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宏观调控基本法对于完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 ,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增长 ,以及应对WTO等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尽快制定宏观调控基本法。宏观调控基本法主要是一部程序性质的法律规范 ,其内容建议由总则、宏观调控资格制度、宏观调控权运用程序和法律责任四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改善宏观经济运行,避免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把宏观调控纳入法律轨道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质量已成我国当务之急。要提高宏观调控质量 ,首要问题是确定宏观调控边界 ,而具体措施则有 :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多元化调控体系 ;实行制度化分权 ,巩固分级调控体系 ;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实行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 ;完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 ,将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的宏观调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面对以中央银行为代表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经营中出现的风险,积极应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是商业银行宏观经济义务主体所必须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特定的法律总是以某一特定的利益为其调整领地。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 ,需要国家对涉及宏观经济层面的相关法益主体的利益进行必要的调整 ,与经济法其他部门法相比 ,宏观调控法所调控的利益具有整体性、公共性、社会性、国家意志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宏观调控法所调控的利益又可以划分为具体的、不同的层面 ,法益主体的利益归属最终是通过国家利用不同位序的平衡调控予以实现的。根据宏观调控法的调控层面与位序 ,可以把宏观调控法划分为层级递进的纵向动态单元结构。  相似文献   

6.
国家宏观调控权的滥用对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地位与私权利保护极易产生损害 ,所以在国内法律赋予国家宏观调控权的同时 ,建立对其有效的法律监督与救济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监督与救济机制 ,具有经济学与法治主义方面的理论根源和权力观念基础。它对我国宏观调控法律研究上升到全面性与系统性之层次以及指导立法实践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自2004年以来,政府为抑制房地产市场失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房地产秩序混乱的问题。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不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关注的是政府在进行房地产宏观调控过程中其具体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试图在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进行法律评析后得到深层次的启迪和思考,为完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提供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法律上解决宏观调控权的问题,有助于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度的形成,有助于在国家与民众之间建立和谐的调控关系,而这些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恰恰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就宏观调控权在渊源、权力配置、行使方面展开讨论,以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宏观调控中的时滞、预期与博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宏观调控过程中的时滞、预期和博弈对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调控时滞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调控效应,缩短调控时滞的重要方面是宏观调控从被动适应调控转变为主动适应调控;市场主体的调控预期可以导致其行为调整顺应于或相逆于调控政策,因而在宏观调控中要重视并调节和引导市场主体对调控政策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变化的预期;在宏观调控主体与非调控主体的博弈中,调控主体应引导、促使非调控主体进行合作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体制转轨期的宏观调控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这一时期的宏观调控质量必须研究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体制转轨期宏观调控特征概括有5性:混合性、过渡性、耗散性、惧热性和外部性。因此,对策思路是,引导限制地方政府参与宏观调控的主体行为;强有力地推动发达地区政府转变职能;以改革深化提升经济及法律手段运用的比例;坚持过热性调控与过冷性调控并举,优化调控目标;遵循经济运行规律,消除外部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金融调控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已处于核心地位,其调控职能、方式和效力,直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探讨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信用制度建设问题,以期健全、规范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完善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此轮宏观调控,中央政府综合采用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措施以及较为特殊的土地政策等。由于中国目前只是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它并不具备对传统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灵活反应的微观基础,反而是其他的政策工具如土地政策和行政措施等,对当前的宏观经济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存在着许多问题,他们不适应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这一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提出树立中央政府权威,完善区域经济调控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对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产业倾斜,建立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调节委员会,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法》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等解决构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区域结构演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经济区域间发展水平的梯度性正逐渐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为突出增速转向转变结构创造了条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正从规模扩张为主向结构转换发生历史性变化。这些新特点对宏观调控中央与地方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在宏观调控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调控指标设定,主体功能区发展,区域发展极布局,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统一等方面,都必须尊重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在实现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权力行使方式。政府可以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规范意义上,有权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机关有立法机关、独立机构和行政机关。针对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和不同的调控机关,法律纠错机制一般有司法纠错机制、宪法纠错机制、内部纠错机制三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司法纠错机制,指的是宏观调控法的可诉性问题。宪法纠错机制,指的是我国《宪法》中规定的质询与询问、对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以及罢免和撤职等制度。内部纠错机制主要是复议等政府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决策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条款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基本法律原则。我国《反垄断法》第4条是整个反垄断法的一般条款,指出以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目标,必须制定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同时要完善宏观调控,妥善地处理好竞争政策与宏观调控各政策之间的关系。作为反垄断法的一般条款,它是反垄断立法和执法、司法的最高价值取向和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7.
在法治国家中,宏观调控行为应予以法治化.离开可诉性谈宏观调控行为法治化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宏观调控行为是否可诉之所以存在争议,原因在于经济法所追求的法益目标--社会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宏观调控行为可诉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局势的动荡,国内通胀压力的攀升,使宏观调控措施成为救火员,各种经济措施组合上阵,宏观调控似乎成为全球各国唯一信赖的工具,但我国宏观调控法的相关研究却不尽如人意。作为规范宏观调控行为之法,如何使宏观调控实现程序化,最终走向法治,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目标是宏观调控法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管失效的根源在于现行监管制度存在缺陷,如市场机制因存在不完全竞争,产权转让结果可能偏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政府管制因缺乏法律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约束,政府难逃“囚徒困境”;民商法和行政法等传统法律制度因不能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导致法律调控不力;等等。这些制度缺陷因具有内生性而不能得到自我修复,因此需要建构一个新的制度予以克服。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管法能够通过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宏观调控经济关系的调整,确立参与主体的法律地位,防止市场的失衡、政府的“错位”和“越位”,弥补民商法和行政法之局限。因此,制定一部专门调整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管关系的单行法,是克服现行监管制度缺陷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