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思想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阐述得最充分、最深刻、最全面、最生动的基本思想之一,是邓小平理论最有特色、最具个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就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自觉把握党在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理论核心,从而为指导并继续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正确方向──谈谈自己的认识。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内涵及理论核心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具体体现为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是在特殊的国度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制定并推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政策。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姚黎君,刘永明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之所以能够提出一系列具有真知灼见的战略构思和英明举措,这与其哲学思维方式是直接相关的。研究探讨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对于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当前中国的改...  相似文献   

3.
邱琴芬 《理论探索》2004,3(4):12-13
邓小平改革开放实践观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深刻地总结国内外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产生、成熟起来的。这一实践观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特征上具有时代性、继承性、深刻性、民族性等特点。它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了强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于文化创新重要论述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意蕴。邓小平倡导文化工作者树立解放思想、人民至上和社会效益优先的文化创新价值观,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遵循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邓小平强调生产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从意识反作用原理出发,邓小平充分重视意识能动性在推动文化创新中的动力作用。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角度,邓小平把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外国进步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始终重视推进文化创新中的科学方法论问题,倡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和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5.
长征是邓小平一生中不同寻常的一段经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深刻总结了红军长征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新长征的战略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设计出新长征的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思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和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在实现新长征的历程中具有战略转折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放眼世界大势”、“立足发展生产力”、“以实践为最高标准”是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范式的最大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邓小平运用其思维范式在观察、分析、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思想体系和逻辑结构是邓小平思维范式的展开。正是这种独具魅力的思维范式和思维艺术 ,使邓小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作者” ,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当之无愧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一般地讲,她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邓小平为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也就是邓小平深厚的马列主义修养、高超的领导智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的结晶,学习邓小平理论,就必须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就必须学习研究邓小平独特的思维方式,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研究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     邓小平的思…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思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他在对我国旧有的政府管 理体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根据政府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限政府、高效政府和廉洁政府。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基本原则。正是在此原则的指导下,邓小平能够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明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确定时代的发展任务,开启改革开放的新篇章;生成性思维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运思模式,在实践层面表现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其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设想和具体领域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系统实践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改革政治体制、引入市场经济和进行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国强民富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价值旨归,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10)
发展成果的获取是以代价的支付为交换的。发展代价的支付是与发展过程共生的。发展代价观是对发展与发展代价之间关系及取舍的判断。发展代价观是改革的决策标准与重要原则。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改革思想蕴含了深刻的发展代价观。邓小平的发展代价观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发展代价观的含义、邓小平发展代价观的内容以及方法论意义三个方面分析,对正确评价邓小平改革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的工运思想深刻地阐明我国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作用,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工运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本文旨在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探索邓小平的工运思想,并结合实际,融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思维特点尚前秀,韩永康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化大的革命家,具有高度科学的思维、求实的作风、大度的胸怀、果断坚毅的品格。邓小平的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政治家的共性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就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关系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坚决摒弃了禁锢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重新在党内和广大人民群众中确立起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对于我们自觉调整和变革旧的思维方式,树立起辩证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团结》1994,(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快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一个近12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非常深刻的社会大变革。这场大变革很自然地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毫无例外地要反映到民革组织内,反映到民革党员的思想中,并且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思维方式的内在逻辑郭彦黑格尔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被誉为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直接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不唯书、不盲从权威,以大局为重,牢牢抓住事情的关键,善于不断总结经验,讲求实效,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思维是批判性、建设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邓小平思维的批判性包含着建设性与实践性,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改革观源自于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当代中国国情和所处世情的准确把握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它包含改革的动因、性质、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等一系列丰富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凸显了邓小平的历史眼光、全球视野和辩证思维,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主线。重温邓小平的改革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闫海玉 《理论探索》2005,5(3):15-16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他对唯物辩证法的成功运用和深刻论述,对于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我们,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启迪作用。这主要包括: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坚持肯定和否定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时,有很多独到之处: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邓小平同志的思维整体性很强,他曾说“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经济活动,还是政治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联系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的思维正是坚持了这一观点,在诸事物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到胸有全局,从整体出发去认识社会,判断形势。他设计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20年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0年来,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改革开放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国经济运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民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