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三权分立,市场经济,程序先行,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法治建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法治的软件建构并没有被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法律至上的理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大严峻挑战。本文试分析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途径,以期早日实现法治理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再次研究我国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的刑事立法史和现行刑法第 93条的规定及相关的立法与司法解释 ,从宪法根据、学理和法理的角度界定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准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范围及逻辑关系 ,提出不宜将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列为国家机关范围的建议 ,且在确定其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时 ,将前者归属于政党或人民团体中 ,将后者归属于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并建议将各级人大代表、签订用人合同的临时执法与司法人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均纳入准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治国方略,是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当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达到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4.
人大代表的法律身份是什么,能否将其认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学界历来存在争议。过往在对人大代表是否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判断时,并没有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这一概念区别开来,而“管理”与“统治”的不同或能为两者的区分提供一定的解释空间,从国家机关的不同属性以及人大代表的特点来看,人大代表应当属于常设性国家机关中的临时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采用了"公务说".由于公务本身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兼之现行刑事立法判断公务的标准具有双重性,因此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实践中的争议.应当纯化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将从事公务的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增设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的腐败犯罪,以弥补相关法条漏洞.  相似文献   

6.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国家的行动纲领。推进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特别要使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其能够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和约束自己行使公权力的活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法治理念是在对法律的本质、功能及运作规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与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相适应的,关于实现和维系法治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现代西方国家法治理念的一些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但是二者的政…  相似文献   

7.
一路走来,不觉已过四十,几位同龄人聚在一起,有人感叹:我们在一个法治精神缺失而经济急剧膨胀的年代选择了法律专业。毕业后又选择了进入国家机关而不是自由职业,四十盘点,除背已微驼、两鬓白发早现外,只有稍许对中国法治不死的贼,心了。  相似文献   

8.
如何区分、界定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审判实践中是需要正确把握的两种特殊的犯罪主体。因此,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正确认定罪名,适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金桥 《学习与实践》2009,(10):102-10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经坎坷曲折,最终走上了实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建国早期我国有过追求法治的理想和实践,1978年前的20年几乎是我国法制(治)建设的空白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实践遭受严重挫折。改革开放至今,法律权威逐步得到树立,法治建设渐入佳境。透视建国以来共和国法(制)治建设进程中令人难忘的若干经典性法治事件或重大法治论辩话题,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清晰的判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治国方略在我国确立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就是法律权威在国家控制和社会治理中不断被认知、重视及尊崇的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新蓝图..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四中全会意味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法治时刻”。如何经由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如何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如何从法律大国转变为法治强国?中国又一次站在了法治转型的历史新起点。  相似文献   

11.
《大连干部学刊》2014,(12):61-61
第一次.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第二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12.
13.
董连翔 《群众》2014,(11):12-1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种保证体现在党通过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引导全社会形成法律至上的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提供理论依据与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法治建设的制度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通过执政党完善的党内法规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上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历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去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出台贯彻落实《决定》的意见,对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努力建设法治江苏作出了全面部署。省政协各参加单位和  相似文献   

15.
王玉田 《人民公安》2006,(22):21-21
北京“10·23”和云南“10·24”暴力侵害民警案件只是众多案件之一,越来越引起有关执法部门和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罗大华教授。年已七旬却精神矍铄的罗教授说,从历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在政治化传统的实际观念表现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法治”虽同属一词,但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化定位。对法律的基本认识,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的性恶论,法治主张由此而展开论说。西方则基于理性思考,以社会公正、社会正义理论为基础,并形成法治主义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心德和重法主法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古代史上法治的初中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法治精神缺失具体表现为:"权力主治"而非"规则至上";"守法机会主义"而非"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选择性执法"而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走关系"而非"走程序"。通过对诸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剖析,文章指出学术界的研究与政治实践本身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化解法治精神缺失问题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否走上法治道路、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而作为依法治国重要力量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很强的法治意识,则是关键之关键。从法理上讲,法治意识是人们关于法治及法治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是法治建设的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由于历史的局限和政治体制的缺陷,长期以来,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内的公众,普遍缺乏正确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涵,应当一以贯之坚持下去。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就曾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1989年他又指出:"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1992年他再次强调指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国家根本大法一一宪法,这标志着国家把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法治的最高原则,完全符合党心民意。  相似文献   

20.
“法律至上”原则的产生有着多种因素,但认为统治者都不得不遵守的“法律至上”的 社会心理在中世纪时已经形成。“法律至上”原则发端于西方独特的社会和文化,是根植于西方文 化土壤的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