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我国"道德立法"的可能性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小琴 《学理论》2010,(19):46-47
道德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重要手段。两者各有特点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而道德法律化即“道德立法”就是两者融合的具体表现之一。从“道德立法”的含义出发,分析了“道德立法”的可能性以及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和谐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和谐社会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的融合有其规范基础和现实基础,实现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融合的途径是多元的,但最主要和首要的是要实现公民社会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互通。  相似文献   

3.
戴建春  邓复群 《学理论》2009,(4):101-103
道德与法律作为上层建筑,起着规范主体的思维、言行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目前,道德内在动因推动力与法律外在规范约束力呈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性,从而导致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对象表现出意识、行为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浊。如何实现道德与法律两者的有机协调、互补或聚集,充分体现人们求安全的道德舆论意愿和以人为本的法律精神,使学生既能够正确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又能够与时俱进地把握道德与法律两者蕴涵的价值及相互联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律、道德、契约、宗教,作为历史主体维持自身与客体内在同一的最基本的社会机制,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得以维系、延续的永恒纽带和基础。而妥协、宽容、公平,作为人类自身在面临矛盾、危机时共通性的考虑和智慧,因各具独特的魅力和调节功能,便在当今社会凸现出来,作为法律、  相似文献   

5.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邢建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害关系越来越突出。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有着政治、法律等社会机制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社会道德方面确实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道德调控与赏罚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调控是社会调控的重要内容,以往的道德调控存在重观念教化和规范要求、轻内在约束和行为养成的缺陷,道德调控对个人的影响作用大为降低。建立道德赏罚机制可以使社会成员在个人利益得失的权衡和计虑中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但是必须与道德教育、舆论环境等方面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物化"的发展使人们放逐了精神、人性和价值的追求,现代化的道德困境开始出现。要解决道德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在社会治理中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将"硬约束"与"软约束"统一起来。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外在制度性规范建构和内在心灵秩序建构的统一。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加强人们偏离道德轨道现象的记录和建立相应的跟踪档案,在技术上支持法律威慑力和道德感召力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
法治的本质是实现国家正义,而正义的实现一般是依靠伦理的途径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责任感、荣誉感等,凭借人们的善恶观念、心理和道德舆论来实现。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职业者通过司法活动,通过微观的技术论证来修补社会正义运行当中出现的紊乱,并最终实现社会正义。由此,司法环节必须要保证司法的尊严,从而保证法律的尊严,而维护法律尊严也是维护法律权威的内在要求。法官作为法律实施的最后一道屏障,其职业伦理建设对于法律尊严的维护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律、道德、契约、宗教,作为历史主体维持自身与客体内在同一的最基本的社会机制,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得以维系、延续的永恒纽带和基础.而妥协、宽容、公平,作为人类自身在面临矛盾、危机时共通性的考虑和智慧,因各具独特的魅力和调节功能,便在当今社会凸现出来,作为法律、道德、契约、宗教的补充机制而发挥着日益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规则意识是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新时期道德秩序与法治秩序的内在支撑,是现代法治文明和道德文明的主要价值理念。规则本身包含制度层面的法律规则和道德层面的社会公德。将规则意识置于法治社会框架中,将规则意识培育放在如何满足主体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考量,使规则所体现的法理要求与伦理要求相一致,在底线意义上维系并推动整个社会法治与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1从60年代的焦裕禄,到90年代的孔繁森,他们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们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却永远鼓舞激励着人们。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有行为规范,法律、道德都是人的行为规范。法律的规范是外在的、被动的,道德的规范则是内在的、主动的。在一个社会中,只有道德规范充分发挥了作用,才会显示出高度的文明。焦裕禄、孔繁森的成长轨迹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唯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完善的道德人格,才能自觉地扬善抑恶,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焦裕禄身患重病,但他拖着病体跑遍兰考的12O多个村庄,规…  相似文献   

12.
多杰措 《学理论》2012,(5):62-63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富而宝贵的道德传统。从理论上来讲道德有比法律更加广泛的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约束范围,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这些要求是必要且十分重要的。不过事实上来讲,由于道德的隐性和无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违反道德的行为没有受到明显的惩罚,对其他社会成员本着道德所要求的社会精神进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造成了打击。不利于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扬,不利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充分结合,最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命题,一直是法学界中诸多学者思考并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效力的维护机制与作为规范形式的道德,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能否产生普遍的、应当执行的作用力密切相关。良心是道德效力发挥作用的内部机制,而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氛围是道德效力发挥作用的外部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有史以来的法律文明类型看,人类已经经历过农业社会的混合型法律文化、工业社会的法治型文化、科技时代的分析型法律文化的洗礼。但是,社会危机尤其是道德危机对所有的法律文明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否定的力量。西方世界和东方社会都有这样一种共识:人类必须致力于建设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现代化法律文化和法治机制,以适应“人的社会”的健康发展。今天,不管你对中国法律中的固有道德因素或者说传统因素持何看法,有一点却是极有可能的:中国法律中的道德要素会成为优秀的、适用于现代和将来的法律文明的一份营养。正是基于这种…  相似文献   

15.
穆晓霞  马燕 《学理论》2009,(11):115-116
法律和道德的形成、发展,既遵循着共同的根本客观规律,又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中包含道德,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又是法律的源泉。法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教育和启迪公民的道德建设,加强道德社会作用的力度,同时,道德的教育和舆论作用,又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功效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静墅 《求知》2004,(6):29-30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就是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就是要健全国家对信用市场的监管和惩戒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这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做出了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17.
要有“第四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为了理顺这些关系,除了用法律规范以外, 还得用道德规范,即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这三大道德。既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尖锐地摆在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拓展道德的层面,提出一个“第四道德”的问题,即指导和约束人们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的道德。环境不仅有个美不美的问  相似文献   

18.
论建立健全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玲利 《理论导刊》2005,(11):47-49
社会和谐,核心在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和谐。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机制之一,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失缺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道德、政府信用、失信惩罚、社会征信机制、企业信用管理。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自律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特殊规范,对主体的内在精神世界有很高的要求。古人说,“德者,得也。”道德的本质特征是:人为自己立法,即“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