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无达诂”的意思是对于诗的解释与理解不会完全准确 ,这是古诗解释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而另一种解诗倾向“坐实”则是要借助于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事实等对那些在理解上有争议的诗句作出考证 ,作出更加详实、具体的解释。有的诗句“坐实”是必要的 ,但有的“坐实”则会把诗“解死” ,抹煞了诗的灵气、意境 ,使诗歌变得索然无味 ,给诗歌的鉴赏带来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研究者不应不假思索地把新诗诞生期诗人们生气勃勃的尝试当成某个诗派的现成理论或标签来看待。从今天的眼光看 ,闻一多的历史贡献在于对节奏的敏感和洞见 ,他当年推重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诗形 ,的确成了最常见的基本诗形。闻一多坚持的有诗意的形式才是诗的形式的观点对今天的诗歌研究者也应富有教益。令人信服的分析 ,从来不可能来自表面上形式谨严的平庸之作。  相似文献   

3.
记得解放初期上学,那时把语文课称为国文课,课本上有一首老幼皆知的古诗,当时年幼,只是为了识字而已。以后几十年里,偶尔看到这首诗,也就没有细想。前几天,无意中又看到小学生课外辅导材料,再查千家诗,都有这一首古诗。而且有的还配有插图;一条弯弯曲曲的路上,路边有几座冒着炊烟的村庄,周围有几座亭台楼阁,村边路旁又有几棵树,开着花。这首古诗,作者是谁,无从考证。作于何年何月,也无说明。在这幅插图中,这首古诗的原文如下:“一去二三里(‘去’有的书中用‘望’),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对于这首古…  相似文献   

4.
回望诗歌     
·1· “诗”字很好玩。发“言”为诗,居然与寺有关。 庙寺这个东西,印象中多出自青山绿水间,它远离世俗生活,是天地之间一种怪怪的存在。而人气旺盛的地方,油盐酱醋茶填充了生活内容,吃喝拉撒睡贯穿了一天又一天,人们常说的缺乏“诗意”,是不是相对而言呢? 望字生义,简直有些蛮横不讲道理;但正经的说法:诗是人生里面非常奢侈的享受,一般错不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5.
1 诗是人的思想感情流露的行为表现,难予想象生活和语言里失去诗的苍白和荒凉。 应该说,任何诗人的作品不能否定,任何诗里都有发现自己程度不同的象征。诗是生活里音乐部分的感觉,是诗人用真实的感情去反映对生活的发现,力求深刻和独特。诗人的艺术感知和对生活的体验,构成了诗的创作以及诗的意图和袒露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常坚持经典之义并非什么都行而具有经常性,解释者不能任意曲解经典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的一般特征,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一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事语文教学近叨年了,实践中,我对诗歌教学产生了较浓的兴趣。究其因有两个:一是诗歌具有语言凝炼、内容深厚含蓄的特点,教学中极富发掘的价值,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吸弓!力;二是诗歌韵律和谐,教学中亦教亦吟,亦学亦诵,整个过程“诗声”朗朗,课堂诗意融融,令人陶醉。我体会,一首诗歌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环环紧扣、激发起学生种种强烈的欲望、并逐一满足学生欲望的过程,是诗作者、教师、学生诗情共鸣的过程。我把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入诗一解诗一一诵诗”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激发“入诗”的欲望。选人教材的诗…  相似文献   

8.
《黄河诗报》主编恒桑昌是活跃在当代诗坛上的中年诗人,他无疑是以个体的价值与方式“生活在整体之中”的,同时又是“整体生活在”他的“个体之中”,因此,他的诗必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不可能具有同“整体”精神的一致性。在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奋发跋涉二十余年,他在欢欣与痛苦相交错的日日夜夜里,寻找与营造一个“诗的家园”,同时又是高标着他的性格气质和品格风貌的精神世界。他在新出版的《光,是五颜六色的》这本诗集里,第一页便写下了这样掷  相似文献   

9.
锦车出使送迎忙, 专对长才属女郎。 读史漫夸苏武节, 须眉巾帼并流芳。 这首诗是著名的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所作,诗中的“女郎”即冯缭。在这首诗里,蔡东藩把冯缭比作不亚于苏武的杰出的外交家。  相似文献   

10.
诗歌欣赏─—怀古诗杨志才吟咏古迹、古事的诗,通常称为“怀古诗”。怀,在这里是追思往昔的意思。诗人在前朝都城、帝王旧墟、名胜古迹之前,登临纵目,由眼前所见景物,追思往昔,畅然发思古之幽情,而将感触写进诗里,便成为“怀古诗”。“怀古诗”大多取古代一地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