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冬雪 《人民论坛》2011,(9):204-205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念引入哲学,使得人和对象世界的关系建立起来了,于是便出现了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的世界和属人的世界;自我世界的二重化——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社会历史的二重化——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实践正是在这种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哲学世界二重化的历史嬗变一直伴随着哲学自身的阶段性发展,这一古老的理论设计和概念内涵不断地被激活、充实和转型,并隐含在哲学不同样式的自身之变化中。希腊哲学在面对变换不居的感性世界时,借助于早期形而上学对本体的追问,凸显了理念世界的价值重要性,理念世界的永恒性保障了知识与价值绝对性,所有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两个领域的划分是形而上学的必然选择。究其根本,世界二重化理论就其实质上是思维自身在对本体探究过程中的二重本性的展现。随着世界二重化理论的确立,对二者紧张关系的消解也随之展开,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都试图突破这一两难境遇,尝试通过思维自身来调适二者之关系,但均没有达到最初的理论预期。从现实的历史维度观察会看到,真正完成这一任务的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只有马克思真正消解了世界二重化的抽象的思维本性,从实践层面重新理解世界二重化的本质规定,在突破西方哲学的抽象性的世界二重化的同时,彰显出自身哲学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邹银凤 《湖湘论坛》2010,23(3):23-25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国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人类进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把世界历史理论同人联系起来,其中关于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生存于其中的整体感性世界。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是随着实践—认识活动的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追求真理是实践-认识活动的一个环节,因而生活世界是真理辩证生成的客观基础,而实践,尤其是交往实践是真理的辩证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生活世界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劳动与人的需要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不同时代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当今时代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立以及人类生活意义的迷失,这种矛盾说到底是由商品经济时代劳动和需要的双重异化造成的。伴随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劳动方式的改变、需要层次的提升,当代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将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西方哲学界在现代性的压制下,反思了以往僵化的思维,整体进入了“生活世界”的理论境遇。马克思则站在实践的基点上以改变世界为生活世界观的目的,阐明了一条与西方“生活世界”理论异质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自然的报复和人的报复对人类过去和未来发展的灾难性影响,分析了报复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自然的报复与人的报复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我们无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如果我们无视人与人的平等,就会遭到人的报复;如果我们同时无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和人与人的平等,那么,我们就会遭到来自自然和人的双重报复。  相似文献   

9.
价值:人的意义世界的生成与澄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浩 《理论月刊》2005,(6):51-53
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我们只能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它,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实质。本文认为,价值其实就是人的意义世界的生成与澄明,并从哲学史上主题的转换、如何看待自然客体温表、人造物、人的价值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白岩  赵玲 《求索》2011,(9):119-121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都是数。柏拉图承继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统御着宇宙的观念,抽茧理丝把数从具体中抽象出来提升为是宇宙的本质,是宇宙在数的比例结合中的同一,是理型的、本原的世界。秉承柏拉图之志的伽利略把数的比例关系视为是世界的机括、本质,为解开物理现象的数学机制提供了数学思维的范式。于是,自然世界古老的数的本质观在追求世界是函数关系的量的表达中实现了物理机制的世界本质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里面的“生活世界”概念的诠释来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他在批判由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形成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观基础上,提出了只有“回归事物本身”,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价值,人的生活世界是文化-历史的世界.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必须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文化,最后提倡回归伦理本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它是中国缓解世界矛盾、促进世界和谐的一种尝试,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平发展的自然延伸和迫切需要,也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外交日益成熟、自信的产物。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着坚实的基础,它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是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升华,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中国不仅是和谐世界的提倡者,也是和谐世界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13.
邓秋萍 《人民论坛》2010,(9):176-177
消费主义是消费异化思潮产生的思想根源,是西方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消费异化致使人本应追求的精神价值目标逐渐弱化。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建设,以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去解决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自觉构筑抵御西方消费异化思潮的精神防线。  相似文献   

14.
洪波 《理论月刊》2006,(6):20-22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以来人类历史发展趋向的科学概括,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世界历史的前途是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正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在那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的双重内涵达到了最后的统一。因此,世界历史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尼采将古希腊悲剧视作酒神和日神精神相结合的艺术品.阿波罗梦幻般的祥和、光辉的世界与狄奥尼索斯狂乱、迷醉的世界在古希腊悲剧中得到完美结合.生命短暂易逝、现实残暴凶险,无论对初识世界的古希腊人,还是对惶惑不安的现代人而言,艺术都是人们转化恐惧、寻求安慰的重要媒介.艺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激发了被简化了的世界的表象.凡是在生活中饱尝艰辛的人,都需要这个表象,这便是艺术的慰藉功能.作为超经典的世界文学,无疑更具备这种慰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吕红雁 《前沿》2007,(10):14-16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还实现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他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人化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乾 《传承》2008,(2):42-4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学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多方面的强烈反响。本文旨在从"和谐""、和谐社会"的美学意义和对它们的研究成果出发,运用实践论美学的方法论原则,探讨和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的所在、美的规律、美的性质和实现它的途径,从而论证中国的"和谐社会"在我国前两个"大美学时代"的滋养和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熏染下必将乘"势"而起,大鹏展翅的远大前景。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自我生成之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立足于实践活动并改变着世界,从而是关于人解放的理论。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权利形态世界和历史形态世界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和观点解读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在总体上确立了生活世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位置,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得以展现。该理论是一种具有全局性视野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一种总体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具有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维度,是统一于价值批判、权利批判和历史批判的总体性批判。  相似文献   

19.
白刚  吕莲凤 《理论月刊》2004,1(2):61-63
旧哲学由于其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或孤立的自然,只是在寻求世界的最高“统一性原理”,并对世界作出永恒的终极解释,因而只能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哲学由于其实践性,把世界理解为现实的人的实际活动过程,不断地为人们提供变革和协调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世界观理论”,因而是在“改变世界”。只有马克思哲学,才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并使“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张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哲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学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多方面的强烈反响.本文旨在从"和谐"、"和谐社会"的美学意义和对它们的研究成果出发,运用实践论美学的方法论原则,探讨和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的所在、美的规律、美的性质和实现它的途径,从而论证中国的"和谐社会"在我国前两个"大美学时代"的滋养和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熏染下必将乘"势"而起.大鹏展翅的远大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