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2,(6):91-92
祝福恩、林德浩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国际金融:龟机在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金融危机以铁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否定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世界出现了由制度危机向意识形态危机转化的态势,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恶化,放大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轴心的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无论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为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国际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遭受了自大萧条以来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在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大引擎.这场危机在证明中国经济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同时,表明中国拥有强大的应对全球危机能力."中国成功"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推动着人们探究国际金融危机中显现的中国制度的巨大力量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对于当前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解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趋势、对我国的影响以及防范和治理的措施,侧重于体制对策层面的分析;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来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实质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他们坚持社会制度层面的分析。认为只有从资本主义制度上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和根本性质,才能正确解读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本文作者赞同既要从社会制度层面揭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实质,也要从体制层面和操作技术层面探讨具体治理和防范危机的措施,尽量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浙江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由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所导致的信用与债务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及浙江的影响既反映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所存在的结构失衡矛盾,也说明只有通过深刻的、全面的结构调整才能最终解决全球经济与贸易失衡以及信用与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6.
不平凡的2009年过去了,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没过去。有权威专家曾经预言,犹如上个世纪初世界经济大萧条给全球格局所造成的影响那样,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将会带来全球格局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除大家热烈讨论的"低速增长"、"再平衡"、"再工业化"等发展趋势外,还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研究和关注。一、"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战略举措。例如,欧盟领导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不久,正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工人阶级被逼到水深火热的境地,工人的罢工和游行活动此起彼伏。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揭露了资产阶级转嫁危机的救市政策,并确定了共产党人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斗争策略,以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实现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崇高理想。国际金融危机的表层原因要归结为资产阶级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深层原因是资本的过度积累、生产的过度剩余;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分化严重,国内社会矛盾问题丛生。为了应对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转移国内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其“优先”地位,一些西方国家打着保护主义旗号,对全球秩序造成破坏。应对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需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打造开放多元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0.
华民 《人民论坛》2012,(1):70-71
上个世纪,凯恩斯主义引领西方国家走出"大萧条",也使得凯恩斯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尤其是每当危机降临,它总是很容易成为政府驾轻就熟的不二法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政府救市、强力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又成为各国政府信奉的法宝。但让人失望的是,在危机发生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人们发现凯恩斯主义不仅没有能够帮助世界经济走向繁荣,反而引发了接连不断的主权债务危机。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英国,乃至美国,都是债务缠身,这使得各国开始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均产生了重大冲击。中国在巨大挑战面前,一方面在国内采取全方位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在国际层面展开广泛的国际协调和合作。中国应对危机的举措,从多个方面减少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从此登上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09,(1):66-66
当前,世界经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仅有信心战胜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在我们来看,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恰恰是我们的机遇,关键是靠我们自己怎么去把握。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一论断揭示了当今世界所处的历史方位。冷战结束以后西方世界凭借全球性霸权力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市场的扩张,取得了空前繁荣但也埋下了深刻的祸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世界普遍出现的困境,是资本逻辑驱动的必然结果,尽管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困境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但根源都在于西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扩张本质上是一种资本主导的过程,而资本主导的逻辑也决定了西方的自我调节的限度,因而也难以摆脱周期性危机的困境。深刻反思资本逻辑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困境,对于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和谐共处"理念的初步形成与完善,"和谐共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和"和谐共处"理念的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和谐共处"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关系新理念。"和谐共处"理念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形成,也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其重要作用显现出来,被愈来愈多的国际社会认同,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理念。"和谐共处"理念的意义表现为其顺应了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和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提升了"和平共处"理念和丰富了"和谐世界"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世界观察中国的眼光在发生变化。过去,西方观察者更多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甚至将之视为复制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结果,对于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制度等,则存在较多偏见。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经济一蹶不振、复苏困难;西方民主制也开始显示出衰败的迹象。西方观察者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层面,探讨中国制度的独特性和优势成为研究热点。就国内而言,经济的  相似文献   

16.
张艾 《群众》2011,(6):35-36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并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阶段”。这一阶段使得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其每一微小变化趋势都对宏观经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应对“后危机阶段”经济发展新形势、新挑战,迎接新的增长周期?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后危机时代,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大国,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成功举办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北京迎来了后奥运建设世界城市的时期.如何建设世界城市?3月1日,"2010年世界城市建设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步入后危机时代,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全人类已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模式,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复苏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后危机时代需  相似文献   

19.
刘志明 《人民论坛》2012,(18):70-72
西方左翼学者的全面、深刻反思,有助于打破西方自封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真理"的垄断地位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国际力量平衡、国际关系格局均出现新的变化。在探究如何认识这种新变化的努力中,西方左翼学者对西方舆论界流行的"文明冲突论"、"全球治理论"和"权力转移论"三大国际关系思潮进  相似文献   

20.
2011-2012年欧债危机的出现和蔓延进一步表明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证明了以下判断: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果.从全球经济均衡的视角探讨危机的根源和未来趋势可知,全球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结构危机,回归平衡将是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趋势,国际经济环境和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