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语言的"数(Number)"基本可以分为单数和复数,一般认为语言中的数范畴是属于名词的,但是动词也具有数范畴。具体而言汉语动词搭配动量词、时间副词、事件参与者的数使用时可以表达动作的复数。数和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语言是否具有量词性决定了动词的数表达的不同。一般量词性语言不具有复数标记,但汉语是既具有量词也具有复数标记的语言。我们所谓的动词复数标记为动词重叠,认为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复数,即动作不止一次发生,能表达动词复数,因此将动词重叠视为复数标记。  相似文献   

2.
根据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演变的理论,分"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类别考察黔东南方言与侗语、苗语的语法接触现象,认为:第一,黔东南方言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地域特征与语言接触有关;第二,侗语、苗语中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现象多于汉语,表明汉语为强势语言,吸引侗语、苗语向其靠拢。  相似文献   

3.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语法化理论是西方语言学界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语法化研究是近年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汉语的实词虚化、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等,都涉及这一语法理论。语法化到底存在哪些机制,各家说法相差比较大。本文主要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学界公认的几种语法化机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兼类词指的是在一定的词类系统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的词。[1](p259)本文从词义引申、词类活用、语言接触、方言影响、语法化等五个方面考察了兼类现象的成因,认为词义引申导致词语语义—句法功能的转化,词类活用及"入句变类"衍生固定的新义,语言接触产生欧化语法现象,对方言用法的吸收合并以及语法化现象的影响扩展词义,并指出词义引申尤其是词汇语义—句法功能转化是兼类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语言学界对广东省方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现有的方音资料和深入实际调查,从侦查实践应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出广东省汉语方音分区及各区的语音共同点、广东省汉语方言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并绘制出广东省汉语方音特点的分布图,为建立全国汉语方音特点信息库和案件的言语识别提供了更加准确、更加完整、更加丰富的基础资料。通过方音、方言词、方言语法、方言字等四个方面对广东省汉语方音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实际工作中区分犯罪对象,划定嫌疑人范围,并对涉恐、法轮功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人物画像、背景分析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欲"在上古汉语时期主要作愿望动词,在东汉时期语法化为将来时标记,魏晋南北朝、唐宋是其繁荣期,元明清时期使用频率降低,至现代汉语已不再用作将来时标记。将来时标记"欲"的产生不仅仅是词汇的更迭,而是有其内在的语义和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7.
季翊 《青年论坛》2014,(2):129-134
汉语中是否存在中缀,且就其粘附性、定位性、意义虚化的词缀特点的界定,在汉语语言学研究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而许多为人们热议的汉语中缀,往往形成于口语或各种方言中,其中包括因字词重叠而产生的中缀.另一方面,在景颇语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重叠现象,则需要产生个别中缀.毋庸置疑,这两种同源的汉藏语言在重叠产生中缀上的巧合,是非常有趣也很有探索价值的.对汉语和景颇语中因重叠产生中缀的比较研究,表明二者在固定性与必要性以及附带的语义和语法意义上存在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差异,汉语及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区都出现了分化,形成了各种地区方言,如彝族方言、傣族方言、藏族方言等。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虽然同一共同语的不同方言在语法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在词汇、语音等方面已有很大区别,因此不同方言在语用上也产生了差异。为了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民族地区的语言学习者在方言学习上必须提高自身识别语境及驾驭语言的能力,即方言的语用能力。"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于学习者智力未来发展的潜力,提出了从学习者未来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水平差距着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活动,对民族地区方言语用能力推进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荔浦方言的"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荔浦方言中,"着"的语义和用法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它主要用作完成体标记,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同时,"着"又可表"经历"义.在同一个上下文语境中,"着"的语法意义有时难以分清,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状态形容词在语法意义上的典型特征是刻画事物或动作的状态,注释者往往用"……貌"的形式来解释;语法功能上的典型特征是绝大部分都能自由作谓语,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和"不、弗、勿"等否定词的修饰;形态上的典型特征是重叠形式和附加形式,一大批词还可以在意义相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单音、重叠或附加的形态外貌。以上三个方面既是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也可以作为其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云南方言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云南汉族方言形成与云南汉族的移民史相联系。元以前汉语以与少数民族语言融合为主,其口语基本丧失了交际功能;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大增、汉语地位始上升,汉语官话于明中叶始演变为云南方言。云南方言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为基础形成的。清代后,则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对云南方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梅方言属于楚语区方言.黄梅方言与共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中黄梅方言持续体很有特色.本文主要讨论黄梅方言由“倒”构成的持续体.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黄梅方言“倒”构成的结构形式;二是黄梅方言“倒”字的历史演变;三是黄梅方言“倒”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语共同语的体标记主要是三个体助词"着"、"了"、"过",它们分别标志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而鄂东方言既存在与普通话一致的体助词"着"、"了"、"过",同时也存在三种特殊的"体"助词,即将然体、进行体和尝试体。将然体是指动作行为目前还没有完成,但即将要完成;进行体是动作行为或状态正在进行;尝试体是对动作行为或者事件的尝试。文章研究了三种"体"助词的句法格式、语义特征及其使用条件的基本特点并对鄂东方言"体"助词与语气词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对地名中的方言字进行研究,关系到文字学、词汇学、汉语发展史和汉语规范化等几个方面。地名用字的规范化,对于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打算考察湖南几个最常用的地名方言宇,并就使其规范化问题发表一点意见,以就正于有关专家学者和从事地名工作的同志。  相似文献   

15.
福建方言     
胡沧泽 《政协天地》2011,(10):61-64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域变体,即在一个地区使用的与汉语标准语音不同的话。我国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和客方言。福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形成以闽方言和客方言为主,兼有闽赣交界的赣方言、闽浙交界的吴方言、北方方言的汉语五大方言,是中冈汉语方言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考察了战国、秦至西汉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吾"、"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但表示单数的频率大大超过了表复数的频率;"余(予)"、"朕"只能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复数的表达方式,就是"吾侪"、"吾曹"、"吾属"的使用,这是"我"所没有的。秦至汉初时,"吾"后仍然可以加"属"、"等"、"众"构成"吾属"、"吾等"、"吾众"等词语表示复数。秦至汉初,出现了一例指称复数时也可以有形式上标志的"我侪"。西汉中晚期,"我"后跟"属"、"曹"等复数形式标志的例子增多。本文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汉语语境,运用"语言语法分析"的方法,把黑格尔的"有""无"置于[N_1(的)N_2]的句法结构之下,尝试一种新的分析。集中探讨了黑格尔"有""无"的同一和区别,以及相应的汉语"的"字在黑格尔语境中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中古汉语的完成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冰 《求索》2010,(9):225-227
本文以"了"形成以前的中古汉语完成体结构"V(O)已"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在本土文献与汉译佛经中出现频率的巨大差别:作为一个背景事件标记,动词"已"不仅在不同情状类型中的语法化程度有所差别,就是在同一情状内部,其功能和意义也不尽相同。"V(O)已"中的"已"既可以表事件的完毕,又可表事件的完成或实现;既可以充当结果补语,又可以担任动相补语乃至高度虚化的动相补语。这些"已"在语法化程度上构成了一个渐变序列,形成了一个非离散性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19.
万莹 《理论月刊》2008,(6):119-121
本文主要从对介词和介词短语的性质与功能的界定、对介词虚化的过程和动因的研究和"X着/了"类介词的研究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作了评述。最后本文展望了今后的汉语介词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水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全国共有322,562人(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分布在贵州省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榕江、丹寨、雷山、剑河、福泉、平塘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来宾、河池等县、市.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聚居的中心,有164,987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51.15%.水族有自己的语言,自称ai~(33)sui~(33),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根据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并参照水族的居住地区和生活情况,水语可划分为三个方言:三洞(三都水族自治县内)为第一方言;阳安(三都水族自治县内)为第二方言;潘洞(都匀市内)为第三方言.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亲友交谈、开会、赶集等各个方面,都用水语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交际工具.在农村中,除干部以及读过书的青年外,水族人民会说汉语的还不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