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最近,国务院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也正式出台实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央和各地的发展共识。一、着眼长远,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2.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宁委发[2012]61号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通知》的部署和要求,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推动我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升级,将南京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特制定本意见。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绍兴来说,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必须把培育发展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还体现着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它的经济治理、政府规制、政府政策以及其他政府行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中的培育与扶持作用依然十分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此,政府应从五个方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FDI效应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政府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6.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新 《前沿》2011,(7):20-23
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突破口,也是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争夺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本文从经济发展要素变化分析入手,就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背景、概念界定、特征及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归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路线与产业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正楚  吴艳 《求索》2011,(10):5-7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现在面临着产业调整与升级、资源环境约束、技术经济更替等多方面因素的要求和压力。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也遇到技术创新的不稳定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不健全性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战略、部门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三个层面,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路线,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8.
王静 《今日海南》2012,(5):46-47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部署。目前,海南正迎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发展机遇,面对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护环境等多重压力,大力发展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海南可持  相似文献   

9.
毛敏 《长江论坛》2014,(3):39-42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武汉市作为中部特大城市,现正在向国家级中心城市迈进,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进步趋势,因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武汉未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建设"三个武汉"、"复兴大武汉"的战略选择。武汉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做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战略性新兴产业讨论的升温,可以预见2010年将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转变之年。发达国家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途径。早在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报告中多次提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委员也提交多个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案。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孕育出一些新的市场潜力巨大的产业部门,并拉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把握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正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发展规律,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问题,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赵周华 《前沿》2012,(1):107-11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包头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本文在通过对包头市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包头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包头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兰建平 《今日浙江》2010,(21):30-31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区域经济实现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向现代产业体系为主导转型升级、工业化发展由中期后半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今日浙江》2012,(8):10-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实施两年来,全省上下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只争朝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天,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托起了浙江经济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15.
产业前瞻     
《创造》2010,(11):47-47
未来5年的七大新兴产业 十七届五中全会定调"调结构"将贯穿整个"十二五"。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先头兵,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下一轮经济上升期中已获得主动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至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8%;至2020年,这一比例将力争提升至15%。  相似文献   

16.
推动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技竞争实力、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有效的手段.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环境以支持其融资需求.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商业性金融支持是两大最主要的金融支持方式,对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对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及其融资困境加以分析,并从金融支持的角度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叶慧 《今日浙江》2012,(1):18-19
省委、省政府强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委、省政府强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曾说,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集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为特点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如何扬长避短,采用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真正与我国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已成破解难题的关键。为此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宪 《人民论坛》2023,(21):22-25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亦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和优化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持未来产业的领先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以未来产业的不断试错与培育为基石。  相似文献   

20.
吴伟萍 《岭南学刊》2011,(4):106-110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科技与产业制高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广州已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条件,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广州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特征出发,将政策着力点放在增加供给和引导需求两个层面,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