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凯旋  李国平 《传承》2013,(3):72-73,7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统一,既是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两个根本前提和安全保证,也是政治体制改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三大改革中居于重要地位。它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有什么重要启示,如何把握它的未来趋势,本文就上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张纪 《长白学刊》2003,(1):25-27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进一步优化政治资源配置,从基础做起,大力发展人民群众的直接民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4.
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取向,将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法治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价值取向;法治为民主的正常运转确立人人平等的前提,为民主的实现提供规则、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所以完善法治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所需要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体改革成果的巩固以及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替时的相对稳定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些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切实解决当前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积极扩大党内民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再一次历史性地被提到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上来。在我国现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同大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增强相适应,同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新要求相适应,又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相吻合。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要在适应时代新变化、实践新发展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沈春耀 《党建研究》2012,(12):61-65
党的十八大从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出发,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只有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7,(23):22-23
<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的繁荣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呼唤民主政治的改革和建设。但民主政治的建设,不能够脱离中国的国情,必须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房宁日前在浙江十七大精神宣传教育理论师资培训班上,对此做了一番事例生动、深入浅出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浙江人大》2012,(12):6-7
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多年来的政治共识。人们为此提出各种各样的思路、方案、"模式"。说实在的,其中确有一些是从国外的"模式"或政治学著作中来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应该认真汲取和借鉴各国的政治文明成果;但是,各国民主是内部生成的,不是从外部移植来的。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什么呢?是中国的国情,是今天中国的政治和政治体制现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1.
许耀桐 《人民论坛》2012,(33):38-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新路、正路,是改革之路、民主之路、法治之路、制度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题,深刻论述了我国的政治建设、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包含着众多的新论点、新思路。梳理归纳起来,共有包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个总要求在内的10个重大新论,其蕴涵的要义应予以悉心领会。  相似文献   

12.
沈春耀 《中国人大》2012,(23):28-31
党的十八大从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出发,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只有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坚持民主执政,不断发展民主政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标志。发展民主政治,才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实现科学决策,才能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监督,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30 年代后期直至 40 年代,其地域包括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其主要做法是,制定一个适应人民群众要求的宪法性纲领;组建一个代表人民行始权力的机关;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按照新世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民主政治的新要求,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坚持民主执政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坚持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相统一,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再次必须把民主执政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以"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醒目提法作为政治建设部分的标题,表明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定立场和态度.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而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此,十七大报告就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多个主要方面作出了全面布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以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6.
《人民论坛》2012,(33):38
报告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三条:"一是要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二是要克服官僚主义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调动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三条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涂勇 《长江论坛》2005,(4):4-6,9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艳青 《前进》2002,(5):4-5,1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源于何时,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学术界仍小有争议。然而,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上而下推行的。因而,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从主观方面来说,就在于推行者自身地位的巩固以及执政能力的增强。执政地位的巩固使之有力量维持社会稳定和确保体制改革的推行;执政能力的增强使之有能力推动体制改革朝着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方向前进。世纪交替之际,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思想,要解决的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因而从根本上把握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理论指导,提出了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这篇<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下简称<改革>)讲话中,邓小平以一位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胆识和勇气,针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吹响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号角.30年弹指一挥间,当我们站在新的起点重新审视历史时,更能感觉和领悟到30年前<改革>的深远历史意义,也更能认识到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助推器的这篇讲话恒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