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一定要贯彻中央这一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以法治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各级党委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当前法制建设中一个需要进一步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我们北京市的情况看,各级党委对中央关于严格依法办事,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制度,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指示,是比较重视的。市委及时地通知了区县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中法家和儒家是塑造中华法律思想史的两个最强大的力量,儒家主张"礼治"、"德治"或所谓"人治",而法家则崇尚"以法治国",很明显,法家更注重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法家先驱管仲在<管子>就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概念:"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其字面意思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自己的权威不必要建立在更多的基础之上,只要不政出多门,仅仅运用法律,就会象人们举手抬足那样,轻而易举地治理好国家了.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与我国民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言中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这一变革提供了经济理论前提,从而奠定了由产品经济、高度集权和以人治国向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以法治国转变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商鞅之"法"的含义和目标为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商鞅以"以法治国"为中心,围绕"农战"而形成并展开的法治思想。商鞅"以法治国"的主体虽是君主,但"以法治国"除了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外,还要实现"万民自治"、"天下大治"以及"至德复立"、"能述仁义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哲学视角下,商鞅之"法"体现出法治的功能、价值和精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法家提出"以法治国"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提倡的法治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但两者存在质的差别。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但君主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而现如今所提倡的法制、法治则是法律高于一切,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守法律,接受法律的制约。另外,法家尊君重法的思想深深地嵌入了我国人民的脑海深处,对我国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依法办事”与“以法治国”都是一个含义,不能说其中一个正确,一个错误。以法治国的本质是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是加强执法、促进改革。  相似文献   

7.
论依法治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反映全国人民意志和愿望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针。这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也是一项重大理论突破。我们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在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依法治国是一个古老而引入注目的课题,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志士仁人追求的治国安邦的理想。我国法学界,一般以《管子·明法》中所说的“以法治国”①作为最早的历史渊源。翻开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对“法治”这一事关治国方略的大事,有过…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中国式的法治与文化,是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中生长起来的。具体地说,依法治国是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吸纳了西方传来的法治文化的产物。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从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到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是一条持续不断的文化主流。从文化交往的角度看,西方法治文化是19世纪末期汇入中国文化主流的。相对于西方汇入的法治文化而言,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构成了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较之于西方传来的法治文化,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更有力地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法治形态,那就是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发明.“依法治国”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有丰富的内容.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过去,那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法治勃兴画卷,记录着共和国法治发展的脉搏动律.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健全法制目标,到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再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理念渗入国家治政肌理.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是当今世界各国几乎普遍选择的一种治国形式,这是因为现代法治对人治和专制的否定,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政治文明,是一种进步的治国方式.虽然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法治的内容不同,但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如同市场经济一样,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既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也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靠的也是人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确定了法制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使我国在法制建设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依法治国"的建国方略,从而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行"一国两制"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政治工程,既要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推进司法改革,做到依法行政,又要加强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强化全民法制意识.只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1.
《管子》提出了系统的"以法治国"理论。以法治国,立法是前提和基础,但是"徒法不能自行"。有了法,如何正确地施行,不仅事关百姓的权利,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管子》在执法方面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本文从执法理念、执法方式和监督机制方面,阐述《管子》的执法思想,探究其合理可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在其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列,挥长策而驭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缔造了秦王朝的辉煌。但重刑伤民,"刑罚积而民怨背",人民终因不堪忍受暴政而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昔日强盛的秦王朝顷刻间灰飞烟灭。从这一历史事实中,我们不难看出法家思想本身也存在着不可掩饰的弊端。本文从正反两方面简要分析了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揭示现代法治的起源和理念时,先秦法家的观点往往作为对立面而成为历史批判的靶子,我国法学界对"法治"和"法制"、"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形式的、浅度的法治"和"实质的、深度的法治"等概念所做出的有意区分既加重了对先秦法家的打击,也中断了一种法治思想的文化连续性的思考方案。事实上,先秦法学关于以国为国、以法治国的基本主张开启了实证主义法学的先河,同时也为人的行为的分治理论和共治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邓联繁 《时代法学》2005,3(1):31-40
系统考察美国总统的宪法观,是"真正"了解美国宪法与宪政的必然要求,是了解"真正"的美国宪法与宪政的重要步骤,是学习和借鉴美国宪法与宪政建设先进经验的重要前提.以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为分析范本,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科学性.从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来看,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他们认为宪法是伟大的,神圣的,令人满意的,令人崇敬的;二是他们认为宪法的权威必须得到全心全意的维护,他们将坚决捍卫宪法的尊严.这与我们一提及宪法就想到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一论断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是我们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秦炘 《法学》1983,(12)
管仲是春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法学家。他早年贫困,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相,历时四十多年,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仲在齐国实行“以法治国”的方针。《管子》一书说:“以法治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深化的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具体到某一行业、部门或单位,认真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我站新领导班子加强科学管理,在管理中将“德治”与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历史上,"德治"和"法治"作为治国方略,一直就是一对矛盾。也就是说,作为双方代表的儒家和法家进行了两千余年的斗争,且在不同朝代或不同时期各占上风。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治国方略是实行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和谐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或缺,不可偏废。这一关系深刻说明了法治和德治在建设国家中双重重要性,体现了我党执政方式、治国方略的重大创新,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19.
法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其提倡的以法治国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法制史的发展。在现代我国以法治为治国的基本方针的形势下,从形式法治的角度探讨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的接合,以求有助于完善我国当代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20.
1998年春,来自全国各地教学、研究、立法、司法部门的法理学者百余人汇聚北京,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广泛深人的探讨。现将会上的主要观点摘要如下:一、从法制到法治郭道晖认为,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的基本治国方略,标志着由“人治”到“法治”和克服“以党治国”的弊病到实行“以法治国”的历史性转变。它明确了人民(包括作为领导力量的共产党)是法治的最高主体。这既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也可防止“党权高于一切”的错误。孙育玮认为,法制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经由国家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