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设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是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总体部署的有力抓手,更是不断提高公安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公安科技创新体系的必然选择。自2003年公安部党委做出建设部署以来,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初创到壮大,覆盖了重要的公安科技领域,形成了规范的建设管理流程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建成了一批开展高水平科技研究、聚集和培养公安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基地,在科技强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结构布局,增强整体实力,加快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迈进步伐,为提高公安机关警务效能和实战能力、建设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 ,它能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 ,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评价作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R&D经费投入为研究出发点,对我国及中部六省高校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R&D经费投入增长迅速,但高校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数,政府拨款在高校创新活动中处在绝对支撑地位,要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作用,拓宽科研经费投资渠道,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体制改革要求,更好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科技部对2008年制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5.
高校实验室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峰 《青年论坛》2007,(5):129-130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实验室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还须注重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职能.  相似文献   

6.
李志晖 《中国人大》2009,(15):30-31
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大学重点实验室一年中却有半数时间在“休眠”。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教授张雄建议,应最大程度地利用实验室珍贵的科研资源,向社会研发机构开放,成为社会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7.
李瑛  高燕楠 《求索》2011,(1):177-179
本文通过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1995年到2008年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变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水平总体趋势是不断提升的,但发展并不稳定;我国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但也有稳中增长之趋势;如果将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部分,那么,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因此,我们要通过提升人力素质和改进研发设备等提高技术进步水平的途径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8.
周晓平 《群众》2021,(3):21-2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强大动员能力,突破体制机制束缚,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中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江苏在全国率先确定“科技兴省”发展战略,其后又将其拓展为“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并新增了创新驱动战略。多年来,科技创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区域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文章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涵义及构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意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四个方面对国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如何促进"三城一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尤为重要。"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如何促进"三城一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张璇 《长江论坛》2022,(3):12-18
加强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迈向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当前应对国际更加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态势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蕴含了肩负时代使命、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探索建立“创新要素市场化”配套制度体系以及打造高质量原始创新策源地等重要时代要义。这些新重要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源头创新视阈,为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未来科技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指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尽快破解“卡脖子”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发展道路等方面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围绕加强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习近平还为我们指明了通过“人”“财”“物”“力”等方面共同发力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协商论坛》2013,(5):8-9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求区域内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要协同发展与创新,形成科技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合力,通过创新促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一、中原经济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政府引领社会协同创新的政策及机制不够完善。在科研创新政策引领上,政府每年下  相似文献   

13.
朱琦 《上海人大月刊》2007,(4):24-24,26
上海未来发展“四个率先”之一就是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型科学仪器高州是科技创新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当前针对科技资源共享领域的立法相对空白与滞后,上海有必要在地方立法上率先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局所属有关单位,局所属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区、企业: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我局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管理办法,结合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发展实际,对《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国测国字[2007]12号)进行了修订,并经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3,(6):61-62
4月11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全国共有14个协同创新中心上榜,江苏高校参与的共有4个,占28.5%。其中,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这三个中心,都是由江苏高校(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6.
要充分体现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顺利实现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现阶段制约我国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学研融合水平有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亟需提升、基础性研究能力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新发展阶段,通过加快构建和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等,持续提升我国国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戴元湖 《群众》2020,(3):44-45
当今时代,创新是主题词,人才是不可替代的关键字。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和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高校院所是创新要素集聚高地,拥有最高端的人才科技创新资源。长期以来,江苏与全国各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紧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创办各类创新平台载体,探索了校地合作、协同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为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科技评价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评价 ,作为科技决策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 ,应充分发挥科技评价制度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应充分认识科技评价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管理中的支撑作用 ,遵循科技研究的发展规律 ,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不断完善高校的科技评价制度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培养创新人才是地方高校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战略思路,以科研为助力,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旨归,在贡献中发展。构建"知识创新体系",以发展知识的创新体系取代知识传授体系。构建"考核创新体系",完善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管理创新体系",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各项管理和制度建设之中。构建"科研创新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构建"校风创新体系",努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大力激活校园人文与科技的隐含因素。使地方高校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20.
张晓芒 《前进》2003,(7):33-34
向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宗旨始终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载体。创新思维在科学理论的发展中创新早在1995年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