意合”之处在于以下五点:(一)反权威。后现代主义是明确表示这一点的。后现代主义急先锋们的“摧毁”、“解构”等都是直指所谓“权威”的。他们通过反对“权威话语”来实现上述目的。在他们看来,“权威话语”是以独断论和中心论为基础的,因而是僵化的,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遮蔽了人们的智慧。后现代主义向一切终竟至极的东西挑战,反对传统的把个别当一般,把历史当永恒的普遍主义观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他们“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流浪者的思维,一种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哲…  相似文献   

8.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理论背景。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法农的思想,以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话语和全球帝国主义话语的形式存在。美国文化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文化帝国主义将导致文化反弹的发展,即对原有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认可。  相似文献   

9.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文化研究"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文秀 《求实》2002,(4):23-2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主要的思想家之一 ,葛兰西主要哲学贡献是他的实践哲学构想 ,而作为实践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市民社会和文化领导权理论 ,这一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分析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和社会本质 ,同时也为“文化研究”思潮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式 ,成为“文化研究”思潮反抗和抵制权力话语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话语资源。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伟 《探索》2012,(5):135-137,14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开始在中国悄然兴起,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也面临着理想与价值的重建这一重大问题。后现代主义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给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众多的冲击。可以从教育模式的改变、理念信仰的践行、理论学习的加强,来化解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公共行政话语建构面临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公共行政理论话语的冲击,使得中国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实践不断变革,从而走出前现代性的政治统治职能,走向现代主义的公共管理和后现代主义的治理服务职能。此种变革,揭示出公共行政的内在逻辑指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有影响的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引进新中国后,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至今仍是我们走向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所必须汲取的话语资源.但我们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况,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大陆以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其影响渐渐扩大。文章从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建设性后现代观念所主张的整体性方法论,创新、多元、重视边缘的观念等纬度来分析了研究者可以借鉴和利用这一当代“显学”来推动中共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四、从西方化到本土化再到第三条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 ,激进派的“彻底重建论”以反传统继承传统 ,主张用这种偏激的方式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重构 ,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论是其突出代表。从理论特征来看 ,这派文化主张是典型的“用激进方式求渐进改良”的近现代文化变革思想的当代版本 ,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责难 ,未成为当代文化话语的主流。在中国大陆虽然还没有人自称“新儒家” ,但是 ,文革“批孔批儒”引起的逆反心理已使孔子和儒家的地位日益上升 ,在思想感情、理论观点上与现代“新儒家”文化主…  相似文献   

15.
汤小红 《学习月刊》2013,(18):21-23
很多研究者认为.网络文学与经典无缘。首先是时代的原因。网络文学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反乌托邦、反历史决定论、反体系性、反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反意义确定性。倡导多元主义、世俗化、历史偶然性、去中心、非同一性、解“元话语”、解“宏大叙事”、睥睨权威、蔑视神圣、消解经典。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艺术.用费瑟斯通的话说:“在艺术中.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关键特征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弭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  相似文献   

16.
钟佩君 《世纪桥》2007,(8):60-61
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其传入我国之后,不可避免的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正确理解后殖民主义思想,发挥其理论的积极作用,并与我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能使我国从文化上更好的应对全球化的进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不论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是从以资本主体性输出为原则的世界历史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迈进的全球发展新时代,都鲜明地昭示着从主体性向公共性转换的发展趋势。深度把握和反思时代发展趋势,在理论上超越当代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阐明哲学基础,要求我们构建一种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公共性思潮的有益资源、立足新时代发展现实,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建构的立场和原则。建构的基本思路与理论框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共性话语的系统挖掘与梳理、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与西方相关公共性思潮的对话比较、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体系构建,以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阐释等方面。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必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造成了种种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巨大冲击本文就后现代主义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危害,并以此为契机,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本质上是要匡正现代主义理性的迷误。本文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即非中心化和平面化。随后考察了它们在政治、文化、语言、历史和电影创作中的表现,从中揭示出后现代主义内在的矛盾:本质与现象的对立。最后,文章指出了对后现代主义的应有态度: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灵活、多元的思维方法,在吸收的基础上重建理性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儒家资本主义”则是一种社会政治方面的主张。近现代新儒家提倡“融汇西方新潮、挺立自家传统”,他们批评了西方文化“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不平衡”,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平衡发展。现代新儒家主张从儒家传统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但他们认为儒家的“内圣之学”是千古不易的“恒理”,人们对其只要继承,无需超越。在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上,我们可以从现代新儒学中获取有益的借鉴和理论思维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