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很早就把民众是否有积怨,看作衡量执政者是否有道的一个标准:"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意为以使民众舒适的原则去役使他们,民众即使劳苦,也不生怨恨;  相似文献   

2.
胡建国 《乡音》2012,(5):37-38
当前社会怨恨心态呈现出的新的变化,社会仇富、仇官心态在公众中蔓延开来。对此,舆论与学者普遍认为,这种社会怨恨心态,主要是对非法致富与为富不仁、贪污腐败和滥用职权的不满与仇视。但是笔者发现,当前社会怨恨心态呈现出的新的变化,出现了诸如社会仇视心态指向由个体转变为群体,社会仇视心态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各地社会动荡不断,台湾作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本文首先对近期岛内社会出现的新动向进行概述,提出岛内社会运动进入活跃期、民众不满情绪持续累积、"东亚非典型民主"弊端开始显现等观点。然后基于第三势力研究的角度,提出上述社会新动向将为以"太阳花学运"及"柯文哲现象"为特征的第三势力兴起提供空间,进而可对选情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台湾民众仍关心民主制度的维持与深化,公理与正义的伸张,包括公民投票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人民主权的落实,抑或只是继续停留在被政党利用操纵的议题工具,集会是人民表达意见的自由抑或是社会动荡的来源,看来单纯期望仰赖真正有智慧的执政当局解决问题已经是越来越渺茫。  相似文献   

5.
匡贤明 《人民论坛》2012,(13):56-57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阶段经济增长慢一点,失业率高一点,基尼系数大一点,是很突出的问题,但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动荡。只要基本制度安排有效、合理,能够给社会民众提供相对公平的环境、基本权利的保障、发展的机会与空间,大部分人就会有希望,就有可能会找到解决矛盾问题的办法和出路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4,(7):70-70
徐春丽在《行政与法》2013年第10期撰文认为,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总体变迁,社会心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怨恨作为现代社会的伴生物,不仅同个人或群体的精神因素有关,更是社会结构变迁在个人心理的投射和表达。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态视角下警察网络公信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众社会心态是有效解读警察网络公信力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当前,民众社会需求满足感基本能够实现,民众负面社会认知和评价仍是警察网络公信力的阻力,公众积极的社会情感有利于提升警民合作,民众社会价值观会影响警察公信力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民众社会需求满足感、民众社会情感、民众社会价值观显著正向影响警察网络公信力,而民众负面社会认知显著负向影响警察网络公信力。应提高民众需求满足感,提升警察网络公信力;强化公安监督,破解民众负面社会认知;培养公共精神,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心浮气躁的一窝蜂,狭隘极端的偏执狂,冷漠麻木的看客等不良心态层出不穷。2011年6月(下)人民论坛怨恨心灵解救策划,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社会失利者抱怨权益受到侵害,既得利益群体在抱怨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中各个群体都处在抱怨和仇视之中,似乎人人都成为了受害者。而随着社会发展,怨恨心态又有了哪些新动向?不讲道理的开骂为何越来越盛行?  相似文献   

9.
1989年春夏,在蔓延整个苏东地区的社会动荡中,东德民众由于对供应短缺和旅游限制的不满,开始举行示威游行、集会演讲等抗议活动.尽快消除民众这种不满情绪,本来对于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来讲,并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给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成为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是社会危机的高发期,因此必须及时把握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和国民心理动态,针对社会心理在走向上呈现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强化社会心理导控机制,以避免无谓的社会心理动荡。  相似文献   

12.
张丽梅 《前沿》2010,(22):144-147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深刻认识到民众社会动员的重要性.但是国民党的民众社会动员,始终以其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其民众社会动员的指导思想执行的是伪三民主义,并始终贯彻片面抗战和攘外安内交错的指导思想,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国民政府民众社会动员运动的发展,从而也导致了国民党社会动员的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3.
两岸社会统合趋势下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两岸社会统合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然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走向却呈现复杂的变化。考察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转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入手。除了在政治层面透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之外,也应在社会层面洞察影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社会心理背景。同时,透过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乃至心理的分析视角,全面把握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多维脉络,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必由之路,除了在政治层面着手之外,也应从社会心理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调动社会、文化、历史层面的各种积极要素的全方位支持,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体制性迟钝”催生“怨恨式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是长期置身于受伤害的处境,越是觉得这种处境超出自己的控制,怨恨就越深一个社会的基调性情感,是这个社会的结构性因素持续作用下的产物。对处于急遽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我们还真难以厘清其中的百感交集,分清其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人大月刊》2011,(7):46-46
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产生不良心态。不久前发布的中国首部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报告《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提出,“群体性怨恨”成为中国最明显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6.
丁祥艳 《人民论坛》2012,(17):110-111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即风险的时代,必须正确理解风险及社会风险的内涵。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民众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使得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被误导被操纵,从而给社会发展带来失序的风险。在社会思潮激荡的今天,极有必要通过正确的途径积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防范源自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7.
张炜东 《公安研究》2010,(12):18-23
民众不满情绪是一种以抵制对抗为主的逆向社会情绪,它与社会矛盾相互影响,推波助澜,对社会稳定形成现实危害,威胁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公安机关健全完善化解民众不满情绪及社会矛盾长效机制,应着力完善社会表达机制、社会预警机制、社会调解机制、社会引导机制和社会危机处置机制,标本兼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心态呈现了一些积极特征:第一,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总体处于高位水平,美好生活体验人数占比呈递增趋势;第二,社会公平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第三,社会信任也呈增长趋势,一般信任明显提升。但疫情对民众社会心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到了民众美好生活需要与美好生活体验,民众更加看重个人物质维度的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受疫情影响社会总体安全感出现了下降,表现在个人信息安全、医疗药品安全、食品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总体社会参与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在为帮助受困受灾的人而捐款捐物、帮助陌生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扫平群雄、推翻元朝以后,他的最大忧虑,不是武将反叛,不是权奸、宦官、外戚等篡权,也不是藩王或后宫作乱,而是民众切身利益受损,怨恨朝廷,揭竿而起。  相似文献   

20.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于民众之影响者几希,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以缓危机,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