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战后德国的北约战略呈现一种基调未变、自主性增强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德国继续将北约视作本国安全的基本工具,在美国和欧洲大陆盟国间维持一种稍微"亲美"的大体均衡;另一方面,随着安全情势的整体好转,德国基于本国立场,逐步构筑一种相对独立、扩大发言权的同盟战略姿态。在同盟内部,历任德国总理都重视同美国维系总体上的合作关系,但在诸如伊拉克战争等域外行动问题上,德美关系也曾纷争不断,甚至严重恶化,其负面效应尽显。德国的北约战略处于一种本国诉求提升、能力略显不足而又依赖于美国的有限运作空间,德美安全关系继续保持一种美国占据主动权的不均衡态势。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经历了低潮、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各自国内的发展状况、国际地位、相互利益、双方在对方外交政策中的定位以及长期形成的对彼此的偏见,在双边关系中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今后,这些因素仍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东欧与俄罗斯关系的发展,决定着它们关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以对欧盟的官方文件和非正式文件的回顾,以及笔者对欧洲官员进行的大量访谈为基础,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截至2011年,欧盟总共与10个第三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对上述战略伙伴关系进行了批判性评估之后,本文对其战略性质大体持质疑态度,原因在于:第一,并非每个战略伙伴都具有同等的战略意义;第二,在绝大多数真正具有战略性的问题上,欧盟并没有与其合作伙伴开展合作;第三,战略伙伴关系并没有对双方关系产生结构性或制度性影响;第四,在很多情况下,欧盟本身根本就没有被视为战略伙伴。最后,本文还是提出了积极的结论:既然欧盟已经创设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提升了战略伙伴的预期,那么,欧盟就必须发展并实施这些战略伙伴关系,以使其真正有效,并最终具有真正的战略性。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北约并未因对手的消失而瓦解,而是通过扩大组织、出台新战略和实施新行动找到生存依据并获得新的发展。在北约的新扩大、新战略和新行动中,中东欧国家不管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东欧国家的加入令北约成员国从16个增至30个,拓展了北约的疆域。东欧剧变带来的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前南斯拉夫地区发生的战争促使北约提出新的战略概念,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马其顿危机更是成为北约新战略的试验场。中东欧国家参与了北约在波黑、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动以及乌克兰危机发生后针对俄罗斯的军事部署,做出独有的贡献。同时,中东欧国家的加入也给北约在决策效率、行动能力、责任分担和价值观方面带来新的挑战。不过,由于中东欧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国家实力有限,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不大,这些挑战不足以危及北约的生存。  相似文献   

5.
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欧盟国家对俄投资基本上反映了俄罗斯外资运行的主要方向及特点。由于存在投资总量小,投资结构、投资领域和投资地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使得欧盟国家对俄投资难以对俄罗斯的经济顺利转轨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今后欧盟对俄罗斯的投资能否继续保持增长既取决于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及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取决于东扩后欧盟内部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俄美分歧及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能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与美国围绕北约扩大所产生的多方面分歧,使俄罗斯能否最终加入北约问题带有开放性和长期性特点;俄罗斯要求加入北约及经历数轮扩大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北约保持门户开放,是衡量欧洲安全能否持久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的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2,16(4):21-47
本文扼要概括了冷战时期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特点和基本状况,着重分析了冷战后这些特点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具体分析了影响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一些持久的双边和战略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未来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发展趋势.文章认为,冷战的结束对传统的、基于北约联盟基础上的美欧防务安全关系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欧洲安全环境和防务性质的变化、美欧各自战略重点的转移、欧盟一体化的进展和美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性质和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9·11"事件并没有改变美欧关系裂痕加大的趋势,反而使美欧防务安全关系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美欧之间在安全防务问题上虽然存在众多的分歧,但不会走的太远,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总体上仍以协调和合作为主.  相似文献   

8.
融入欧洲: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欧洲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盟东扩是西欧根据自身的规范和标准整合欧洲大陆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欧盟东扩将在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俄罗斯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直接影响到它的未来战略走向。与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完全不同 ,俄罗斯默许并赞同欧盟东扩。在“双东扩”已成定局的形势下 ,俄罗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欧洲战略 ,其要旨是全面融入欧洲的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 ,真正与欧洲融为一体。从长远看 ,俄罗斯融入欧洲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从近期看 ,俄欧关系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俄罗斯与北约对合作目标的互惠性认知虽有差异但在战略目标上基本一致,同时从绩效来看,双方各有所获。但双方对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地缘战略空间的争夺,特别是俄罗斯用楔子战略和2010年新版军事学说对抗北约东扩,同时,双方对各自在未来欧洲安全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定位也不同,因此,俄罗斯与北约的伙伴关系将是脆弱的,但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0.
从二战结束直到80年代初期,对中东的政策一直是苏联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苏联、俄罗斯内外政策的调整,中东在其外交议事日程中的重要性一度有所忽略,但中东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机会,使得它在俄罗斯外交战略布局中正逐步经历着从边缘向中心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提升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双方达成设立新的俄--北联合理事会及"北约20"机制的协定.对于俄罗斯来说,与北约关系的接近不仅可以阻止北约第二轮东扩的推进,还有可能通过发展与北约的关系来达到融入欧洲从而融入世界的目的."9·11"事件后,北约东扩将继续向前推进,目标是中东欧及波罗的海国家.但未来北约东扩的推进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后苏联事务》2013,29(4):424-448
Why have some post-Cold War autocrats consistently been able to sideline opposition and avoid debilitating elite defections while others have faced repeated challenges? Drawing on interviews, the media, and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wo set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tent of incumbent control over opposition: the degree of state economic control and the extent of divisions in national identity. Two sets of most similar cases are compared: Belarus and Ukraine, and Kenya and Tanzania. These comparisons are used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causes of democracy and those of authoritarian breakdown.  相似文献   

13.
试析冷战后老挝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礼明 《东南亚研究》2001,(1):59-63,66
冷战结束后 ,老挝加快了对华方针和政策的调整 ,两国关系在经历曲折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老挝实施新的对华政策具有积极意义。未来老挝对华政策的总趋势将是继续促进两国睦邻友好和全面合作关系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论冷战后安全合作的思维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全合作是国家求安全保和平的重要途径。安全合作的思维与模式在世界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安全合作的实现必须要有利益联系、相互理解与信任做基础 ,也要有一个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维护机制做保障。未来的安全合作应当吸收现今安全合作观念与机制中的优点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东盟地区主义迅速发展。这不仅表现在东盟实现了大东盟的愿望,加强了东盟地区内部的各种合作,而且突出表现在东盟积极推动东亚合作和东亚一体化进程。在推动东亚合作和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东盟对东亚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寄予了厚望,但日本的表现与东盟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反差。东盟和日本在东亚地区主义理念上的分歧是这一反差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How should the Japanese think about their security now the cold War is over? What if the US pulled out of East Asia? Robyn Lim,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Hiroshima Shudo University, suggests that Japan badly needs a mature debate about strategic issues. It would be a dangerous delusion, she says, to think that Japan could use its economic strength to achieve strategic security. Without the protection that alliances provide, the world can be a cruel place in which security can deteriorate overnight. Delusions held by both left and right in Japan risk fostering the belief in the US that the Japanese people are incapable of accepting any responsibility for themselves, and so are not worth defending.  相似文献   

17.
Drawing on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this article explains why the cold war ended in 1989 rather than 1953. Numerous scholars have used IR theory to discuss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but most of the circumstances they highlight were also present in the spring of 1953, right after the death of Joseph Stalin.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ree broa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at deal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t then shows how these approache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1953 and 1989.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time. In the spring of 1953,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was very brief—only a few months, which was insufficient for the two main cold war antagonists to overcome their deeply entrenched suspicions and make far-reaching adjustments in their policie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80s, by contrast, the sweeping reorientation of east–west relations occurred over several years, giving policy-makers on both sides sufficient leeway to adapt and to 'learn' new ways of interac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