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要发挥统一战线的大团结作用,完善民主参与机制;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协商作用,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统一战线的多党合作作用,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取向,将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法治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价值取向;法治为民主的正常运转确立人人平等的前提,为民主的实现提供规则、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所以完善法治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所需要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体改革成果的巩固以及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替时的相对稳定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本文试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个方面,论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一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主要是通过政治体制表现出来。可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政治体制的人民性●蒋文辉阎玲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民主政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亦日趋走向深入,肯定人民在政治体制运作中的根本性和基础性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人民性作为民主发展程度的标尺,其广度和...  相似文献   

6.
政治体制改革攸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只有循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从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着手,实现三维度有机结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立足于转型之际的现实国情,需要维护宪法尊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挥现有制度的内在优势,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实现政治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治化.  相似文献   

7.
正民主政治,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不断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持续完善的根本路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历程,深刻揭示了"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又推进全面现代化"的中国发展逻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破解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各种难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人民权利、激发人民创新活力的根本之路,也是新时代推进全面现代化的根本需要。  相似文献   

8.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充分认识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是研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五六十年代,邓小平就执政党、党内民主、党的集体领导、正确对待党的领袖等重大问题发表过富有远见的看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政治体制迫切需要改革完善,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也...  相似文献   

10.
来稿摘登     
政治体制改革有可能失控湖北省十堰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张锐在来稿中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政治体制改革是新旧政治因素彼此消长的过程。它既扼制和摒除旧的政治体系及其运行方式,又必须扶植和构建新的政治体系及其运行方式。并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旧两种政治体制并存的时间将很长,当一种旧的政治体制逐渐退出政治领域而新的体制没能及时补位时,很可能导致政治体制改革的失控。1.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取向有可能弱化对原有政治权威的社会认同感。政治体制改革的取向是民主化。民主化的发展使公民的民主意识得到强化,对政治民主…  相似文献   

11.
新社会阶层整合过程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价值观念整合存在薄弱环节,表现为主流价值观念社会整合功能弱化,对新社会阶层的思想特点研究不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实效性;政治参与整合的渠道不畅,表现为入党、从政渠道不畅,政治社团的整合渠道不畅;民间组织整合功能发挥不够,表现为民间组织发展程度低,对新社会阶层的吸纳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是一个由“完善法制”到“实现法治”的转变过程。法治的政治基础中有若干的普适性原则 ,如民主合法性、权力制约、政治文化等 ,但这些原则必须立足中国法治化的历史与现实 ,才能形成中国法治的具体实践模式。基于这样的中国背景 ,中国法治化的现实路径必然有其特点 :在民主政治与权力制约的法治体制选择上 ,应以中国基本政治规范为基础 ,以规范党政关系为核心、提升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为现实切入点 ;在法治的文化建设上 ,应立足中国的国情 ,把握现代先进的法治文化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民族国家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政治经济产生深刻变革。国际社会推进战略的方式呈现出新的替代形式,认同就是其中成本最低廉的一种。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道德凝聚力的认同,在根本上保护和改良了当代民族国家的作用和价值,说明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产生更具文化性,以共同的历史问题、政治进程和发展处境为中心的信仰体系正在形成,第三世界国家正朝着追求同国家体系本身一样广泛的普遍利益方向迈进,越来越具有某种体现其能力和意志的权力政治。中国与非洲国家所形成的跨国性结构逐渐化约为人类的普遍公理,人们的忠诚日益从民族国家转移到国际性国家身上。  相似文献   

14.
公共财政制度的中心是政府预算制度。目前应按照公共财政制度的特点和要求,重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当前主要是统一政府预算;合并预算内外、制度内外收支;改革和完善人大对预算收支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完善市场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5.
政府社会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社会成本指由于政府行为所造成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方面的损失 ,这种成本的行为主体是政府 ,行为后果是社会经济代价。政府面临的是社会成本过大的问题。政府社会成本控制主要由自然资源成本控制、公共政策运行成本控制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三个方面组成。政府社会成本计量上存在着困难 ,需要进行补偿核算。政府社会成本的控制的对策包括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进政府运作机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由政府社会治安职能的二重性可以确定审视和评价社会治安综治的两条标准。一条标准是政治性标准,另一条标准是社会性标准。从政府的视角,综治工作模式实现了最初设计的政治目标;从公众的视角,综治工作在满足公共安全需求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公众的评价标准,综治工作模式必须进行转型和整合。  相似文献   

17.
地方行政改革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不只体现在国体、政体等地方政府不能涉及的重要政治制度上面 ,同时也体现在各级地方政权建设和运行的所有细节例如地方政府改革方面。从这个角度讲 ,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一种具有操作性且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政治体制改革 ,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途径。地方政府在此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8.
陈发桂 《桂海论丛》2012,28(2):107-111
非正常上访与基层维稳的内在勾连关系表现为:非正常上访意味着基层维稳过程中民众与基层政府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和沟通,以及基层维稳运行过程中民众对基层政治主体、治理规范和程序的不认同。当前非正常上访被广泛地视为一种严峻的社会危机而予以"问题化",并呈现出非正常上访的主体向体制内延伸及非正常上访的方式暴戾化的动向。要有效破解非正常上访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司法公信力,防止法律纠纷溢出司法渠道;二是完善信访问责制度,防止民众将非正常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博弈手段;三是完善人大代表的民意沟通功能,防止民众将所有的诉求向基层政府倾泻。  相似文献   

19.
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与社会生态之间系统平衡永远处于变动中,这种变动首先来自于环境系统,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政治文明系统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政治生态的平衡。小康社会政治生态处于更替变动时期,要实现政治生态的系统平衡,一是要构建宪政基础;二是要比较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的视角: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的过程,就是实现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它不仅逐步改变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而且在逐渐形成一种民主的文化氛围,正在对广大少数民族村民进行民主观念的传播与政治参与技能的训练。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政治社会化还存在许多问题:村干部政治社会化的弱化,少数民族村民政治参与的主渠道不通畅,大众传媒的有限性。因此,必须加强国家政权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主导作用;拓宽少数民族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渠道和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作用;加强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