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宗教热的社会根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宗教热导源于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精神危机 ,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生态危机、核威胁、城市恐怖综合症、社会分离、变式文化、物质刺激、信息化、快节奏、社会竞争以及工业文明向后进地区的推进造成了普遍的焦虑与恐惧感、孤独与寂寞感、失落感、依赖与疏外感、疲惫与紧张感及适应能力缺乏感。这些精神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刺激了人们的宗教需求 ,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谐”对人生命的本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质疑,一种叫做质疑的思想情绪正在四处蔓延。从余秋雨的诈捐门到29岁市长周森锋的升迁背景与论文抄袭事件,从邓玉娇案的细节到文怀沙先生的年龄与大师头衔……关涉这些事件的每个细节都在众人不信任的目光中接受质疑,甚至就连最早质疑文怀沙的学者李辉也遭到了别人的质疑——最近,何三畏和易中天就分别撰文,质疑李辉质疑文怀沙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  相似文献   

4.
人类进入经济时代以后,大学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为了回应时代要求,必须从建立现代大学内部制度着手。对现代大学内部制度的建构,是维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优秀精神和传统,保证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形成大学制度文化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李伟明 《前沿》2011,(18):192-194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命运多舛,却曾经在管理、教学、学术等多个领域表现出鲜明的开放特征。但内容决定形式、举业重于学业、学问脱离实践的固有矛盾,使其诸多开放特征缺乏自发改造并传诸后世的内在动力,进而逐渐沉寂,未能促成古代书院的现代转型,为中国高等教育独辟蹊径地发展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当代大学当以史为鉴,在开放办学的进程中,防止工具化、坚持系统化、推进制度化,塑造卓然的大学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气质。  相似文献   

6.
<正>大学新学期开始了,新生入学了。这本来应该是一个高兴甚至欢心鼓舞的时刻,但我的心情却异常沉重和复杂:因为这是一个价值观,包括大学的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乃至教授的价值观空前混乱的时代,也是大学精神陷入空前危机的时代。唯权是图,唯利是图,实用主义,投机犬儒等等现象,不但在社会上而且在大学校园都非常流行。就在前年,某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微博上就对自己的学生扬言:"到40岁还没有挣到四千万就别来见我。"在这样的时刻,我想谈谈一个老话题:到底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追求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新阶段,要切实关注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聚焦于推进社会的全面改革。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要解决好文化生态优化、文化创造力提升、社会道德环境净化以及全民族文化信仰大厦的构建。在推动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视域下,要以文化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着力点,在思想精神层面,要关注人的精神超越意识,将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目标;在社会实践层面,要直面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采取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某些缺陷是影响当今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的一大原因,而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本身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等一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又对当今的高等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国家主导高等教育的思想基础、读书人的价值观、政府对大学的控制等方面都对其产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什么”是个古老而崭新的命题。现代社会,大学与社会经济的合作不断深化,大学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然而,人们在肯定大学与社会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也担心这可能导致弱化大学的文化功能。正是在此背景下,关于大学精神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讨论也就具有了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大不招偏才怪才,正是掉进了标准化陷阱,处处闪动着教条主义的强烈腐气。从某种意义说,北大中了标准化考试的毒,在这种标准的压力下,北大也没勇气为偏才怪才设置一个标准。这正是大学本身迫于社会的公平焦虑,对自主招生充满不自信的表现,也是高等教育不愿意充分承担选拔人才责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在强调民主文明的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必然首推法治文明,一个民族的精神必然首推法治精神。显然,铁腕反腐和强势改革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百日新政"的最大亮点。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把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百日"以来的一系列施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06,(10):57-58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的发展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近几年来,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以创新为主题,以传承弘扬企业文化为动力,努力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培育效益型文化,把发展作  相似文献   

13.
杜钢建 《新东方》2008,(6):35-36
中国大学教育事业的规模和数量的发展速度在不断提高,但是大学管理和大学教育的一些异化现象始终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变。大学本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倡导人格尊严和尊师重道、开启智慧持续创新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超 《淮海论坛》2006,(3):18-19,35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以宽广深邃的文化眼光.深刻阐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蕴涵着价值取向.包含着道德规范.体现着文化判断。构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个人是现代最重要的政治产品——读《每个人的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政治就是与人打交道。政治是一定数量的人的活动,每个人都是政治动物。在市民社会、自治社会尚不充分的时候,日常生活无法绕开政治逻辑。政治确定一个人的合法性存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主人可以不问当世的统治者是谁,但是,桃花源叙事终归成为一种政治姿态。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面临的各种心理应激因素也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的严重性突显。不可遗忘的角落在中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5.4‰上升到九十年代的13.47‰,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已达1600余万人,其中精  相似文献   

17.
18.
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灾害频发、人口众多……种种中国特色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人在应对重大灾害时所呈现出的特有反应。在大规模的生命救援和物质援助的同时,  相似文献   

19.
潇珏 《传承》2006,(7):22-25
文化是人类世界里一切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知识和知识创新的源泉,也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全部合理性和合法性。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其本身和其他民族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也是确定其人类学身份的最后依据。因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如何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的一切资源,关涉到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战略。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西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如何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革命文化遗产,同时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文化的主体性精神下,超越“左”的庸俗社会学,以一种开放的科学的文化发展姿态,重建中国文化现代精神,使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轴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二期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时,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那就是尽管与1990年第一期调查时相比,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但其职业地位、经济收入、参政程度反而下降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0%的抽样数据表明,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相比,上海25—49岁年龄段女性在业率下降24.8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