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观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坚持我们党的群众观,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经历了八十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创新,他们在不同时期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3,(9):15-16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部历史的根本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要求和时代内涵,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领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并深刻论述了求真务实的群众观。这一求真务实的群众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求真务实的群众观体现了思想路线与群众观点的统一。胡锦涛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贯穿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形势下树立和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新的群众观是我们应对四大考验、排除四大危险的重要法宝和锐利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党永立不败之地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群众、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追根溯源,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  相似文献   

7.
阎登山 《前进》2004,(10):46-47
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事关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检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尺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员干部只有以正确的群众观作为认识基础和价值约束,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对待。一、认清党…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气势磅礴,内容丰富,提出了许多新论述、新观点、新部署、新要求,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实际上是由两大板块和结束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在于其秉承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科学方法。其核心思想和总体观点包括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创造主体论、实践主体论、利益主体论、权力主体论等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应当把人民群众的现实幸福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田云鹤 《传承》2013,(11):84-8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在于其秉承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科学方法。其核心思想和总体观点包括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创造主体论、实践主体论、利益主体论、权力主体论等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应当把人民群众的现实幸福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1.
<正>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之上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近年来,有些人对此认识模糊,在工作实际中也不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常常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反思我们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我们不能不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要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亦即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它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肯定后,在中国,又通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实践及其在实践中的总结和完善,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这条群众路线,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一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题,深刻地分析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考验,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观点新概括和新举措,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总体部署,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3.
周益锋 《前进》2005,(9):51-51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重要论断。2005年3月7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社会科学界联组讨论时要求大家“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打开新的理论视野、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江泽民同志的论断和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当前面临的全球化下文化整合问题指明了方向,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读。解读一: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与时俱进文化不是一种静态的现象,世界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我们党的基本群众观点,树立并落实这一观点对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以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方向、以践行执法为民为核心、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依托、以坚持群众路线为重点、以树立良好形象为保证;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注重深化群众观的认识,密切联系公安实际,坚持领导干部带头,着力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群众满意。  相似文献   

15.
马力昉 《前沿》2014,(5):55-56
人民群众是指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基石。在我国的社会治理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改善民生,调处群众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才能实现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之后,各级党组织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他特别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结合起来,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在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群众观厘清了唯心主义在群众问题上的偏见,实现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群众观的生成是一个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创生过程,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赋予群众观新的内涵,并指出了过去唯心主义针对"群众"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错误。揭示马克思群众观的生成逻辑,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群众观的逻辑性、整体性,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可以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同志有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解读和谐社会,可以从世界观方法论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策》2005,(10):4-6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深入我省考察工作, 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座谈并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在与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座谈时,就做好“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湖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蕴含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对于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子祥 《传承》2013,(10):98-101
近年来,胡锦涛的群众观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分别从胡锦涛群众观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实践路径以及价值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